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里奥格兰德裂谷仍有地质活动发生的证据,主要有第四纪断层作用、地震活动和裂谷低速扩张。利用绘制的地壳厚度与地震波速比所生成的约束地壳模型横剖面,来突出里奥格兰德裂谷南部的区域扩张。计算了147个台站的接收函数和它们的叠加,使用的数据包括地球透镜计划美国台阵移动阵列、以前收集的美国西南部数据,并使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地壳和速度结果进行了插值。再将上述接收函数结果作为反演密度剖面的一个约束条件,得到了一个新的、优化的重力反演方法。最终,得到了约束地壳模型。该模型显示里奥格兰德裂谷南部地区存在浅层莫霍面(30km),此结果比前人得到的要厚。在盆岭区,里奥格兰德裂谷西部地壳分层,接近大平原的里奥格兰德裂谷东部存在较厚的地壳,且伴有密度大的低速层。我们也发现特拉华盆地表现出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其原因可能是该盆地存在厚的饱和沉积物。考虑到其他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该区域有深部地幔异常,本文提出裂谷可能是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结果,并得出里奥格兰德裂谷处于盆岭区和大平原的最小边界处,也可能是板块俯冲的终点。  相似文献   
22.
为及时准确地获取干旱区农作物种植信息,研究借助PIE-Engine Studio平台,以新疆焉耆盆地为研究区,基于2022年Sentinel-2影像和1948个野外定位采样数据提取农作物生育期内14种植被指数,使用See5.0决策树、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多元回归(Multiple regression,MR)模型优选特征参数,结合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构建5种分类模型和5种样方分割方案进行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通过目视解译和混淆矩阵对比分析分类结果,确定最佳分类方案。结果表明:(1)所有分类模型的总体精度(OA)和Kappa系数均在92.20%和0.9037以上,说明在PIE平台中使用SVM算法提取农作物信息是可行的。(2)SVM-有红边的OA和Kappa系数均值为93.77%和0.9236,比SVM-无红边方法提高了0.96%和0.0120。(3)相比于SVM-有红边方法,植被指数的引入提高了SVM-RF、SVM-MR和SVM-See5.0的OA和Kappa系数。(4)5种分类模型的OA和Kappa系数均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23.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广泛发育穹隆构造.为研究盆地深部穹隆构造的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基于顺北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穹隆构造开展几何学定量解析,确定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内部结构样式;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盆内构造发育特征,明确其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数据探讨穹隆构造的控储—控藏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24.
采用高速摄影仪,拍摄轻气炮中弹丸对侵彻面不同侵角的高强度混凝土靶体的侵彻过程,分析靶体侵角、弹丸着靶速度对弹丸侵彻靶体的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弹丸以200 m/s左右的低速侵彻靶体时,弹丸在侵彻角度为0°的靶体中作水平运动,靶体侵角大于0°时,弹丸均在着靶后150~200 μs发生偏转;弹丸在靶体中的水平侵彻速度、偏转角度与其侵彻时间有很好的相关性,靶体侵角一定时,弹丸着靶速度越小,弹丸水平侵彻时所需时间越短,靶体飞溅物的速度越小;靶体侵彻面角度对靶体飞溅物速度和弹丸水平侵彻时间的影响作用相对比弹丸着靶速度的大,说明靶体侵角的大小是安全防护工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下扬子地区二叠系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以巢湖地区二叠纪栖霞组和孤峰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前人大量有关栖霞组和孤峰组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并对采自栖霞组和孤峰组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栖霞组、孤峰组硅质岩样品测试结果显示,硅质岩的稀土元素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配分曲线近似平坦型向左倾斜,有弱Ce负异常,且HREE弱富集,反映了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特征。研究区硅质岩样品的Al Fe Mn三角图中,样品投点分布较广,即Al比值变化范围较大,认为是岩浆在喷发过程中受硅-铝质陆壳混染作用的结果。结合沉积环境判别指标分析认为:栖霞组硅质岩沉积时期其沉积环境主要为大陆边缘环境;孤峰组硅质岩沉积时期其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海盆过渡环境。从栖霞组到孤峰组沉积时期,海侵规模不断变大,水体变深,海盆面积扩大,研究区在不同时期沉积环境存在差异。研究区栖霞组、孤峰组硅质岩的沉积与大陆边缘裂陷活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6.
豫北“21·7”极端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爱芳  席乐  吕晓娜  崔丽曼  张宁 《气象》2022,48(5):556-570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产品,对2021年7月17—22日豫北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暴雨过程具有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端及地形影响明显等特征。极端暴雨过程发生于稳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在日本海高压西伸及台风烟花(2106号)、查帕卡(2107号)西北行背景下,黄淮低涡外围加强北上的东南急流/偏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能量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暖湿平流强迫、叠加地形影响的强动力辐合抬升作用及低空弱冷空气扩散南下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条件,而大气“强-弱-强-弱”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特征转化说明强降水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互补的物理机制。不同阶段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0 mm)对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发展演变特征不同,但从雷达回波的垂直分布来看,系统均具有“低质心”特征,质心强度≥55 dBz且≥50 dBz强回波垂直伸展至5~8 km、持续时间1 h以上。强降水对流系统在太行山前30 km左右范围内的后向发展特征明显,一方面与地面西行偏东风/东北风在太行山绕流作用下形成的地形辐合线不断南伸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强降水冷池效应促使...  相似文献   
27.
利用常规和加密实时探测资料,对河南一次大范围强风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东北冷涡稳定维持,河南受强西北气流影响下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高空冷平流,近地面层有暖中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是强风暴天气发生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地面辐合线后东路弱冷空气扩散是强天气的触发机制.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的...  相似文献   
28.
河北省崆山白云洞发育在以中寒武统张夏组为主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平面形态主要受NNW向、NE向和近EW向断裂控制,垂向上可分为3层,各层洞穴以沿陡倾断裂侵蚀、溶蚀而成的通道相连.第一层厅堂状溶洞(天堂、人间和地府)沿NNW向断裂展布,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晚期;第二层格网状洞穴(迷宫和龙宫上部)沿NNW.和NE向断裂发育,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初;第三层形态曲折的廊道形洞穴(龙宫下部)主要追踪NE和NNW向断裂延伸,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早全新世初期.在白云洞形成发育过程中,曾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破坏.现今的白云洞,景观损毁、岩石破裂严重,灾害承受力低,因此洞穴结构稳定性保护和洞穴地质环境治理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9.
本文主要介绍了氯氧镁水泥(MOC)混凝土的抗腐性能和在高寒、高盐渍地区工程应用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根据研究发现,砂浆MOC和MOC混凝土经过老卤浸泡后,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降低,得到了很好的保留,MOC具有一定的抗盐卤腐蚀性能;从MOC混凝土的路面应用得到MOC混凝土在养护7 d即达到工程强度,满足工程应用标准,且其强度在盐渍地区保持相对稳定,证明了混凝土MOC的工程应用价值及应用于西部高寒和高盐渍地区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了第四纪冰川冰水与湖泊沉积,其重要特点是在黄褐色的钙质砂砾和含砾钙质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大型冰川刨耕变形层理及相关的杆状、板状和冰凌铸模构造,大型变形层理单个层系的最大厚度可达两米;其形态非常复杂,其中的管状、鞘状变形层理及杆状、板状构造更具特点;冰水沉积的岩性也非常复杂,既有粘土岩,又有含砾粘土岩,钙泥质砂砾岩,还有砾岩;其中有种粘土砾很有特点。 孢粉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极有可能为更新世,与中国西部的第四纪冰期形成时代相同,但具体期次尚不能确定。柴西第四纪冰川与冰水沉积证据充分,对于研究中国第四纪冰期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