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Sverre  Ekrene  Ohm  Dag  A  Karlsen  Tim  J.  F  Austin  吴峧歧 《海洋地质》2008,24(3)
挪威巴伦支海盆地由于含多套烃源岩,因此可作为过充注石油系统的一流代表。古新世到上新世一更新世的多幕隆升、及随后的侵蚀作用导致储层压力下降,是造成本区烃聚集损耗的主要原因。压力释放使聚集区的烃变为油气两相,气相进一步膨胀,使其下的石油高出圈闭的溢出点。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隆升事件虽然造成潜在的破坏性,但是却引起巴伦支海地区的油气在横向上长距离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42.
在包括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帖犬海、东西伯利亚和楚克其海岛陆架区以及毗邻陆地在内的欧亚北极圈,有两个主要的地质块体,东部块体和西部块体。它们的边界位于拉普帖夫海,更远可达欧亚深水裂谷盆地延伸区-Chersky脊西坡发育的kna河三角洲东侧。两地质体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西部地质体的陆壳形成于前古生代,而东部地质体是中生代中期多个具有不同地球动力学性质和不同地质年龄的块体拼合而成的。北极西部另一块体-极地乌拉尔块体也很特征,它的大陆型地壳形成于古生代晚期,而位于东北极圈北部具有陆壳性质的De—Long块体至少形成于加里东期,而且也没有经历中生代中期的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43.
Trond  H.  Torsvik  Andy  Alvey  Carmen  Gaina  Nick  Kuszni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08,24(3)
虽然对洋盆进行了填图,但有必要修订、定量地重建许多地区相关的板块运动,包括北美和格陵兰之间的拉不拉多海和巴芬湾、以及相邻的北极区。拉不拉多海裂离前和张裂史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盆地和北极洋之间的板块边界,因此需要重建拉不拉多海裂离前至张裂间的构造。格陵兰与Ellesmere块体之间几百公里的倾斜位移,暗示格陵兰是从Ellesmere分离出来的,这显然与加拿大和格陵兰前寒武和古生代地质单元沿Nares海峡井然有序分布、且基本未变形的特征相矛盾,由此我们尝试建立一个格陵兰和邻近地区晚白垩世一三叠纪间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基于详细的洋-陆边界分析、磁力、地震、重力反转(地壳厚度)、古地磁资料解释,这个模型是建立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立体地质观察。  相似文献   
44.
滩浅海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胜利油田滩浅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表条件和复杂多变的表层结构,既不同于陆上勘探也不同于海上勘探,尤其在两栖地带存在海陆两种施工方式,如何在地震波激发和接收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料一致性,及优化观测系统设计以拼接好过渡带的地震资料是施工任务的关键.为此,依托中石化地震勘探重点基础研究实验室,在地震波的激发、接收和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面作了大量研究试验工作,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滩浅海地区的地震勘探技术.通过冀东和垦东等地区应用联合表层调查和检波器精确定位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改进了成像精度,取得了很好的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45.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深水环境动力机制极为复杂,重力(流)机制类型多样且可能呈有序演化。底流包括温盐循环驱动的底流、风驱底流,以及顺峡谷上下运动的潮汐底流等;而内波可能也为重要的地质营力。在这些机制或孤立、或互动作用下,深水环境发育的沉积物类型、成因也极为复杂,它们具有重要的古气候、油气意义。  相似文献   
46.
 中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包括布格重力异常图、空间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表层沉积物分布图和区域构造图5种图件.利用数字化编图技术对新旧资料进行同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在编图的过程中,采取多种技术手段确保编图质量,并进行了GIS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地理底图和各专题图件均在MapGIS基础平台上以点、线、面三种图元类型表示,根据实际材料和图面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分层构建、统一成图的技术路线,为日后资料使用和图件修编奠定了良好基础.以MapGIS为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地质地球物理系列编图任务.  相似文献   
47.
徐尚  王英民  彭学超  邱燕  李卫国 《地质学报》2012,86(11):1792-1798
在台湾峡谷水深3284 m处全长699 cm的HD133柱状样中共识别出1个厚沙层(厚127 cm)和8个薄沙层(单层厚度8-15 cm),这些沙层中含大量浅水底栖有孔虫,反映其为来自浅水区的陆源物质以重力流方式形成的沉积物。然而,单用重力流无法对这些沙层的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该样中的厚沙层以中沙为主,平均粒径范围1-2Φ,薄沙层以粉沙-细沙为主,平均粒径范围3-4Φ;沙层的分选系数小于2.5,局部接近于1,分选好-极好,长石/石英比值低,具有很高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在粒度特征上,其频率分布曲线为单峰,累积概率曲线为2-3段式,在C-M图上厚沙层的样点落在牵引流区域;特别是在垂向序列上,沙层顶底呈突变接触;以上特征均表现为明显的牵引流特征。此外,在柱状样中发现含有太平洋深层水所特有的底栖有孔虫Bulimina aculeata、Planulina wuellerstorfi、Eggerella bradyi种类,且大量生物壳呈棱角状破碎,表明该样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太平洋深层水的入侵,这些证据支持了前人关于研究区内可能发育活跃的底流作用的推断。综合分析认为HD133柱状样中的沙层是重力流和底流交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8.
主要依据沉积柱状样的颜色、粒度、矿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对南海南部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期一间冰期气候变化引起的海一陆变迁、通道启闭和上升流活动等造成了南海南部陆坡区的古沉积环境曾一度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在末次冰期期间,由于海平面降低,搬运入海的陆源物质增加,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同时由于该区域水体相对较为封闭,水体交换减弱,陆坡区海底的沉积环境基本上为还原状态.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环境趋好,特别以全新世早期为最佳;并且由于水体的流通状况改善,该海区深层水的氧气补给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49.
南海北部陆坡高速堆积体的构造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南海北部陆坡是南海海域沉积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发育着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南海最高沉积速率堆积体。构成该堆积体的沉积物究竟来自何方,仍是南海沉积学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南海北部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海底底流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南海北部中新统披覆层是南海北部断陷阶段结束后开始沉积的一套地层,直到上新世开始前,该地层在很大一个区域内是保持水平的;上新世后,由于构造抬升,中新统披覆层随之隆起,并在东沙隆起的部位遭受很大程度的剥蚀,其剥蚀量和南海北部珠江、韩江以及台湾西南部高屏溪和曾文溪向南海的输沙量相当,为南海北部一个非常重要的沉积物来源。研究分析指出,如果珠江和韩江所携带的沉积物全部沉积到南海北部陆坡区,则可获得的沉积速率为12 cm/ka,这一数值远低于该高速堆积体上的沉积速率值。从南海北部现今的沉积动力条件和地形上看,来自珠江和韩江的沉积物几乎不可能经过平坦的陆架区,再绕过东沙岛,优先沉积到该高速堆积体上。本研究中的高速堆积体的沉积物也不可能主要来自台湾西南的高屏溪和曾文溪,因为台西南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被特殊的洋流体系圈闭于台湾周边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沉积下来。观测数据表明,南海北部东沙隆起区有足够强的水动力环境能够剥蚀海底隆起的沉积地层,并将剥蚀下来的沉积物向南经陆架输运到陆坡区;该高速堆积体紧邻东沙隆起剥蚀区,其沉积物来源应该主要来自东沙隆起剥蚀区。  相似文献   
50.
Heinrich 1(H1)事件,是末次冰消期内一个重要的千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南海不同海域沉积物磁学性质对H1事件的响应存在差异,因而磁学参数的多解性应予以关注.本文选取南海西北部陆坡具有良好年龄框架的PC338岩芯顶部370 cm段(底部年龄20. 5 ka B. P.),进行详细的磁学性质分析,并利用IRM获得曲线组分分离方法和高场磁化率值等参数,试图为区域气候变化的沉积物磁学响应给出合理解释.结果表明,在H1事件发生时,碎屑成因的磁铁矿(IRM (C2+C3))和顺磁性组分(xp)明显降低,这反映了源区化学风化的减弱,指示南海北部冷干的气候条件;另外, H1事件发生时,南海西北部陆坡的赤铁矿含量较高,这与海平面降低造成的红河源区的赤铁矿输入增多和暴露的大陆架处于氧化条件有关. H1事件时期,东亚季风区呈现末次冰消期以来最干旱的气候特征,主要受控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减弱迫使热带辐合带南移和热带太平洋类La Nina的气候条件这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