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9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570篇
测绘学   210篇
大气科学   411篇
地球物理   298篇
地质学   935篇
海洋学   354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19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中尺度天气分析技术已经在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以来国家级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技术取得了明显进展,促进了国家级强对流预报业务的发展。《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技术规范》已重新编写和完善,内容分为两篇,第一篇是中尺度对流天气环境场分析;第二篇为中尺度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第二篇为新增内容,将另文介绍。短时和短期时效内中尺度对流天气环境场条件分析以配料法思路为基础,重新编排和简化了分析内容,兼顾分析的精细化和分析产品的可操作性,增加了分类强对流天气分析量化指标建议供预报参考,新增了基于局地探空的强对流天气分析规范。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的支撑技术是推进该业务的必备基础,因此国家气象中心改进了MICAPS 3中尺度天气主观分析工具箱功能;开发了中尺度天气分析产品集成系统,包括强对流天气监测产品、中尺度天气分析主观和客观产品、基于不同数值模式预报的强对流参数诊断产品等的数据产品和图形产品等。  相似文献   
932.
动力-统计客观定量化汛期降水预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汛期降水预测是短期气候预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近20年来,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在解决这一复杂的科学难题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家级气候预测业务中关于动力-统计客观定量化预测的原理、最优因子订正和异常因子订正两类预测方案,及动力-统计集成的中国季节降水预测系统 (FODAS1.0)。2009—2012年的汛期降水预测中,动力-统计客观定量化预测方法4年平均PS评分为73,距平相关系数为0.16,体现了较高的预报技巧。但该方法仍存在不足,需通过加强气候因子与降水之间关系的诊断分析、完善短期气候模式的物理过程、改进参数化方案及研发有针对性的区域气候模式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模式本身的预报技巧,使动力-统计预测方法在汛期降水预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33.
利用毛乌素沙漠腹地的乌审旗气象局1961—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雷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审旗地区50a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4.12d,雷暴日数变化气候趋势系数为-0.06。乌审旗3月开始出现雷暴,7月达到最高值,11月至翌年2月之间无雷暴发生,雷暴平均初日为4月29日,平均终日为9月25日。在80%的保证率下雷暴初日为4月9日,终日为10月8日。乌审旗雷暴多出现在下午,夜间次之,上午最少。雷暴出现的最多方位是西北和正西方向。  相似文献   
934.
Due to the higher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and the better integrality of long-term satellite infrared(IR) Brightness Temperature(TBB) data,a climatology of deep convection during summer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water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1-hourly infrared IR TBB data during June-August of 1996-2007(except 2004).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deep convection denoted by TBB ≤-52℃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water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atistical results based on surface thunderstorm observations and low-orbit satellite lightning observations.The monthly,ten-day,five-day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deep convection in this region are focused on in this paper.There are 5 active deep-convection areas in June-August.The monthly variations of the deep convection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The deep convection over the land areas of South China is more active in June while that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s more active in July and August.The development of deep convection is prominently intermittent and its period is about 3 to 5 five-day periods.However,the deep convection over the coastal areas in South China remains more active during summer and has no apparent intermittence.The ten-day and five-day variations of deep convection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variations of deep convection over different areas in South China and the adjacent waters.The tendency of deep convection over the land areas of South China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deep convection show that the sea-land breeze,caused by the thermal differences between land and sea,and the mountain-valley breeze,caused by the thermal differences between mountains and plains or basins,cause deep convection to propagate from sea to land in the afternoon and from land to sea after midnight,and the convection over mountains propagates from mountains to plains after midnight.The different diurnal variations of deep convection over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show that not only there are general mountainous,marine and multi-peak deep convection,but also there is longer-duration deep convection over coastal areas and other deep convection triggered and maintained by larger-scale weather systems in South China during summer.  相似文献   
935.
郑学文 《广东气象》2013,35(3):74-76
介绍了以常规风速仪器的自动化检定模块为基础,通过扩展硬件接口和开发相应的软件模块,实现了对皮托管测风仪器的全自动检定,详细介绍了皮托管自动检定的原理、关键技术和软件编程方法。  相似文献   
936.
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发生Ms4.8地震,本次地震发生在下扬子地块长江沿线前陆变形带.震后现场工作队调查汇总了建筑物破坏情况,计算得出较为精确的烈度分布.采用FOCMEC方法计算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安徽地震台网对本次地震主余震的定位结果,结合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震源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参考烈度分布的椭圆长轴优势方向,得出NE向的宿松-枞阳断裂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937.
福建沿海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福建白云山、鼓山和石牛山均位于福建沿海地带,该区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白云山、鼓山(魁歧)和石牛山地区花岗岩年龄分别为99.3Ma±1.8Ma、99.4Ma±2.3Ma和94.7Ma±1.4Ma,属晚白垩世早期的产物。花岗岩均具有富硅、富碱、贫钙镁、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到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具中-强Eu负异常,总体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V型”模式。微量元素Rb、U、Th、La等强烈富集,相对亏损Ba、Sr、P、Ti等元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中魁歧花岗岩为碱性A型花岗岩,其余地区为铝质A型花岗岩。研究表明,研究区A型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源区组成;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参与;碱性A型花岗岩较铝质A型花岗岩可能有更多的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龄资料综合判定,中国东南沿海2类A型花岗岩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系中弧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38.
中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地面沉降系统防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沿海地区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心,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已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地面沉降由于区域性和不可逆性,其危害是永久的;并由此将派生一系列相关的地质灾害及环境、社会问题。地势低平、地质环境脆弱的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系统防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对地面沉降进行了系统分析,全面提出了水资源管理和地面沉降系统防治的技术性对策和政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939.
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台风变性加强过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演变过程分析,发现登陆后的台风经历三个阶段:衰减阶段、变性阶段、重新加强阶段。其变性过程类似于Sekioka等人提出的复合型,变性后逐渐演变为Shapiro—Keyser气旋模型。通过对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发现,对流层中高层冷空气的下沉入侵以及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是热带气旋变性的原因。冷空气的入侵使具有暖心结构的热带气旋演变为斜压结构的温带气旋。变性后气旋得到了重新发展,低层维持的较明显暖平流以及与高空急流相对应的散度区和高空涡度平流是导致气旋重新发展的重要物理因子。  相似文献   
940.
用大气湍流资料计算Lyapunov指数和分数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浑沌和奇怪吸引子的遍历理论出发,用大气湍流资料计算了Lyapunov指数(LE)和分数维数(FD)。结果表明,在一定参数下,由所用资料算得第一个指数LE_1为+0.1—+0.4,FD为2.3。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大气运动的浑沌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