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陈晨  金章东  徐阳  李良波  苟龙飞  张飞 《湖泊科学》2020,32(6):1882-1890
2008年5月12日里氏7.9级汶川大地震引发了超过56000多个山体滑坡,在龙门山地区产生巨量的碎屑物质,极大地影响了流域的地表过程.然而,地震对河流碎屑物质组成及沉积过程的改变却知之甚少.紫坪铺水库超高沉积速率(平均74 cm/a)的沉积物完整记录了汶川地震前后的沉积过程,为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对流域地表物质搬运及沉积物组成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本研究测试了汶川地震前后紫坪铺水库沉积物的Sr同位素以及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其在地震之后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震后沉积物87Sr/86Sr与Rb/Sr比值同步降低,并且和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呈正相关性,反映了地震滑坡导致的新鲜物质对沉积物的贡献,特别是地震后强径流的2010—2011年.地震前后沉积物组成的差异性,为利用沉积物反演水文气候和构造事件及其环境效应提供了基础和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52.
千娜  金章东  姚拓 《湖泊科学》2007,19(4):397-406
本文以梅梁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利用五步连续提取的方法将梅梁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分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留态六种相态.应用210Pb、137Cs定年法相结合,通过对百年沉积物的连续提取及元素富集系数的分析,得到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相态中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相比较,重建了自19世纪末期到2000年的人类活动影响流域环境的历史,证实了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强度和方式制约.具明显影响的人类活动分三个时段,其中最为严重的时段是自1977年至今.与无锡历年工业产值变化的对比分析表明,各相态中重金属含量的相似变化记录了梅梁湾受湖湾沿岸居民的经济生产活动影响,污染程度日益加剧,且工业废污水中重金属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进入太湖生态系统中.  相似文献   
53.
德兴斑岩铜矿田内存在两种成因类型的伊利石:一是特征的热液蚀变矿物,它是在热液流体 作用过程中斜长石、云母类矿物通过伊利石化过程形成的,其结晶度(IC)和膨胀层含量受携 带矿质的热液流体量控制;二是浅变质作用自身的产物,其结晶度远较小于前者,具2M1 多型,且不含膨胀层,是原始蒙皂石完全伊利石化形成的。作者发现,在斑岩体和接触带内 ,伊利石结晶度小的部位,蚀变程度强,矿化品位也高。  相似文献   
54.
湘中锑矿床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分形理论对湘中锑矿床(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锑矿床的空间分布可以认为具有统计自相似性,分形几何学可以描述矿田分布规律。应用计盒维数法计算了锑矿床空间分布的分维值,对不同区块的分维特征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分维值的地质意义。实际资料计算结果显示,盒子数目与尺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0.99以上  相似文献   
55.
青海南山的隆起对解析青海湖—共和盆地地区构造和区域环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共和盆地西北部晚新生代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上新世地层中存在一期角度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沉积碎屑矿物发生了突变:上部地层碎屑组成与现代南山基本一致,而不同于其下沉积地层。常量元素含量、风化特征等地球化学特性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青海南山可能并不是下伏地层的物源区。结合地层变形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可以推断,温泉右行走滑断裂的运动致使柴北缘—南山俯冲断裂的再次活动是造成共和盆地向青海湖盆地下俯冲、青海南山隆起的主因。该俯冲运动使其南侧的地层发生掀斜(倾向西南),原来地貌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形成了上新世地层顶部的角度不整合面。之后,青海湖与共和盆地最终成为两个独立的盆地,青海南山成为两侧沉积地层的物源区,两者均开始了截然不同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6.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拉脊山南坡一黄土剖面(P - 22)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古土壤层和现代土壤层的发育特征,讨论了其环境指示意义以及作为土壤母质的黄土的可能来源.初步结果显示:(1)与黄土高原、青海湖周边以及附近盆地的黄土相比,拉脊山南坡的黄土具有粘粒含量偏高、CaCO3含量偏低的特点.(2)P -22剖面古土壤层的母质为...  相似文献   
57.
湖泊沉积物是不同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各类碎屑、黏土、自生/生物成因矿物以及有机物质等的综合体。沉积矿物蕴含着丰富区域和全球环境演变信息,如湖水的化学组成、流域构造、气候、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等。相关信息可以赋存在矿物外部微形貌、内部微结构、化学组成、物理和化学性质、同位素组成、谱学特征、成因以及共生组合等方面。因此,湖泊科学的许多关键课题都离不开矿物学,特别是在利用湖泊沉积物进行区域及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深入的机理研究归根到底都要涉及矿物学,如流域化学风化作用、粒度组成、生物壳体化学组成、测年材料的选择等。然而,由于湖泊沉积物中矿物的多源性、复杂性,如何有效提取和解译其中的环境信息,是一项长期困扰研究者的课题,湖泊沉积矿物学的研究往往被许多研究者所忽视,中国的相关研究也较为薄弱。笔者综述了湖泊沉积物中碎屑、黏土、自生/生物矿物的矿物组合、特征、成因在(古)环境反演中的作用及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除了继续加强对湖泊沉积物中矿物来源、成因和古环境示踪的深入研究以外,矿物相间的转变及其对湖水和孔隙水组成的响应、一些非晶质或隐晶质及低丰度矿物相在湖泊化学和动力学中的作用也是很有潜力的研究领域,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面对的挑战以及对研究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58.
宁镇地区的下蜀黄土记录了古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作为中国北方风尘堆积的南部边缘相,下蜀黄土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10cm间距系统分析了老虎山剖面的Rb、Sr含量和频率磁化率。结果显示,磁化率和Rb含量可以较好地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Rb/Sr比可以作为下蜀黄土化学风化强度的替代性指标;剖面的Rb/Sr比由下至上升高是南京地区12万年以来化学风化作用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59.
Core and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ub-lakes ( Lake Nanyang, Lake Dushan and Lake Zhaoyang) in the Lake Nansi Basin, Shandong Provinc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different sublakes of the Upper Lake Nansi, heavy metal (As, Cr, Cu, Hg, K, Mn, Ni, Pb, Zn, Al, Fe, Ti and V) concentrations of sediment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activity of^137Cs in the sediments, the modem accumulation rate of Lake Nansi sediments is 3.5 mm/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whole Upper Lake Nansi has been already polluted by heavy metals, among which Lake Nanyang has been polluted seriously by mercury, as well as by lead and arsenic, while Lake Dushan has been most seriously polluted by lead and arsenic. Historical variation of heavy metal (Cr, Cu, K, Ni, Zn, A1, Fe, Ti and V) concentrations shows an abrupt shift in 1962, resuiting in a division of two periods: from 1957 to 1962 when metal enrichment increased with time, and from 1962 to 2000 when it decreased with time, while that of some anthropogenic elements such as Hg, Pb and Mn tend to increase toward the surface. However, the variation trend of As in the sediment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Hg, Pb and Mn, with its maximum value appearing in 1982. Since 1982 the concentrations of As have decreased due to the forbidden use of arsenite pesticides. This variation trend revealed changes in manner of human activity (coal combustion, waste discharges from both industries and urban sewage ) within the catchment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相似文献   
60.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and Little Ice Age in the Daihai Area, North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b/Sr ratio, CaCO3 content, organic carbon (Corg) concentration,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clay mineralogy of 4.0 m sediments samples recovered from Daihai Lake, northern China,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Weathering and paleoclimatic change history during the last 2300 years is reconstructed in terms of the variations of Rb/Sr ratios in the sediment sequence, including the Little Ice Age and Medieval Warm Period.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weathering and paleoclimate can be rebuilt in terms of the variations of Rb/Sr ratios in the lake sediment sequ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org, CaCO3 contents and clay minera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