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1篇
  免费   364篇
  国内免费   491篇
测绘学   204篇
大气科学   332篇
地球物理   271篇
地质学   918篇
海洋学   304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20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类软土滑坡滑动带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类软土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软土,它与一般沉积软土比较,在形成原因、分布范围、物质组成等其他特性上有区别;由其构成的类软土滑坡则具有普通滑坡不具有的特征。以京珠高速粤南段K108类滑坡为例,介绍了滑坡的地层岩性、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应用位移监测方法查明滑坡有五层滑动带,滑面成近于圆弧形的勺形,并对滑坡的产生原因及滑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降雨和边坡的开挖是导致滑坡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82.
以拜城Ms5.4地震为例,研究新疆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结果的准确率与时效性.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与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结果相比,新疆天山中段重点地震预警区的3个地震事件,初次触发结果震级平均偏差0.3级,震中位置平均偏差9.6 km,报告用时2.0~4.7 s;最终触发结果震级平均偏差0.4级,震中位置平均偏差5.5 km.非重...  相似文献   
83.
利用西安市2016—2021年逐小时PM2.5浓度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机器学习算法模型(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选择气象因子和时间因子作为特征变量,对西安市逐小时PM2.5浓度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西安市PM2.5浓度与平均气温和能见度显著负相关,冬季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显著正相关,偏东风更易诱发重污染天气。西安市12月底至翌年1月初空气污染频发,但PM2.5浓度总体逐年降低。冬季PM2.5浓度的双峰形日变化最明显,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凌晨和11时。西安市PM2.5浓度变化存在“周末效应”。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PM2.5浓度量级和演变趋势的变化,预报值与实况值之间的决定系数为0.77、平均绝对误差为12.79μg·m-3、均方根误差为18.68μg·m-3。模型秋冬季表现较为稳定,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84.
"2005.5.30"庆阳特大冰雹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5年5月30日庆阳市区域性冰雹天气西峰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冰雹云在新一代天气雷达强度回波、速度回波和物理量产品中的特征,揭示了这次区域性冰雹是低涡底部切变线造成的,庆阳市区的特大冰雹并不是带状冰雹云系移动到当地产生的,而是飑线移动中在庆阳市区产生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  相似文献   
85.
水文是沼泽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沼泽水位的监测仍然以实地观测为主,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2007年6?10月星载相控阵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hase array type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L-band PALSAR)数...  相似文献   
86.
皖南竹溪岭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古陆东缘,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针对花岗闪长岩开展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64.67%~67.33%,Al_2O_3为15.26%~16.26%,MgO为1.09%~1.37%、K_2O/Na_2O值高于1.1,A/CNK值为1.00~1.04,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富集Rb、K等元素,亏损Nb、Ta、Zr和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含量为(90.40~166.94)×10~(-6),LREE/HREE值为7.15~15.16,(La/Yb)_N值为11.60~37.32,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根据全岩锆石饱和温度计和黑云母的化学成分,测算花岗闪长岩成岩温度为720℃~780℃,成岩压力为73~169 MPa,侵位深度为2.75~6.39 km,成岩时氧逸度为-17.52~-10.09。综上所述,竹溪岭花岗闪长岩属于Ⅰ型花岗岩,形成于中—高温、富水、较高氧逸度的环境下,其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撕裂而形成的近EW向板片窗有关。  相似文献   
87.
目的:系统分析小柴胡汤加减治疗Hp感染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VIP)、万方数据、PubMed、Cochrance数据库,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8月31日,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Hp感染型慢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由两位评价人员独立按照纳入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RCTs文献,包括425例慢性胃炎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Hp感染型慢性胃炎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0,95%CI(1.14,1.71),Z=3.18,P<0.01];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9,95%CI(1.17,1.43),Z=4.97,P<0.01];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9,95%CI(0.26,0.58),Z=4.61,P<0.01];但在Hp根除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8,95%CI(0.80,2.76),Z=1.25,P>0.05]。各文献均未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描述。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Hp感染型慢性胃炎在疗效方面具有优势,但在Hp根除率方面无优势,且本次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均偏低,可信度有限,影响结论的真实性,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高质量RCTs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8.
荒漠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这一区域。清晰地定义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质量,制定反映生态质量优劣的关键监测指标,集成"星–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可为干旱区生态质量监测、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荒漠生态质量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荒漠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特征。该研究通过集成卫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网络的"星–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在区域和站点两个尺度上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进行连续监测,通过标准化生态质量指标数值、厘定其阈值范围,构造判断矩阵建立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评价荒漠生态系统质量状况。本论文阐明了构建荒漠生态质量动态综合监测技术规范与评价方法的概念框架,为实现我国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科学诊断和定量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9.
70年来中国化学海洋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我国的海洋化学工作者通过7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同步发展的快车道,其显著的特点是:(1)化学海洋学研究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系统转向了以揭示深层次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核心的研究;(2)化学海洋学研究实现了多领域、多视点的综合交叉研究;(3)更加关注了人为影响与自然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对近海和海岸带而言,更加注重从海陆统筹一体化角度探析化学物质的分布迁移特征。本文从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微/痕量元素与同位素的海洋化学研究、生物过程作用下的化学海洋学过程等角度,重点总结归纳和分析了30年来我国海洋化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和发展状况,以期对化学海洋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90.
对南海西南部现代上升流区沉积物柱样BIS-187-61孔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盐等各沉积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图探讨末次间冰期(MIS 5)以来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发现,140kaBP以来该孔沉积记录期总体表现为:碳酸盐百分含量冰期低间冰期高,主要受周边陆源物质输入稀释的控制,为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盐旋回",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钙以及陆源沉积物的堆积速率均在MIS 2期、MIS 4期和MIS 5e期出现高值。其中,MIS 2期和MIS 4期生源和陆源沉积堆积速率增加可能与冰期时冬季风增强及海平面下降导致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增加对初级生产力的刺激有关,也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对海洋生源颗粒物输出的压载作用增强有关。而MIS 5e期南海海平面高度与现代相仿,间冰期较强的夏季风引起的越南沿岸上升流增强是导致该时段本研究区域表层初级生产力增强,沉积物总堆积速率及各组分堆积速率都相应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