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As an active back-arc basin, the Okinawa Trough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and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subduction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Major element, trace element and Sr-NdPb isotopic composition data are presented for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Iheya Ridge(IR), the middle Okinawa Trough. The IR rocks record large variations in major elements and range from basalts to rhyolites. Similar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ogether with small variations in ~(87)Sr/~(86)Sr(0.703 862–0.704 884), ~(144)Nd/~(143)Nd(0.512 763–0.512 880) and Pb isotopic ratios, demonstrate that the IR rocks are derived from a similar magma source.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olivine, clinopyroxene, plagioclase, and amphibole, as well as accessory minerals, can reasonably explain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of these IR rocks. The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approximately 60% and 75% fractionation of an evolved basaltic magma can produce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intermediate rocks and acid rocks,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of their Sr-Nd-Pb isotopic content ratios suggest that the source of the rocks from the IR is close to the depleted mantle(DM) but extends to the enriched mantle(EMII), indicating that the mantle source of these rocks is a mixture between the DM and EMII end members. 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source of the IR volcanic rocks can be best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 of the mixing of approximately 0.8%–2.0% subduction sediment components and 98.0%–99.2% mantlederived melts.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采自东太平洋海隆13°N(EPR 13°N)的一个热液成因含金属箱式沉积物岩心E272的孔隙率变化特征。样品孔隙率在70.0%-85.2%之间,顶部层位比底部层位高14%左右。孔隙率随深度增加而指数式单调递减,平均递减梯度约为-0.31%/cm。该岩心上部层位呈红棕色,下部层位呈黄绿色,表明该岩心经历了显著的早期化学成岩作用。前人关于该岩心的元素地球化学,粒度和年代学数据,共同证明该岩心孔隙率随深度变化特征受稳态压缩过程控制。其孔隙率随深度的变化关系符合稳态压缩模型的经验拟合公式。E272顶部沉积物-水界面处溶解物质与海水的交换以离子扩散机制为主,而岩芯内部溶解物质的迁移则可能主要受自下而上的孔隙水流动机制控制,这与岩芯中活动元素含量上部高,下部低的分布模式一致。该研究对将来进一步讨论E272岩心在早期成岩作用中的化学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问世以来,ICP-MS就以它灵敏度高,干扰较少,具有多元素分析能力等特点迅速发展起来,广泛应用于地质、环境、冶金、生物、医学与工业等领域,成为最具有冲击力的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34.
大地的感应激发极化效应有时会在瞬变电磁晚期响应上产生负值变号现象。常规实电阻率瞬变电磁反演由于没有考虑激发极化效应,对于观测数据负值部分的解释一直存在问题,这影响了反演解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此,本文首先将Cole-Cole复电阻率模型加入正演计算,并验证了计算的准确性。然后在阻尼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加入Occam平滑约束来构建反演方程,能够同时反演出零频电阻率、充电率、时间常数以及频率相关系数,实现了一维瞬变电磁复电阻率反演算法。最后,建立具有不同程度激发极化效应的典型层状理论模型进行反演试算与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在激发极化效果明显的低阻高极化地层中,复电阻率反演效果更好。与实电阻率反演结果的对比说明,瞬变电磁复电阻率反演既可以达到实电阻率的常规反演效果,也能解决实电阻率无法实现的负值拟合问题。  相似文献   
35.
基于2013年2—3月南极普里兹湾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样品的复眼直径和体长数据,使用Normsep方法对大磷虾种群年龄结构组成进行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复眼直径和体长数据分离出的大磷虾年龄组均为1+—4+龄,群体年龄以2+龄为主;复眼直径的分离效果优于体长,其结果更为可靠;1+—3+龄磷虾复眼直径平均值分布范围为1.21—1.40 mm、1.59—1.76 mm和1.93—2.08 mm,4+龄复眼直径约为2.23 mm;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普里兹湾附近海域大磷虾各年龄组的平均体长分布变化不大,表明大磷虾种群体长特征稳定,其资源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36.
基于静水池模型试验的金枪鱼围网沉降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重力相似准则,通过静水池模型试验研究下纲重量、放网速度和网衣材料对围网下纲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金枪鱼围网网翼后部下纲沉降速度最快,其次为网翼中部和取渔部;(2)下纲重量和放网速度与下纲沉降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3)同等条件下,涤纶(PES)模型网下纲沉降性能显著优于聚酰胺纤维(PA)模型网,可能与涤纶材料密度较大有关;(4)放网速度1.5m/s和下纲重量47.5g/m条件下,PA材料模型网的网翼中部下纲沉降速度变化规律为先短暂上升,尔后呈快-慢-快趋势下降,平均沉降速度为0.12m/s。  相似文献   
37.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和巴丹吉林沙漠北缘拐子湖两个陆气通量监测站2013年2月-2014年1月地面辐射观测数据及相应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塔中和拐子湖两地的太阳辐射通量和地表反照率差异特征,同时也探究了两地太阳辐射通量和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塔中和拐子湖两地各辐射通量均呈较为同步的季节变化特征;具有太阳辐射优势的塔中地区因沙尘天气的影响在部分月份地表总辐射小于拐子湖地区;拐子湖由于地表沙粒相对较粗且包含大量透明度较高的石英颗粒,地表反照率和反射辐射均大于塔中地区;两地各辐射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均呈现出标准倒"U"型结构;(2)拐子湖较粗的地表沙粒导致沙尘天气过后不易形成浮尘,沙尘天气过后各辐射通量恢复至发生之前的状态较塔中地区迅速;(3)两地太阳高度角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最大值均可达75°左右,最小值塔中和拐子湖地区分别为45°和40°;各辐射通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升高而增加,地表反照率随之减小,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各辐射通量最大值并未出现在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  相似文献   
38.
现有对南极潮汐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海平面变化、高程转换和常规调和分析,针对南极验潮站的潮位异常分析还很少见.本文聚焦南极验潮站数据中的异常潮位记录,提取到达南极的全球地震海啸事件,并分析南极不同验潮站对全球地震海啸的响应能力.本文首先利用潮汐调和分析去除验潮数据中的趋势项,分析余水位中较大幅度的潮位异常信号,然后通过对比不同方法,选取2.5倍标准差作为阈值提取到达南极的全球地震海啸事件.得出潮位异常信息点后,本文对比了各个验潮站点对地震海啸事件响应的敏感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发现东南极威尔克斯地和南极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的验潮站更能响应全球地震海啸事件,长城站等8个站点适合开展全球地震海啸事件的响应和记录研究.  相似文献   
39.
我们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试了南大西洋洋中脊附近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中烃类的分布和组成。通过分析发现,样品中烃类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分布,同时明显的富集3-甲基烷烃、8-甲基烷烃以及2,4,(n-1)-三甲基烷烃,这可能是海底微生物代谢作用的结果。样品中也富集萜烷、藿烷和甾烷等生物标志物,这也支持样品中烃类主要为微生物来源的观点。样品中沥青和烃类显示出距离热液区近的2V-TVG10和26V-TVG05站位含量高,而距离热液区远的22IV-TVG01、22V-TVG11和22V-TVG14站位含量低的趋势,暗示出样品中沥青以及烃类的分布和组成可能受到海底热液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