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应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对火山岩进行构造环境、成因及岩源示踪时,首先必须在宏观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结合当时所形成的各类地质体岩石类型组合来恢复,它是宏观构造环境判别的基础;其次,由于构造环境时空复杂性,需采用“两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是多元地球化学信息示踪,二是不同岩类的时空配套;第三,在选择判别图解时,弄清前人图解的应用前提、适用范围和条件,切忌乱套瞎投.在此思想指导下,侧重对滇西北金沙江结合带霞若—拖顶地区两类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多元地球化学示踪,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东侧的基性火山岩产于大陆裂谷环境,而西侧中-基性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特征;(2)两者火山熔浆均源自富集地幔,东侧来自均一的富集地幔,而西侧富集地幔具不均一性;(3)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们形成的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及控制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被认为是最大的黑碳排放国,其中民用燃煤可能是最重要的排放源.由于黑碳排放因子(EFBC)的匮乏造成了我国黑碳排放量估算的巨大不确定性.在系列实验中,我们对13个不同成熟度的煤种分别以蜂窝煤和块煤散烧形式在相应炉灶中燃烧所产生的黑碳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了一套关于民用燃煤的EFBC数据.其中,无烟煤以蜂窝煤和块煤形式的EFBc分别为0.004和0.007g.kg^-1;烟煤则分别为0.09和3.05g.kg-1.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煤的成熟度对EF BC的影响最显著,尤其是中等挥发份烟煤(MVB)明显高于其他煤种;燃烧形式的改进(即块煤的蜂窝煤化)可以将烟煤的EFBC平均降低35倍.据此计算我国2000年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量为94千吨,明显低于前人的估算结果;其中烟煤的块状散烧贡献最大,占90%以上.从控制减排的角度,如果禁止MVB作为民用燃料,并进一步普及使用蜂窝煤,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量可减少80%以上,我国的黑碳排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13.
溶解态黑碳(DBC)作为黑碳(BC)降解的中间产物,是海洋溶解有机碳碳库的重要组分,涉及全球海洋碳收支并进一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有色溶解有机质的重要组分,可改变水体光学环境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也是一类良好的有机配体,在环境中易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从而影响金属污染物的行为与毒性。鉴于其在气候变化、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DBC,并取得了一些基础性成果。目前,在DBC的定性认识上还存在一些模糊区域,所以DBC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DBC只是一个术语,特指一类由浓缩稠环母体和亲水性取代基(主要为羧基)组成的复杂有机物。在DBC的来源方面,已有证据证明BC降解能够产生DBC;但DBC很可能还存在其他来源,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DBC主要随水体进行迁移,并已观察到了DBC的降解现象,但目前对DBC的降解机理及速率仍不了解。在定量分析方法上,由于DBC的极性很强,且与其共存的基质相当复杂,分析DBC具有很大的挑战,其中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BPCA)是定量分析DBC很有前景的方法之一,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难点需要解决。DBC在全球不同水体中含量变化很大,但目前的数据相当有限,不足以全面评估DBC的储量和循环周期。从DBC的定性识别、来源、迁移转化、定量分析及含量分布等方面综述DBC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BPCA法定量DBC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展望DBC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黑碳在渤海泥质区的百年沉积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渤海泥质沉积区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其黑碳含量和沉积通量,结合210Pb年龄测定,探讨百年尺度黑碳沉积通量的时间序列变化对区域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黑碳含量和沉积通量分别为0.24~0.49mg/g[平均为(0.32±0.07)mg/g]和0.026~0.053mg/(cm2·a)[平均为(0.040±0.008)mg/(cm2·a)],黑碳含量与我国东海内陆架等海区相当,但远低于美国港湾和瑞典大陆架等污染较严重地区;(2)黑碳通量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90年代末出现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对应于两个阶段的生物质燃烧量和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量的急剧增加;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较低的黑碳通量以及21世纪初黑碳通量下降的趋势则分别与黄河改道事件、我国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及污染控制减排措施逐步实施等有关;(3)通过比较本文结果以及国内外其它海域和湖泊的研究资料,证明黑碳沉积记录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地球化学指标,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15.
马振东  陈颖军 《地球化学》2000,29(6):525-531
从早期宙以垂向分异增长为主的思路出发,将华南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变质基底中相似岩类(陆源碎屑岩、变基性火山岩夹层和晋宁期花岗岩类)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相容性接近的7对元素(Rb/Cs、Sr/Ba、Th/U、Nb/Ta、Zr/Hf、Pd/Pt和Cr/Ni)作为示踪手段,对华南大陆古-中元古代基底的物源特征和后期演化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几点初步认识:(1)扬子、华夏两陆块前元古宙“原始”地壳具有相近的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