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大陆架科学钻探300m首钻选址于南黄海陆架区,以钻穿第四纪地层为目标。针对钻孔施工要求及后续研究的需要,提出钻孔部署的原则。在分析南黄海陆架区地形地貌、水深、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沉积历史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多道地震、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及钻孔等资料,敲定了井场调查合理区。同时,在调查区对限制钻探工作的地貌类型和地震相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定钻探位置。另外,还根据调查区单道地震的特征对首钻300m钻孔的纵向地层及岩性特征进行了预测,为实施第四纪地层全取心钻探提供依据。近日,海上300.1m钻探取心的成功实施,表明孔位选取和沉积地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2.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地层。对于沉积盆地用等厚度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方法是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并以现今的构造特征为主要划分依据。板块内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在总结国内外多种构造单元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了对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区内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西太平洋构造域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的西部及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在该区的部分可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由日本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日本海弧后盆地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东亚大陆构造域在该区内由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南地块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各地块又可划分出盆地、隆褶带、隆起区等多个次一级地质构造单元。最低一级的地质构造单元为凸起和凹陷。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泥沙光学光谱特征和河口冲刷区水动力特征的研究和总结,分析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hina Brazil Earth Resource Satellite)CCD相机B1,B2和B3波段的太湖遥感图像,初步论证了入汇河流流速与冲刷区跨度的关系,以及遥感定量河口泥沙交换强度和动态反映冲积扇发育方向及强度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河口泥沙交换强度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94.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气候旋回、基准面升降旋回,以及海平面升降旋回在区域上等时的原理,对研究区46 km2中的23个钻孔及两条全新世剖面进行了高精度的对比研究及沉积环境分析,对跨湖桥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8000 aBP跨湖桥人生活的地貌环境、植被、动物、气候已与现今基本一致,跨湖桥人突然"消失",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遗址被淹而致。直至3000 aBP海水还未从本区退出,所以先人不可能迁回,从而显示出某种"神密"色彩。  相似文献   
95.
96.
GPS作为21世纪一项前沿的3S(即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之一。伴随着光电技术、人造卫星技术在气象、军事等领域的成功推广与应用,带动了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并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7.
中国东部海区编图及基本地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编制新的海区地质地球物理图件显得非常必要.中国东部海区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包括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表层沉积物分布图和区域构造图.本研究通过利用数字化编图技术对新旧资料进行同化和标准化处理,获得了大范围、基于新资料的图件成果.此外,在编图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8.
为了解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对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和测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法,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第二级标准对土壤中Ni和Cd的污染状况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Ni的污染范围主要在距中心点3000 m范围内,超标点共15个,大部分超标点为轻微污染或轻度污染。个别点存在重度污染和综合污染现象。此外,对土壤重金属超标点位的玉米作物进行测试分析,发现其Ni和Cd含量均不超标,说明土壤的污染程度对于当地的玉米作物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9.
针对波浪能转换装置(WEC)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能量捕获效率方面,而忽略其附带的消波功能的问题。基于Open FOAM程序,建立垂荡浮子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与桩式约束的浮式防波堤的集成系统(OBC-FB)。主要研究WEC中的重要组件动力输出系统(PTO)对集成系统波能捕获效率及消波性能的影响。分析流体黏性影响下线性PTO系统的最优PTO阻尼特性。开发非线性电磁阻尼模型与线性PTO系统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考虑黏性影响下线性的最优PTO阻尼系数略大于无黏的理论值;适当增大PTO阻尼系数可以获得更大的波能捕获宽度比(CWR),从而可以保证装置单位特征尺寸的波能转换效率更高,同时可以在更宽波况范围保证消波性能;相较于线性PTO阻尼系统,非线性电磁PTO阻尼系统可以更好地兼顾波能捕获效率和消波性能。因此,在OBC-FB集成系统的优化设计中,PTO阻尼系统是一个重要的优化参数。  相似文献   
100.
南黄海地区与上扬子地区海相中—古生界岩性地层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相油气勘探是近十年来我国油气勘探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南黄海地区分布着厚层的前新生代海相地层,为深入了解该套地层,通过收集南黄海盆地的钻井资料以及下扬子陆区的地层资料,将其与上扬子四川盆地的海相地层进行岩性对比和沉积演化分析,了解两套地层的异同性,认为南黄海盆地与上扬子四川盆地的海相中—古生界沉积演化在印支运动以前总体来说是"大同小异",均为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稳定沉积,只是在中—古生代构造运动改造时间、规模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上下扬子地区的海相中—古生界具有充分的可比性。还就上下扬子地区的烃源岩特征和油藏保存条件差异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这有助于通过借鉴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评估南黄海海相地层油气潜力,探索南黄海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