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984~2012年海州湾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 通过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二值化、潮位校正模型提取海岸线, 使用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 DSAS), 对1984~2012年海州湾海岸线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84~2012年间海州湾海岸线整体以4.29 m/a向海洋推进, 其中, 48%的海岸出现侵蚀, 侵蚀速率为22.83 m/a, 侵蚀现象主要出现在大堤修建前的部分粉砂淤泥质海岸。52%的海岸出现淤积, 淤积速率为25.90 m/a, 淤积现象主要出现在人工海岸、河口海岸和受大堤影响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有利于科学地规划、开发和管理海洋及其沿岸空间资源, 并保证其环境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2.
1 防雷系统存在问题9号发射台是陕西最高的高山电视台发射转播台,位于秦岭山脉,海拔1900m,承担中央电视台1套和陕西省台4套节目的转播和发射,是党和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工作非常重要,雷电灾害是困扰本站多年的老问题,急待解决。发射台所在地,地形复杂,地表层土加石,厚度不超过80cm,地表下全为岩石。土壤电阻率为1700~2000Ω,年平均雷暴日为45d,雷电现象极易发生;发射台机房接地系统接地阻值15Ω,远大于国家标准要求;9号发射台机房设备供电系统无电涌保护器防护;发射台接地网,自成体系,相互交错,满足不了国标(50057-94)独立地网间距应>20m…  相似文献   
163.
通过对吉林和龙地区勇新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形成构造环境等问题。勇新岩体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与围岩新元古代长仁岩组大理岩接触带上,见有石英、钾长石与方解石共生现象;岩体中见有辉长岩脉;镜下观察,长英质矿物重结晶现象发育,并见有斜长石残斑。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二长花岗岩高硅富铝贫镁,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成因类型为S (I)型花岗岩;δEu值0. 09~0. 77,平均值0. 47,显示为较强烈的Eu负异常,La_N/Yb_N值12. 61~25. 77,平均值22. 57,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Th等活泼的不相容元素,明显亏损Nb、Ta、Zr、P、Ti等高场强元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勇新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其年龄分别为236. 9±1. 1 Ma和236. 5±1. 1 Ma。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勇新岩体形成于中下地壳的原地重熔,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岩石圈伸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4.
“我们就是要拉伸标杆,敢用猛火,敢于加煤升温,确保炼出好钢!使工作作风大变样、精神状态大提升.”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伊始,安徽省阜阳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国平坚定地说. 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如何“破题”,如何保证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真正取得实效.阜阳市局党组从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就立下规矩,“实施方案、剖析材料、整改清单等都要党组集体研究、仔细谋划,不能让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的人代劳.  相似文献   
165.
高一杰  刘景波 《地球科学》2018,43(1):236-246
高级变质岩中的熔体包裹体为包裹于寄主矿物(石榴子石、锆石等)中的熔体滴,主要由子晶矿物、玻璃和一些偶然捕获的固相矿物组成.最近10年来,熔体包裹体已经成为研究区域变质岩部分熔融作用的新手段和新途径.熔体包裹体粒径通常 < 20 μm,微小的尺度对熔体包裹体识别与分析提出巨大挑战.为此系统总结了熔体包裹体的识别方法、结构特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并指出熔体包裹体研究对于部分熔融的识别、部分熔融发生的温压条件、机制和流体状态的限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6.
古地貌是控制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古地貌可有效地预测富砂沉积体系的分布。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鸭西地区下沟组形态较平缓的大型鼻状构造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测井、岩心、地震等资料分析下沟组3个三级层序发育时期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变迁,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将下沟组3个三级层序界面恢复到后期祁连山逆冲推覆构造变形前的沉积期原始空间分布状态,并分析各层序发育时期古地貌特征及演化,探讨了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空间展布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古地貌组合样式制约着不同时期层序的发育及沉积体系的展布,并提出了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67.
以双河油田典型原油样品为基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通过多种生物标志物参数对比和色谱图特征分析,对核二段、核三段共计28个原油样品做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描述和精细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河油田核三上亚段原油饱和烃色谱图为前峰型和双峰型,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的相对含量较低;而核三下亚段原油饱和烃色谱图主要为前峰型,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的相对含量较高;核三段原油C_(19)、C_(20)、C_(21)三环萜烷呈上升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高,C_(27)~C_(29)规则甾烷以"V"字型分布为主。核二段和核三段原油,陆源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均有贡献,且沉积环境较还原,核三下亚段原油成熟度明显高于核三上亚段原油,因此最终确定核三下亚段原油主要来源于核三下亚段烃源岩,而核三上亚段原油则为核三上亚段和核三下亚段烃源岩的混源油。  相似文献   
168.
闽粤晚白垩世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福建沙县至上杭、广东兴宁至河源上白垩统采集古地磁学定向样品390个(39个采点),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研究表明,闽粤两地的晚白垩世地磁学数据具有廊的重合性,福建:古地磁偏角11.7°,地磁倾角42.9°,地磁极位置北纬79.4°,东径210.3°;广东;古地磁偏角10.7°,古地磁倾角44.0°,古地磁有位置北纬80.1°,东径193.4°,该古寺磁学数据反映了中国华南地区自晚白垩世至今曾经厍过  相似文献   
169.
广州SARS 流行的空间风险因子 与空间相关性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大多基于经典统计分析, 空间信息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对传染病的空间风险因子与空间相关性特征的定量研究可以更科学地指导防控措施的制定。本文主要以2003 年广州市1277 例SARS 感染者的时空数据为研究对象, 利用kriging 空间插值技术与核心密度估计技术建立了1km×1km 精细格网单元上的发病率图, 并对人口密度、道路 交通、医院、商场、学校等9 个空间风险因子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这些风险因子均与 SARS 发病率有显著正相关, 严格控制这些风险因子可以有效防控SARS 流行。采用Moran's I 和LISA 统计指数定量分析了广州SARS 发病率的全局和局部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及其时间变化规律, SARS 发病率的空间聚集性经历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变化过程, 发病率的高值聚集区域主要位于人口密度高、经济活跃、交通发达的城市中心地带, 且在整个SARS 流行过程中一直没有发生重心转移, 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成功的阻止了SARS 的进一步扩散传播, 但采取的就近收治感染者的措施导致了城市中心地带的传播风险一直居高不下。2003 年广州市突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事件为都市地区突发新型传染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标准样本, 本文研究可以为都市区突发SARS 或其他新型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0.
冲起构造广泛发育于挤压逆冲构造体系和走滑构造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因而备受关注。砂箱模拟模型已经被证明是强大的可视化工具,用来模拟不同岩层中复杂的构造现象。基于相似初始砂箱构造模型条件下不同挤压速率(0.3 mm/s、0.1 mm/s、0.005 mm/s)变形过程,揭示出褶皱冲断带发育过程中的典型两类冲起构造:叠加冲起构造和单一冲起构造,它们对于褶皱冲断带演化过程及其油气勘探具有明显不同的重要性。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揭示楔形体扩展变形序列对前陆褶皱冲断带冲起构造发育类别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即褶皱冲断带前缘以前展式扩展变形为主,主要发育单一冲起构造;后缘以后展式扩展变形为主,主要发育叠加冲起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