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21.
海底反射损失是分析浅海声场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用爆炸声源在水深为150米的低声速底的湖中进行底的反射损失测量。于100Hz到5KHz分析了反射损失与掠射角的关系,并讨论了它们与底沉积物孔隙率、  相似文献   
122.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岩溶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倍受关注,有关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岩溶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回顾了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在碳酸盐岩风化以及碳酸盐岩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过程及作用机制,指出未来的研究需结合不同岩溶生态环境,量化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对岩溶生态系统碳增汇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微型生物及其碳酸酐酶对岩溶碳汇的贡献、增加岩溶生态系统碳汇的能力、助力实现碳中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3.
At about 173 ka BP of the late period of mid-Pleistocene, the second terrace of the river had been formed as a result of uplift happening in Shangshan area because of the climate, sea level change and tectonic action. Between 173-75 ka BP, aeolian deposited on the terrace, a layer of reticulate red clayey soil about 80-100 cm thick deposited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warmer and higher temperature. 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the drop of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precipitation induced the dust-storms increased, A layer of Xiashu loess about 1.0-1.5 m thick accumulated on Shangshan terrace in the last glacial, which has the reticulate red clayey soil buri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olocene (11500 a BP-), temperature went higher gradually and precipitation got more, the pre-persons moved on the Shangshan terrace (11,400-8600 a BP),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can connect the paleolithic culture with Neolithic culture. It could be assumed from the results th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the home of rice cultivation, too. The lower place to the west of the Shangshan site experienced the two cycles process of the fluvial facies and the lacustrine facies, 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source of the pre-historical Shangshan is the river water or lake water. Two AMS 14C age proved the water source disappeared more than 1000 years ago.  相似文献   
124.
对场地地质条件进行平面上合理的分区和评价,是岩土工程勘测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基基础方案设计的第一步。通过工程地质分区在济南奥体中心勘测中的实际应用,分析场地按地质条件细分对地基承载力、地基基础设计及场地类别划分的影响,指出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分区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5.
以无定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陕西北部无定河流域龙山时期遗址的分布位置叠置和聚类分析,讨论聚落选址与地貌类型、距河流水平距离、河网等级等6个地形地貌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全新世中期无定河流域人类在聚落选址时,对水文条件、地貌和地面坡度条件有较强的倾向性,而对地面朝向无明显倾向性。选址时选择地形地貌影响因子的优先顺序为:地貌类型、遗址距河流距离、遗址处地面坡度、遗址处河流等级、遗址处地面朝向。  相似文献   
126.
通过初始条件激励下多自由度体系动力响应数值模拟以及对不同模拟方法加速度序列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研究了PJ方法、BW方法和LL方法的性态,如收敛性、稳定性、精度以及相关问题.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是:积分步长Δt=0.1T2min可以作为保证BW方法数值精度和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在该条件得到满足情况下,BW方法较之PJ和LL方法均有显著的综合优势,特别是相对精度方面的优势可以达到数量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显式方法可在大型有限元动力分析软件中逐渐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对浙江田螺山遗址剖面进行野外采样,实验室测定粘土矿物的种类、含量,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硼、锶、钡的含量,恢复沉积物的古盐度,探讨田螺山遗址的相对海面变化,认为河姆渡文化层之前、之中、之后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的时期.综合多种环境要素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田螺山地区的环境背景特点及其同古代人类活动、河姆渡文化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8.
西南岩溶环境中典型植物适应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涛  余龙江 《地学前缘》2006,13(3):180-184
岩溶生态系统是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中国西南7省1市岩溶环境中存在石漠化趋势。植被的恢复和生态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简称CA)在生物岩溶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岩溶生态系统的良性演化具有重要作用。从元素迁移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和植物、微生物的碳酸酐酶等生理生化指标出发,考察西南岩溶环境中典型植物可能的适应机制,即植物适应偏碱性逆境、高钙逆境、土壤贫瘠逆境、干旱逆境的机制。根据典型植物在西南岩溶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和植被演替规律,从改善立地条件入手,先草后灌木、乔木来进行石漠化治理。与非岩溶区植物相比,西南岩溶区植物的铝含量较低,重金属(如铅、汞)的含量较低,是一种较优良的绿色植物。由于岩溶区土壤含水量较低等原因导致植物脯氨酸含量的显著增加,脯氨酸具有抗氧化活性,螯合金属离子减少其毒性等特性,可以开发富含脯氨酸的特种食品。这表明在岩溶环境中经济植物的地域性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9.
运用 He- Ne激光束偏转技术研究金属表面被脉冲 Nd:YAG激光烧蚀时在空气中所产生的冲击波。给出了冲击波前锋的传播轨迹。研究表明 :在近距离处 ,冲击波的传播轨迹接近于强爆炸波轨迹 ;冲击波波速明显大于空气中声速 ;随着传播距离增大 ,冲击波波速逐渐趋近于声速。  相似文献   
130.
在腾冲火山地区开展地球化学综合则监测火山活动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火山地区地下流体观测,可记录地壳应力应变、地温变化、气体及离子组份的释放量、释放方式和释放成分,进而可了解地壳内部岩浆活动与通道开启状况,为火山活动、构造活动、地震活动提供信息,开展监测、预测、对策研究。现腾冲火山地化综合观测站经科学下、选井、选址、选项,已完成基建及仪器安装等建设,基本测项已投入正常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