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3篇
海洋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山东降水回波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俊  龚佃利  周黎明  杨晓霞 《气象》2013,39(10):1344-1349
利用济南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在4年之间获取的217个观测资料,分析了回波的移动特征。主要结果为:(1)计算了回波移动速度、方向,结果表明回波移动速度在10.0~95.0 km·h-1之间,峰值在45.0~50.0 km·h-1,不同月份回波移动速度存在差别,春末(5月)、秋初(9月)回波具有较大的移动速度;回波移动方向在120°~360°之间,其中80.6%集中在210°~315°之间,回波移向比较集中在西南、西和西北方向。(2)降水过程回波的运动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种形式:简单直线型、复合直线型、复杂移动型和其他类型,各种类型占的比例分别为69.6%、19.4%、25.2%和4.7%。这些研究可以为人工影响天气方案的设计和临近预报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2.
龚佃利  边道相 《山东气象》2000,20(2):25-27,34
通过中尺度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论断场资料,分析了特大暴雨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辐合区域及降水机制。结果表明,本次特大暴雨是在弱有稳定层结条件下产生,通过潜热释放,又对大气环境场形式正反馈机制,从而使降水加剧。稳定的台风倒槽和低层切变、强的水汽输送是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重要条件,鲁中山区和胶东半岛特定地形对特大暴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3.
山东酷热天气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成芳  龚佃利  张苏平 《气象》2003,29(9):28-33
利用统计方法对山东1951~2002年的酷热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山东的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鲁西、鲁北和鲁南;酷热天气在5~8月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6~7月;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0世纪50~70年代前期酷热天气频繁发生,且强度较强。小波分析表明主要存在4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西风带暖脊是造成山东酷热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其次是副热带高压;酷热日与前期炎热日关系密切;850hPa温度场上郑州附近的24℃暖中心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4.
针对飞机增雨效果检验、水库增蓄水和森林防火等需求,在充分考虑云系移动、飞机性能等基础上,提出满足无缝隙催化要求的"8"字型飞行航线设计方法,给出"8"字型航线长度、宽度等特征值计算公式。在云系移动速度快、慢两种情况下,结合业务需要,分别设计向下、向上游漂移的移动"8"字型飞行航线。实际飞行试验表明,装有北斗等定位系统的飞机完全可以按照设计的航线进行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55.
山东省空中水资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97~1999年逐日探空资料和同期水文水资源资料,分析了山东省域空中水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气系统的水量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山东省空中水汽资源受天气系统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静态水汽含量年均值为20.75 mm,动态水汽净输出量全年平均为440.91 mm,并以850 hPa层的水汽净输出为主.水汽净收支率年、季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全年的水汽输入量很大,但空中水汽资源转化为地面降水的效率不足5%,而降水转化为水资源的量约为27.31%,空中水汽资源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另外,从大气水量平衡角度分析了山东干旱气候特征的客观必然性,并提出开源增量、增加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56.
利用实况观测和北京T213数值预报资料,对2003年9月3~4日山东雨季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是由在广东登陆的热带气旋倒槽北伸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登陆热带气旋生成的低空东南急流为暴雨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低层增暖增湿促使层结不稳定加剧,而西风带弱冷空气的侵入对暖湿空气具有抬升作用,可触发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大暴雨产生。鲁中山区西南侧有利地形促使了低层气旋环流的形成,对暴雨具有明显的增幅作用,是该地区出现暴雨中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影响山东大部的强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强飑线是由东北冷涡横槽沿西北气流下滑激发对流发展形成的,冷涡横槽底部为后倾的干冷下沉气流区,干空气侵入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冷涡横槽在300 hPa最为强盛,并连接横槽前后南北两支急流,对流层顶折叠特征明显;高空横槽区的地转调整运动引发中尺度重力波,促进了高空急流动量向对流层中下部的传输,加剧了地面大风灾害。风暴发生区具有明显的等熵面倾斜、对流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具有倾斜涡度剧烈发展的条件。风暴发生区中低层散度场、垂直速度场和地面风压扰动场均具有典型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特征,风暴和中尺度重力波相互耦合促进,是强飑线发展维持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8.
2009年山东一次特殊雨雪天气的云物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探空、CloudSat卫星、山东自动气象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11月11-12日山东西部大暴雪过程的天气形势、云物理特征及动力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00hPa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造成暴雪的直接影响系统,中低层偏南风急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较强的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有利于天气系统的发展和增强。(2)暴雪区上空水平能量锋区明显,垂直方向上等θse线密集且随高度向北显著倾斜,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热力条件。(3)强降雪发生前,低层冷空气的南侵触发了暴雪系统的发展;暴雪强盛期,高层气旋性环流促使暴雪区中高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暴雪后期,冷空气加强并逐渐控制了中低层,切断了暖湿气流的供应,导致降雪逐渐停止。(4)上升气流有助于水汽的输送和云滴、冰晶、雪晶粒子之间的碰并、淞附,冰水含量大值区与上升速度大值区相一致,冰晶数浓度中心对应着上升运动顶部。高层冰晶下落过程中经过凝华、结淞及碰连增长在低层形成数浓度较低的大冰相粒子,为降水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结合CloudSat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探空秒数据,分析了一定动力条件下暴雪云系的物理过程和垂直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59.
介绍了"十一运会"开幕式期间天气背景和人工消(减)雨作业防线设计,分析了实施区域人工消(减)雨火箭、高炮过量催化作业对监测预报、空域保障、指令下达、发射操作、弹药供给等技术保障要求及对策,明确了人工影响天气应急服务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工作内容,介绍了作业决策、作业实施、跨区作业等流程的技术要点和任务要求。经过全运会开幕式前期作业试验和应急服务检验,各项技术流程设计符合人工消(减)雨作业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0.
对2种东亚夏季风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选择1种能较好地表征山东夏季降水的夏季风指数。研究了山东旱涝年以及强弱季风年500hPa高度场、850hPa风场、热带洋区OLR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异常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影响山东夏季降水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海陆热力差指数是1种较适合研究山东夏季降水的东亚夏季风指标。强(弱)指数年,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较常年偏强(弱),热带东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偏弱(强),walker环流偏强(弱),北半球500hPa环流形势呈EAP(负EAP)遥相关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偏南偏弱),山东夏季以多雨(少雨)年份居多;春夏季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与山东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遥相关关系,两者遥相关的可能机制是热带强迫所激发的大尺度准定常Rossby波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