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1篇
  免费   552篇
  国内免费   684篇
测绘学   261篇
大气科学   425篇
地球物理   637篇
地质学   1424篇
海洋学   397篇
天文学   75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25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依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第四章的内容,对未来全球气候的预估结果进行解读。报告对21世纪全球表面气温、降水、大尺度环流和变率模态、冰冻圈和海洋圈的可能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210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做了合理估计。评估指出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在未来20年内达到或超过1.5℃,平均降水也将增加,但随季节和区域而异,同时变率将增大。大尺度环流和变率模态受内部变率影响较大。到21世纪末,北冰洋可能出现无冰期;全球海洋会继续酸化,平均海平面将持续上升,百年内上升幅度依赖不同排放情景,都在2100年后继续升高。在最新的评估中采用多种约束方法,减小了预估不确定性的范围。AR6对于低排放情景以及“小概率高增暖情节”的关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更多、更完整的信息。综合报告的评估结果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减小区域,特别是季风区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并从科学研究和模式发展两方面加强我国气候预估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2.
基于IBTrACS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在统计分析历史热带气旋的发生年频次、发生位置、路径移动及强度变化等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轨迹合成模型。模型包括生成模型、移动模型、消亡模型及强度模型4个部分,并从地理轨迹密度、年登陆率、登陆风速分布三个方面,对模拟的气旋路径与历史气旋路径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构建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全路径统计模拟模型稳健可靠,可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区热带气旋的定量精细化的风险评估,能提高气旋风险灾害评估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3.
A CE-5T1 spacecraft completed a high-speed skip re-entry to the earth after a circumlunar flight on October 31, 2014. In addition to the 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SINS), a lightweight GPS receiver with rapid acquisition was developed as a navigation sensor in the re-entry capsule. The GPS receiver effectively solved the poor accuracy problem of long-term navigation using only the SINS. In contrast to ground users and low-earth-orbit spacecraft, numerous factors, including high altitude and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in high-speed skip re-entry, are important for GPS positioning feasibility and were pres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light data. GPS solutions started at nearly 4900 km orbital altitude during the phases of re-entry process. These solutions were combined by an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n a loosely coupled integrated navigation method and SINS navigation initialization. A simplified GPS/SINS navigation filter for limited resources was effectively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on board for spacecraft application. Flight data estimation analyses, including trajectory, attitude, position distribution of GPS satellite, and navigation accuracy, were presented. The estimated accuracy of position was better than 42 m, and the accuracy of velocity was better than 0.1 m/s.  相似文献   
124.
李玉辉  王志国  毛烨峰  朱浙辉  陈林  李春忠  李鑫  孟耀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02-67050002
鉴于保护地调查评价历史与目标,国家公园地质考察评价基准是地质学关于地球的“时间、空间、演化”知识的发现路径,既识别国家公园候选地的国家符合性地质事件,又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性、独特性、优美性、多样性、整体性的地质机制,提供国家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保育管理的地质学支撑。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符合性的地质事件是公园发现的4.0~4.2 Ga冥古宙陆核物质的锆石晶体、中生代岛弧陆盆火山酸性火山岩系列和从流纹岩山岭到花岗岩—变质岩谷底的“峰—岭—丘—谷(盆)”的亚热带滨海山地地貌结构,地貌结构发育演化是百山祖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性流域水源地、独特山水景观的形成基础。保护百祖山公园地貌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确保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生态服务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5.
孟庆涛 《地质与勘探》2021,57(1):122-135
内蒙古北山地区阿民乌素蛇绿岩是芨芨台子-小黄山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变质辉长岩和极少强蛇纹石化橄榄岩组成。变质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453±12 Ma,形成于晚奥陶世。强蛇纹石化橄榄岩MgO(36.90%~37.44%)、Ni(1980×10^-6~2232×10^-6)、Cr(2312×10^-6~2506×10^-6)含量高,而Al2O3(0.59%~1.41%)、TiO 2(0.01%~0.02%)和∑REE(0.85×10^-6~3.25×10^-6)含量低,具亏损地幔岩特征;变质辉长岩MgO(7.22.20%~11.66%)相对含量高;Al2O3(15.61%~18.79%)、TiO 2(0.20%~0.29%)、P2O5(0.01%)、K2O+Na2O(1.36%~2.43%)含量低,且K2O相似文献   
126.
Dong  Zhijie Sasha  Meng  Lingyu  Christenson  Lauren  Fulton  Lawrence 《Natural Hazards》2021,106(3):2077-2109
Natural Hazards - Prediction in ungauged basins (PUB) is as crucial as it is challenging. Thus far, there have been abundant regionalization studies on PUB, whereas "regionalization" is...  相似文献   
127.
刘欢  赵希林  张金国  江涧  袁浩为  王波  刘萌 《地质学报》2021,95(12):3629-3641
武夷地块中各地体的活动解析是认识华夏板块构造活动演化的窗口.南平宁化构造带作为划分南武夷地体和北武夷地体的重要边界活动带,其构造属性对我们认识武夷地块中南、北武夷地体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南平-宁化构造带中变质火山岩类的研究和认识存在争议,限制了我们对南平-宁化构造带的构造属性的理解.因此,本文利用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年代学测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等手段,对该套变质火山岩做了重点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到以下认识:南平-宁化构造带中的变质火山岩类主要形成于756~720 Ma,主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表明南平-宁化构造带可能代表了南武夷地体和北武夷地体之间的一条南华纪的近东西向的岛弧火山活动带,结合带中构造变形反映的南北向对冲的汇聚极性,我们认为南武夷地体和北武夷地体之间在南华纪可能还存在洋-陆碰撞乃至陆-陆拼合过程,这也反映了多微地块、多期拼合过程可能更符合华夏板块大地构造演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8.
史猛  康凤新  张杰  高松  于晓静 《地质学报》2021,95(5):1594-1605
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地壳剧烈运动将胶东半岛划分为胶北隆起、胶莱凹陷、胶南-威海隆起三大构造单元,其中隆起山地区广泛分布花岗岩、变质岩,凹陷盆地区主要分布砂岩沉积地层,胶北隆起区与威海隆起区相对于胶莱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为系统分析胶东半岛大地热流值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本文在分析胶东半岛构造-热发展史、地热地质背景、地温场分布、岩石热导率、钻孔岩性与测温数据、地热流体化学成分等基础上,发现胶东半岛地热资源均为断裂构造控制类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其热源主要为三元聚热:导热断裂带水热对流、大地热流传导、地下水运移传导-对流;构造分布、岩石热物性、地热热储分布、地下水活动等是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胶东半岛地温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地区的隆起-凹陷分流聚热模式与概念模型,即隆起山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高的侵入岩、变质岩为主,凹陷盆地区岩性以导热率、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岩为主,低导热率、低渗透率的凹陷区底部更像是一个相对隔热、隔水的顶板,使得来自地壳深部的大地热流及携带热量的流体、气体等在上涌的过程中在凹陷区的底部发生折射与再分配,从而导致热流在隆起山地区的底部形成一个温度相对更高的聚热区,反映在地表即是隆起山地区相对凹陷盆地区具有更高的大地热流值,特别隆起山地区轴部位置为热流值最高的区域,高热流值区域分布形态呈NE、NNE向分布,基本与胶东半岛NE、NNE向的深大断裂走向一致,该模式的提出可以更好地为胶东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探提供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29.
Zhang  Meng  Pan  Hua 《Natural Hazards》2021,108(3):2971-2989
Natural Hazards -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is commonly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aleatory variability of ground-motion prediction equations (GMPEs) in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PSHA)....  相似文献   
130.
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部位,其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高原的隆升与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夷平面在探讨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方面的可靠性,首先总结陇中盆地及周边地区夷平面相关研究的前期成果,并结合最新年代数据,确定了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和解体年代;再利用古河道拟合等方法定量评估了相关夷平面的隆升量;最后探讨了主夷平面的性质及其隆升过程。研究发现,陇中盆地及周边的地区的高海拔低起伏地貌面是被抬高的先存夷平面;不同区域主夷平面的发育与解体时间整体同步,它们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并于晚中新世8~6 Ma左右解体;模拟结果表明,美武高原主夷平面自晚中新世以来相对陇中盆地隆升了约1 400~1 600 m,并且早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明显大于晚中新世-早更新世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