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4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448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182篇
地球物理   690篇
地质学   673篇
海洋学   331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7篇
  1964年   14篇
  1943年   8篇
  1942年   9篇
  1937年   14篇
  1935年   9篇
  1934年   10篇
  192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The Tianshan range could have been built by both late Early Paleozoic accretion and Late Paleozoic collision events. The late Early Paleozoic Aqqikkudug-Weiya suture is marked by Ordovician ophiolitic melange and a Silurian flysch sequence,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elics, and mylonitized rocks. The Central Tianshan belt could principally be an Ordovician volcanic arc; whereas the South Tianshan belt, a back-arc basin. Macro- and microstructures, along with unconformities, provide some kinematic and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2-phase ductile deformation. The earlier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ing at ca. 400 Ma was marked by north-verging ductile shearing, yielding granulite-bearing ophiolitic melange blocks and garnet-pyroxene-facies ductile deformation, and the later deformation, a dextral strike-slip tectonic process,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Early Carboniferous molasses were deposited unconformably on pre-Carboniferous metamorphic and ductilely sheared rocks, implying t  相似文献   
152.
中国西南天山山前的晚新生代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天山是研究现今陆内造山作用及过程、陆内变形、陆内强震及其预测等大陆动力学问题的理想实验场。西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新生代褶皱-逆断裂带基本上由一南冲弧形推覆构造系统和一向北反冲的构造系统组成,由北而南主要由以下4个运动学单元组成:(1)新生代复活的喀拉铁热克山-天山南脉古生代造山带,其快速变形和抬升可能起始于23-26Ma前,持续至13-16Ma前。(2)向南逆冲的西南天山前陆薄皮主冲断带,包括木兹杜克弧形薄皮推覆体和依柯冲断带,前者代表了向南薄皮逆掩的天山型岩系,地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飞来峰群,在14Ma前曾有过大规模活动,最小缩短量约为20-35km,最小缩短速率为1.4-2.8mm/a;后者代表了向南叠瓦状薄皮逆冲推覆的前陆古生代基底(塔里木地台型沉积岩系)卷入构造,其西段在距今14Ma时曾有过强烈活动。两者共同组成了一复杂的双重构造;新生代地层也卷入变形。(3)喀什-阿图什弧形反冲褶皱-逆断裂带,由3排向北(天山)反冲的左阶雁列展布的第四纪地表滑脱褶皱组成,仅在大山口以西发育。该构造带形成于距今约1.4Ma以后。依什拉克喀拉乌尔断裂以南,博古孜河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5.8mm/a,翁库尔剖面的最小缩短速率约为8.6mm/a。(4)塔里木克拉通下盘块体,向北西方向缓倾,内部变形较小。里木块体西北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其学问基底高角度逆断裂和走滑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代沉积的厚度,导致西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变形样式、变形时间以及变形缩短量沿走向的巨大差异性。迈丹-喀拉铁克断裂和阿图什断裂带均为岩石圈规模断裂,研究区的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两条断裂带以及它们之间的西南天山前陆冲断带上。  相似文献   
153.
1 ПостановказадачиНадежныйпрогнозвременивозникновенияземлетрясенияможетбытьобеспеченлишькомплексомпрогностическихпараметров. Прогностическаяценностькаждогопараметранеодинакова,какиразличенмеханизмформированияаномальныхэффектоввразличныхполях.Этосоздает…  相似文献   
154.
使用全站仪实测了天山南麓北轮台逆断裂库尔楚段阿克艾肯-喀腊萨喀腊阿塔木冲洪积扇断层崖地形地貌,采用10Be测年方法测定了该冲洪积扇的形成年龄,得到该断裂段垂直位移滑动速率为0.48 mm/a、0.85~1.0 mm/a和1.52 mm/a,并对该断裂段的水平缩短速率和天山第四纪水平缩短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5.
1 mTRonvcnox: moareS Aun CoxcmSAJluvial rivers have the pOtenhal to adjust their shaPe and dimensions to all flows that tranSPOrtsediment, but Inglis (l94l) suggested that, for rivers that are in regime, a single steady flow could beidenhfied which would Produce the same bankfll dimensions as the natural sequence of events. Hereferrd to this now as the dondnan discharge.Wolman and Mller (l960) idenhfied that the flow doing most bed material transPort over a period ofyears may be taken tO…  相似文献   
156.
传统的二维后方交会有3个已知点,在未知点上观测两个水平角以求得未知点坐标,或有两个已知点,在未知点上观测一个水平角和一个方位角也可求得未知坐标。本文所要叙述的是在未知点上向两个已知点观测一个水平角和两个垂直角,就可计算出它的三维坐标。下面将给出它的几何原理和计算过程,并对误差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7.
通过对气候敏感的沙漠/黄土过渡带中湖沼沉积进行高分辨率的~(14)C年代学和气候代用指标的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存在着干冷(11.2~10.6kaBP)、湿凉(10.6~10.2kaBP)和干冷(10.2~10.0kaBP)的颤动特征。沙漠/黄土过渡带地处欧洲下风区,通过西风带与极地北大西洋气候相联系。晚冰期上述地区大气和海面温度变化引起西伯利亚~蒙古高压强度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东西区域性海-陆气压梯度的增强与减弱。因此,这一时期东亚季风气候这种百年尺度的快速颤动可视为高纬极地大陆气团与太平洋暖湿气团相互作用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8.
为了测定弱运动场地响应的稳定性和试验土工技术测量预测场地响应的能力,在穿过加州帕克菲尔德附近的土耳基平地(Turkey Flat)场地效应试验区的一些场地,对经验转换函数和理论场地放大作用函数进行了比较。用傅里叶振幅频谱比方法,对给定场地测定了相对于基岩参考场地的观测场地响应。进行了两种单独的研究:剖面研究和特定场地研究。相隔2km的两个横跨谷地岩石的台站之间的表面基岩场地响应差异不超过30%。在剖面研究中,在距试验区的谷地上间隔100m的一些场地使用的探测器间隔为10和20m。跨过10m的探测器间隔,表面硬土场地响应可重复测得,差异不超过30%。在硬土场地响应中,对于20m的探测器间隔,存在偶尔出现的显著变化,在10~20Hz频带内可差2至3倍。在硬土场地响应中,对于探测器间隔为100m时存在系统的变化,在5~20Hz频带内相对于土层厚度的变化可差3至10倍。在土耳基平地发现了特定场地弱运动平均频谱比和其标准偏差,可用作硬土条件强运动转换函数的经验预测值。使用由计算机程序SHAKE得到的相对放大作用函数模拟了观测的转换函数。使用接近原地测量的阻尼值,比使用实验室实验测定的阻尼值获得了共振峰值振幅更好的拟合。土耳基平地标准土工技术模型的不精确性(Real,1988),导致了计算的弱运动转换函数与观测的弱运动转换函数相比的不精确性。观测转换函数的模拟表明,模型拟合对5%的S波速度变化敏感。土耳基平地现场测量S波速度有10%~20%的误差。这一情况表明,仅仅根据现场土工技术的测量,对弱运动的精确和一致的预测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9.
160.
Guoxi.  C Huanz.  L 《地学前缘》1996,3(3):19-38
就剪切带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流体的组成,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而言,很难对成矿流体的来源下明确结论。成矿流体有四种可能来源,变质的,岩浆的,地幔排气的,下地壳麻粒岩化和深循环地下水的来源。前三种来源有地球化学证据,因而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第四种来源因为它与剪切带流体为低盐度,高压力这一特征相矛盾而尚未被大多数科学工作得所接受。同一矿床或同一地区的成矿流体的同位素均一化提供的证据说明均一发生在成矿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