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2021年10月3—6日,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极端强降水过程,暴雨中心稳定维持在陕西中部、山西、京津冀、辽宁等地南部和山东北部,给上述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台站观测降水、NCEP/NCAR和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了本次降水过程的极端性。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无论是降水强度、持续时长还是经向水汽输送均表现出典型北方夏季暴雨和大气环流配置特征。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的过程累计雨量强度远远超过秋季其他暴雨个例,即使在夏季也位列第二。本次过程的极端性与强降水中心稳定在上述地区密切相关。上述五省二市区域平均降水连续4日均超过15 mm,这在秋季历史上从未出现过。除过程的极端性强外,9月山西等地降水异常偏多对10月初秋涝也起到了叠加作用。本次秋涝对应的大气环流呈现出典型的北方夏季主雨季环流型,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西偏北,副高西侧的经向水汽输送异常强盛,同时10月4—6日北方地区发生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冷暖气流交汇在上述地区。水汽收支计算表明,本次过程的经向水汽输送强度为秋季历史之最,甚至超过了盛夏时期北方大部分暴雨过程水汽输送强度。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仲秋时节亦可产生有利于北方极端持续暴雨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并导致秋涝发生。  相似文献   
2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钻探、岩土样品测试等手段,研究了苏州市金庭镇蒋东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及形成机理。蒋东碳酸盐岩质纯、层厚、岩溶发育程度高,第四系覆盖层较薄且遇水后力学强度大幅降低,这是塌陷形成的内在地质条件,矿山开采是塌陷形成的外在诱发因素。该塌陷模式可概化为真空吸蚀-重力致塌,致塌力主要为溶洞管道内重力水流、水位快速下降产生的真空负压吸蚀力和覆盖层土体自重。根据塌陷区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建立了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真空吸蚀-重力致塌力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真空吸蚀作用形成过程中,塌陷体的稳定系数K1.0,必然产生剪切变形破坏,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岩溶塌陷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3.
阿尔金铅、钕、锶、氩、氧同位素研究及其早期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车自成  刘良  孙勇 《地球学报》1995,16(3):334-337
根据铅、钕、锶、氩、氧等同位素体系及其年代学研究,阿尔金在其早期演化阶段中存在2790—2590、1883—1704、575和470—420Ma4个构造热事件,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4.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系礁灰岩的岩石、岩相、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分析表明,生物礁主要发育于中二叠统栖霞阶昆克拉契组和巴立克立克组,以亮晶藻粘结灰岩为主,具有堤礁的特点。二叠系礁灰岩较大的厚度表明,当时礁体生长速率与礁基沉降(或水体加深)的速率匹配较好,具有进积型沉积的特点,这与当时塔里木地块内部的退积型沉积特点是不一致的。礁灰岩的原生孔隙较小,可以作为中等烃源岩,在哈拉峻盆地的东南侧和乌什凹陷北缘的覆盖区之下可能构成与礁灰岩相关的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25.
DGPS在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利用较低配置的GPS设备,方便有效地完成与资源环境遥感有关的地物定位测量任务,利用伪距DGPS设备进行了如下试验研究:基站参考坐标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基于大地测量三角控制点和WGS84到北京54坐标系转换模型进行基站参考坐标差分测量导算的方法和精度,在导算出的控制点处建立基站进行试验区样地定位测量的方法及所能达到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具备测区至少一个三角控制点和坐标转换参数条件下,可以采用首先从已恬三角点导算出一个位于方便位置处的点的大地坐标,然后在该点所能达到的在当地坐标系中的相对定位精度远远小于一个像元大小,可以推广应用到资源环境遥感的各个应用领域,在不具备基站参考坐标和坐标系转换参数的条件下,可以基于差分测量结果之图形要素绝对位置图形转换到已经和当地坐标系配准的遥感影上去,采用这种办法,在差分处理时不用考虑基站的精确WGS84地心参考坐标,也不用考虑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利用其站单点绝对定位结果作为参考坐标进行差分就可,可以节省不少人力和物力,试验研究及结论为如何利用较低配置的伪距DGPS设备,简捷,快速,精确地完成资源环境遥感领域地物定位测量任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6.
祁漫塔格印支期铝质A型花岗岩的确定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祁漫塔格小红山印支期钾长花岗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为过铝质(A/NKC介于1.03~1.06之间),高硅(SiO2>76%),偏碱性(ALK=7.77%~8.22%),K2O>Na2O,FeOT/MgO比值高(9.4~21.7),CaO、MgO、TiO2和P2O5含量低(分别为<0.78%,≤0.14%,≤0.1%和≤0.02%)。岩石富Rb、Th、U、Y、Zr、Nb和Hf,贫Sr、Ba、Eu、Cr和Ni,Ga/Al比值高,明显不同于I型和S型花岗岩,显示了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环境。该A型花岗岩的确定证明了祁漫塔格地区晚三叠世之前碰撞造山作用的存在,以及祁漫塔格与东昆仑造山带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27.
1. Introduction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an importantreg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global change andstructural evolution history). The in-depth knowledgeon its uplift process is the ke}' to understand th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mporary ph}'sicalenvironment of China or even East Asia. Therefore.a large quantity of researchers have given muchmore attention on this field (Burbank et al.. l982;Fang Xiaornin et al.. 1995f Ruddoman. ]997f AnZhisheng et al.. 1998). The macroscopic e\'o…  相似文献   
28.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逐步向毫米波频段(FR2)部署,以及目前无人驾驶技术对毫米波雷达技术的需求,高性能的毫米波收发前端集成电路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硅基器件工艺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晶体管的截止频率,为低成本、高性能的硅基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提供了基础.本文对近年来的毫米波通信和雷达的硅基收发前端集成电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9.
巴雷公镁铁—超镁铁质岩套出露于南天山阔克萨彦岭地区,本文对其中的镁铁质岩石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巴雷公镁铁质岩石主要为洋岛拉斑岩石系列,P2O5 (0.33%~0.75%)、TiO2 (2.49%~370%)、TFe2O3 (12.69%~15.63%)含量高,富集轻稀土,LREE/HREE分异明显,(La /Yb)N介于3.66~6.54之间。 Cr (28.93×10-6~123.99×10-6)、Co (44.04×10-6~52.40×10-6)和Ni (25.61×10-6~63.04×10-6)含量低,且Ni、Cr与MgO呈正相关关系指示其母岩浆在岩浆房中或上升途中经受了橄榄石和尖晶石分离结晶作用。Zr/Nb(7.06~7.99) 和Zr/Hf (35.98~37.53) 比值低,推测其可能来自于含石榴子石的富集地幔的深部熔融。Zr/Y—Nb/Y和Nb/Th—Zr/Nb图解显示,其源区具有EM1—EM2型地幔端元组分混入,可能主要有再循环的发生了交代熔融作用的深部大洋岩石圈的参与。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巴雷公洋岛火山岩的结晶年龄为450±2Ma。结合新获得的该岩套夹层灰岩中的牙行刺化石资料,指示该岩体在早石炭世以后成为蛇绿混杂岩的一部分。综合区域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资料,推测南天山古洋盆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期间已演化成为成熟的多岛洋盆。  相似文献   
30.
对渤海湾西北部潮间带16个样品分别进行了激光法与综合法(筛析沉降法)粒度测量。两种方法所获结果的相关分析表明,激光法测得的〉63μm的砂的百分含量平均仅比综合法低5%,相关系数高达0.9,相关性显著。两种方法测得的粉砂和粘土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39和0.48。进一步将〈63μm部分分为6个粒级对比两种方法的异同,结果显示〈1μm、1~2μm、2~4μm、4~8μm、8~16μm和16~63μm部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7、0.7、0.61、0.61和0.37。据此认为,16个样品粒径〈1μm和16~63μm部分两种方法的结果不能对比,其余粒级的激光法结果,通过各自的回归方程,可谨慎地代替传统的综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