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0篇
  免费   804篇
  国内免费   1466篇
测绘学   209篇
大气科学   122篇
地球物理   1273篇
地质学   3303篇
海洋学   569篇
天文学   105篇
综合类   405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1042篇
  2003年   624篇
  2002年   380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50年   8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8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9篇
  1937年   14篇
  1934年   6篇
  1933年   11篇
  1931年   1篇
  1928年   5篇
  1927年   5篇
  1926年   6篇
  1924年   6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1989年3月特强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欧亚大陆地面电离层垂测站资料考察1989年3月12~16日磁暴期间的电离层暴形态及其发展变化. 特强磁暴引发的电离层暴是全球性的,但自磁层沉降的高能粒子对热层低部的加热程度及区域分布不同,因而各经度链区域内电离层暴的特征也有所差异. 本文研究表明,与理论推断对照,欧洲地区内F2层最大电子密度NmaxF2(或f0F2)并不出现正暴现象,而负暴自高纬向低纬的发展则与典型的热层环流结果相符. 此外,此磁暴过程期间在中低纬区存在明显的波动过程. 在亚洲高纬地区,磁暴初期13日有约10 h的正暴,而负暴过程则与欧洲地区类似,但不太清晰;且无波动现象. 磁暴期间,同一经度链的中低纬地区,夜间常发生多站同时的h′F突增. 本文再次证实这是一般磁暴期间常出现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52.
用布置在亚东—格尔木的164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926个远震事件的24241条射线,进行远震P波层析成像处理,高分辨率的西藏高原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图,显示了印度巨厚地幔岩石圈在向高原之下推进的过程中,在高喜马拉雅之下拆分成上、下两层,这是发生的第一次拆沉. 下层从高喜马拉雅以下约以22°的角度向高原北部插入到350km 深;而其上层则向北伸展直到雁石坪,并构成了高原薄的地幔岩石圈. 在雁石坪北(33.7°N),当其与亚洲大陆岩石圈地幔相遇后发生断离并下沉. 再次证实了五道梁(35.27°N)深部低速体的存在,本区内地壳内低速物质可能与上述运动有联系,反映了深层热物质的上涌.  相似文献   
953.
何强  李录明  赖敏  黎大虎  黄伟 《地震地质》2004,26(4):706-715
利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确定了在凤凰山地区蒲江-新津-德阳隐伏断裂通过的具体位置以及断裂的规模和性质,证明了该断裂在向东俯冲的过程中错切了晚更新统沉积物,具有明显的第四纪活动性,对凤凰山台地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地面地质调查及历史地震研究也证明蒲江-新津-德阳隐伏断裂具有晚更新世活动性,且断裂南段的活动性明显强于北段,表明该断裂的北段是成都平原内部的一条弱地震活动带。同时,文中还对在城市近郊人烟繁杂地带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野外观测系统的布置及地震参数的选取进行了探索,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接收道、短排列、多次覆盖、高频检波器接收的工作方法和野外地震参数的合理选取对实现主要干扰波和反射波信号的有效分离,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4.
通过对实时地震仪的数据采集,和新开发的地面运动参数和期望的震动烈度值之间的关系,美国已经实现了仪器地面运动和震动烈度图的快速(3~5min)产出。整个南加州震动值的估计是通过空间测量的地面运动的插值来完成的;插值是基于频率和依赖于振幅的台站修正的。震动图的产出是自动的;通过在南加州的重大地震来触发。通过因特网,公众和科学用途的震动图可以在几分钟内得到;对于紧急响应机构和应急用户,通过数据通信专线可以快速得到这些图。  相似文献   
955.
俄、蒙、中交界7.9级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9月27日19时33分,在俄、蒙、中边界地区发生了Ms7.9地震,新疆阿尔泰地区强烈有感,地震造成经济损失7600万元人民币。文章对此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作了概述,并用遥感资料对地震的构造环境和破裂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56.
东营凹陷陡坡带油井前兆异常及其动力学成因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守余  杨占宝 《地震地质》2004,26(2):325-333
分析了东营凹陷陡坡带断裂体系 ,研究了东营凹陷陡坡带油井前兆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探讨了油井前兆异常的动力学成因。孕震过程是应力场变化和调整的过程 ,应力场变化导致孔隙压力变化 ,使得油井产生前兆异常。特定的地质环境是油井前兆异常的基础 ,应力转化为孔隙压力是油井前兆异常的前提。油井前兆异常是正异常还是负异常 ,取决于油井所处的地质环境在孕震过程中地应力是增加还是减小 ,前兆异常幅度取决于孔隙压力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957.
断层崖演化与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断层崖演化模型及其理论分析入手 ,给出了模型的数学分析解 ,导出了一次突发事件和蠕动成因断层崖演化的等时地形 (地层 )线、最大坡度和崖下堆积体截面积的精确表达式 ,据此分析了可能造成的几何与沉积构造特征。根据野外观察、实验分析及理论研究 ,探讨了断层崖演化及其古地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 ,提出了与断层崖相关的古地震几何形态、沉积结构和实验分析的综合标志 ,并具体研究和确定了与红果子贺兰山东麓断层崖和孟家湾F2 0 1断层崖相关的 8次古地震事件及其近地表特征和复发周期 ,前者为 2 .0~ 3.0ka,平均 2 .4ka ,后者为 3.3~ 4 .0ka ,平均 3.6ka  相似文献   
958.
地应变震兆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怀来台体积应变观测资料的特点,研究了体积应变观测资料的气压干扰、仪器漂移的剔除方法和预处理后的资料分析方法,在分析中发现,振幅因子和非潮汐应变速率在1996年以来,在首都圈地区中西部发生的中强地震前,均有大小不同、持续时间不等的异常,这些参数可作为怀来地震台今后地震分析和地震中短期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959.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区大暖期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孢粉、有机碳和粘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气候变迁,重点论述了大暖期的气候特点。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气候总体凉干,属于高原的高寒气候。在大暖期,该区的气候较现今高2~3℃,显得湿润些,但波动较频繁,尤其是大暖期的后期波动剧烈,并在5.0kaBP前后发生一次剧烈的降温。记录表明,黄河源区的大暖期始于9.0kaBP,止于2.30kaBP,较我国其他地区开始得早,而结束得晚,其鼎盛时期为6.0kaBP前后。  相似文献   
960.
孙克勤  邓胜徽 《地质论评》2004,50(4):337-342
要贺兰山一带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发育,晚石炭世早期至二叠纪的地层连续出露,其中富含植物化石,特别是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的红土洼组含丰富的早期华夏植物群分子。笔者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此连续剖面上,植物化石反映出植物群的演化趋势颇为明显,构成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较为连续的演化序列。植物群中含有大量的华夏型分子,属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剖面晚石炭世早期红土洼组是迄今为止含华夏植物群的最有代表性层位,所含植物化石是目前已记载的最为丰富的晚石炭世早期华夏型植物组合,因此笔者认为贺兰山一带可视为华夏植物群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