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1篇
  免费   1720篇
  国内免费   2756篇
测绘学   939篇
大气科学   1582篇
地球物理   1376篇
地质学   4131篇
海洋学   1211篇
天文学   196篇
综合类   577篇
自然地理   965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437篇
  2021年   532篇
  2020年   431篇
  2019年   517篇
  2018年   454篇
  2017年   433篇
  2016年   463篇
  2015年   506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518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550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501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铜矿数字矿床模型专家系统的原理与技术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矿床模型是指将传统的地质学语言描述的矿床特征,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和符号,并加入人工智能的推理规则和知识,使之具备矿床自动推理和勘查辅助决策的功能。本项研究是在基于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字矿床模型的先进理论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实现。本文论述了铜矿床数字化的方法原理以及在系统实现时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系统知识库和规则库的建立是在多位铜矿专家的协助下完成的,专家对一系列先验概率等相关参数进行赋值,并用统计学方法下进行了处理。铜矿专家系统中知识库和规则库的保存和管理使用了数据库开发技术,采用数据挖掘作为知识发现的新手段。系统使用产生式规则,采用主观贝叶斯方法为推理的总体算法,搜索策略采用广度优先向前搜索的策略;在地质证据的输入方面不只提供与铜矿类型直接相关的证据,同时系统也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地质证据,使推理的过程更加可靠和合理,同时地质词典功能的加入方便用户对相关地质术语进行查询和检索。系统不仅能实现单一成因的矿床进行推理,也能对复合矿床类型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992.
大比例尺三维矿产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建华 《地质与勘探》2009,45(6):729-734
将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大比例尺矿产资源评价是地学领域一项热点研究课题.通过建立各种模型,使地质工作者能够全视角地认知工作区的地形、地层、构造和岩体等地质体间相互关系,能够将各种地质体、地球化学异常、地球物理异常、蚀变带、反演出的地质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通过对空间体单元进行赋值,利用地质统计技术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计算,可以较科学地实现定位预测及定量预测的目的.该三维预测方法的应用,为大比例尺矿产预测,尤其是矿区深部及外围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徐大卫  张荣  吴倩 《遥感学报》2015,19(2):263-272
结合小波变换及字典学习提出了一种针对高光谱图像的压缩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小波变换构建多尺度样本集,在小波域使用K-均值奇异值分解(K-SVD)方法学习得到原子尺寸不同的多尺度字典,然后在稀疏表示的过程中,定义一个原子使用频次筛选因子,通过统计局部最优波段稀疏表示时原子使用情况,结合筛选因子对字典原子进行优化筛选,使用精简后的字典对其余波段进行稀疏求解,最后针对不同尺度的表示系数采用自适应的量化编码。实验结果表明,与目前常用的3D-SPIHT和其他的多尺度字典学习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中低比特率下,具有更好的重建性能。  相似文献   
994.
为了克服超分辨重建后的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的界定还采用人工对比判读存在误差和结论不统一的缺点,利用调制传递函数、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和人眼极限频率,建立了一种新的空间分辨率客观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超分辨率重建后的遥感图像相比原始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倍数,从而推断出重建后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的大小。在数值测试中,利用不同的超分辨率方法对分级变频矩形光栅图像进行重建,采用提出的空间分辨率评价方法,与归一化均方误差、峰值信噪比、信息熵、灰度平均梯度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一致。此方法为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改进值的计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995.
Quasars with redshifts greater than 4 are rare, and can be used to probe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early universe. Her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six new quasars with i-band magnitudes brighter than 19.5 and redshifts between 2.4 and 4.6 from spectroscopy with the Yunnan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and Camera (YFOSC) at the Lijiang 2.4 m telescope in February, 2012. These quasars are in the list of z > 3.6 quasar candidates selected by using our proposed J K/i Y criterion and the photometric redshift estimations from the SDSS optical and UKIDSS near-IR photometric data. Nine candidates were observed by YFOSC, and five among six new quasars were identified as z > 3.6 quasars. One of the other three objects was identified as a star and the other two were unidentified due to the lower signal-to-noise ratio of their spectra.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z > 4 quasars have been discovered using a telescope in China. Thanks to the Chinese Telescope Access Program (TAP), the redshift of 4.6 for one of these quasars was confirmed by the Multiple Mirror Telescope (MMT) Red Channel spectroscopy. The continuum and emission line properties of these six quasars, as well as their central black hole masses and Eddington ratios,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996.
Using an apparent-magnitude limited Main galaxy sample of 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 Release 7(SDSS DR7), we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rphologies and luminosity for the Main galaxy sample. Our Main galaxy sample is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Main galaxies only with TARGET_GALAXY flag (bestPrimtarget = 64), and ones also with other flags. It is found that for the second class Main galaxies, the early-type proportion monotonously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luminosity nearly in the whole luminosity region. But for the first class Main galaxies, the early-type proportio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luminosity only within a certain luminosity region (−22.2 < M r  < −19.8). In the high luminosity region (M r  < −22.2), the early-type proportion of the first class Main galaxies even decreases dramatically with increasing luminosity. We als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rphologies and luminosity of galaxies around the peak of the redshift distribution ( 0.07 ≤ z ≤ 0.08 ). In such a narrow redshift region, we still observ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morphologies and luminosity, which shows that this correlation is fundamental.  相似文献   
997.
起伏的地表条件限制了采集孔径范围并造成深层地震照明不足,为改善该类地区的成像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起伏地表条件下的照明补偿方法.首先,基于小波束波场延拓算子和逐步累加的外推方法在波场延拓过程中解决起伏地表面的影响,并引入空间滤波函数压制虚拟层内的偏移噪音;其次,利用局部指数标架对上、下行波场分解,得到局部角度域成像和照明补偿因子.再次,利用计算出的成像值和照明补偿因子,在局部倾角域完成照明补偿.SEG起伏地表模型测试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深层构造照明度明显加强,不同角度成像振幅更加均衡,该技术为提高起伏地表地区的成像品质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8.
油气储层之中常存在沿层理发育的水平裂缝,并对储层特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水平裂缝与层理平行,使得裂缝的地震响应与层理的地震响应互相混叠,给水平缝的地震识别带来了困难.本文利用地震物理模拟技术,模拟并分析了含水平裂缝的薄互层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为水平裂缝的地震识别提供依据.首先设计并制作了用于模拟含水平裂缝的薄互层储层物理模型,模型采用了在均匀地层中嵌入裂缝单元的模拟方式,水平裂缝单元采用片状孔隙材料叠合法构建,即利用粘合剂将片状孔隙材料粘合胶结,然后压实固化进而获得用于模拟野外含裂缝岩石的裂缝单元.然后将物理模型置于水槽内,模拟采集了 4条二维纵波地震测线,并对地震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模拟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模拟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水平裂缝的地震响应特征.此外,本研究还对处理结果进行了时频分解,讨论并分析了含水平缝薄互层储层地震响应频变特征.研究表明,薄互层储层中发育的水平裂缝可以明显的引起时频谱的异常,但是这种异常受到薄互层调谐效应和裂缝的双重制约.因此无论进行薄层解释还是裂缝预测时,必须综合考虑调谐效应与裂缝的双重影响.对于含水平缝薄互层储层的频变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特征而言,尽管薄互层产生的频变特征起主导作用,但是裂缝的发育以及裂缝参数的变化可以引起频变AVO特征的显著变化,该结果说明了利用频变AVO 特征识别水平裂缝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9.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Pms波分裂测量得到了 295对地壳各向异性横波分裂参数,获得了研究区的地壳各向异性图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为NE-SW方向,周边地区的快波偏振方向呈现出绕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趋势.Pms波分裂的慢波延迟时间范围为0.11~0.30 s,平均值为0.24 s.对比分析研究区内Pms波分裂、近震直达S波分裂和远震SKS波分裂的结果发现,上地壳各向异性对Pms波分裂影响有限,地壳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中下地壳矿物和熔体的定向排列;地壳各向异性对SKS波分裂影响较小,SKS波分裂主要反映了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Pm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与近震直达S波分裂和远震SKS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并且与地表构造和变形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的岩石圈变形可能为垂直连贯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常熟地震台同场地观测的洞体应变仪、体应变仪、水管倾斜仪、垂直摆倾斜仪记录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检测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其中检测到47个球型基频振型(0S30S49)、15个环型基频振型(0T5—0T25)以及部分球型谐频振型,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理论频率值基本符合,表明检测结果较好。对比结果显示:水管倾斜仪检测球型振荡振型能力最强,垂直摆倾斜仪检测环型振荡振型能力最强;体应变仪可检测到清晰的环型基频振型,且信噪比较高;倾斜仪对自由振荡信号的检测能力优于应变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