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1篇
  免费   564篇
  国内免费   787篇
测绘学   284篇
大气科学   471篇
地球物理   405篇
地质学   1354篇
海洋学   463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32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68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MICAPS资料和NEC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高斯模拟,分析了2012年11月10日唐县大茂山地基碘化银发生器增雪作业的作业条件。结果发现,此次天气背景为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冷涡云系,根据帕斯奎尔(Pasquill)稳定度分类法得出作业时间段大气处于中性层结状态;高斯模式模拟得出,有效的AgI浓度向上扩散范围高达3.0 km;作业点作业时段上空至3.2 km均处于上升气流区,计算出作业点发生器出口温度1.0℃。因冬季人工观测云底高度多为2.5~3.0 km,综合分析认为,该作业点的选址是合适的,此次作业条件较好,可以将催化剂输送到云中,起到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2.
徐州持续性霾过程的季节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吕翔  刘端阳  李冰峰  田园  段培法  孙建印 《气象》2015,41(9):1134-114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污染物浓度小时资料,从天气形势、地面气象要素特征、污染物浓度变化、霾形成及维持的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徐州2013年持续性霾过程的季节特征。结果表明:秋、冬季中高层为西到西北气流,低层暖脊,地面为高压后部或鞍型场;春、夏季在中高层西南风、低层高压后部偏南气流、地面风场不是很弱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性霾。秋、冬季霾日夜间风速接近静风,白天风速较夜间略大,风向以偏北和偏东居多;春、夏风向、风速相对稳定,风速维持2~3 m·s-1,风向多为东到东南。秋、冬季出现霾时层结稳定,具有明显的贴地层逆温结构,逆温层顶较低,春季逆温层顶略高于秋、冬季,而夏季出现霾时可以是不稳定的层结,低层也不具备明显逆温特征。冬、夏季霾区上空多为微弱的上升运动,高度不高,其上为下沉气流;春、秋季夜间到早晨霾区上空多为下沉气流。  相似文献   
203.
基于多种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超长La Ni?a事件中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选取的两次事件分别发生在1984~1985年和1999~2000年,但强度有明显差异,其中前者为中等强度事件,而后者则为强事件。在两次事件过程中,暖池对流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东偏弱,但季节内变化有很大差异。对强事件而言,6月对流开始发展,异常值在7月达到最大,8月稍弱,这与La Ni?a年合成结果一致,表明La Ni?a信号主导了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与此不同的是,在1984~1985年事件中,6月和8月对流偏强,7月偏弱,呈双峰型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前一个月海温偏高时,后一个月对流偏强,减弱了太阳辐射,造成局地海温降低,偏低的海温又反过来抑制了后一个月的对流发展,暖池地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在中等强度La Ni?a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两次超长La Ni?a事件中,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过程和影响因子有很大差异。此外,由于副高偏东,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总体上偏少。  相似文献   
204.
为更好地完成授时任务,对BPL长波授时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建)进行了升级改造。介绍了升级改造后的BPL长波授时系统组成、时频控制与监测方法。改造前、后系统时频控制指标的统计结果表明,改造后时号控制精度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205.
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总长为1853bp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组织蛋白酶D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120bp和572bp,开放阅读框为1161bp,推测编码38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2.36kDa,理论等电点为7.54,命名为EcCatD基因。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EcCatD基因与斑节对虾、美洲螯龙虾的相似性分别为86%和80%,与斑节对虾和美洲螯龙虾紧密聚为一支。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EcCatD基因在血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胰腺。该基因在鳗弧菌和WSSV感染后的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具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结果表明EcCatD基因在脊尾白虾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6.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subtropical supergyre at intermediate depths connects all three ocean basins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sponding and conveying the climate-change-related variations in the glob- al ocean. On the basis of 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ocean reanalysis, the thermohaline variability and southward shift of the mid-depth supergyre are demonstrated. The steric height of the sub- surface relative to 1 500 m (400-1 500 m) from the SODA depicts exactly the flow patterns and variability of the oceanic supergyre. During 1958-2007 the water masses in the gyre interiors become cooler/fresher, with the significant exceptions of the Agulhas Current system and Agulhas leakage. The results also exhibit a pronounced strengthening of the inter-basin connection of the supergyre, and the strongest southward shift, by about 2.5° over the whole period, occurs in the central-south Pacific,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basin-scale wind forcing.  相似文献   
207.
初至拾取是地震信号处理的关键环节,其精度和效率是资料处理的重要指标。针对常规地震资料,特别是浅海地震资料信噪比相对较高的情况,探讨了改进的能量比法,来确保拾取精度的前提下,实现过程的自动化。在传统能量比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种改进方法:利用边界检测和稳定因子解决"起跳不干脆"现象,利用多时窗识别折射波与直达波交混处的初至;利用奇异值的处理方法和可变时移量相位推算技术,解决精度和效率问题。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综合时窗、相位、能量等多种因素,改进后的方法针对常规地震资料具有拾取准确、计算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8.
大通河盆地二叠系沉积相及铜矿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通河盆地为一上古生代—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持续时间长,后期构造作用强烈。通过对盆地内二叠系沉积相及铜矿化特征分析,认为铜矿化物质来源于北祁连古陆核,经剥蚀—沉积形成了含铜二叠系陆相杂色砂岩,后期断裂构造及热液活动更加强化了铜矿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9.
针对分布于豫西南栾川地区的脉状铅锌矿床,进行铅锌矿、地层和岩浆岩的铅同位素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显示:该区铅锌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赤土店矿床206Pb/204Pb=17.005~17.953,207Pb/204Pb=15.414~15.587,208Pb/204Pb=37.948~39.036;冷水北沟矿床206Pb/204Pb=17.602~17.954,207Pb/204Pb=15.458~15.606,208Pb/204Pb=38.208~38.772;百炉沟矿床206Pb/204Pb=17.552~18.426,207Pb/204Pb=15.451~15.5794,208Pb/204Pb=38.264~39.637)与区内燕山期斑岩和地层的铅同位素组成(燕山期斑岩206Pb/204Pb=17.189~17.894,207Pb/204Pb=15.381~15.569,208Pb/204Pb=37.655~39.01;元古界岩石206Pb/204Pb=17.694~19.249,207Pb/204Pb=15.467~15.585,208Pb/204Pb=38.303~41.104)有一定的相似和差别。铅同位素特征值(μ值、ω值)、Δβ-Δγ、206Pb/204Pb-207Pb/204Pb、Δα-Δβ-Δγ等分析研究,揭示铅锌矿床铅与燕山期斑岩和地层铅的来源关系,综合研究,认为栾川地区脉状铅锌床为与燕山中期斑岩侵入有关的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成矿物质存在燕山期岩浆和围岩地层两种来源。  相似文献   
210.
山东省济南市东郊某在建铁矿,于2009年7月产生了严重的地面塌陷。通过环境地质调查发现,该矿区地面塌陷并非通常所说的采空区塌陷,而是岩溶地面塌陷。该结论为矿山地面塌陷防治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否定了第四系厚度大(大于35m)不能产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已有认识,并预示隐伏岩溶发育地区,随着上覆松散土体厚度的加大,一旦产生岩溶地面塌陷,其规模和危害也将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