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4篇
  免费   282篇
  国内免费   342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325篇
地球物理   458篇
地质学   621篇
海洋学   149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118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of surface sediment varies systematically across the Loess Plateau in central China, decreasing exponentially from >200×10−8 m3/kg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Shan to ≤30×10−8 m3/kg near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Mu Us Desert. MS correlates highly with loess median grain size (r2=0.79), which decreases south-southeastward across the plateau. It also correlates with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a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r2=0.58 and 0.60, respectively), and with their product MAT×MAP (r2=0.83), which is considered a measure of potential pedogenic activity. Because regional isopleths depicting grain size and the primary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are nearly parallel,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ir relative influence on MS. A simple MS model, based on the observed spatial variation in loess thickness, permits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the dust accumulation rate on the MS signal of surface sediment and isolates the likely role of climate in the produc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84% of the loess MS variance is dictated by the diluting effect of dust and 10–11% is associated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primarily precipitation. The observed and modeled relationships support hypotheses that attribute variations in MS in the loess-paleosol succession to varying rates of dust deposition and in situ produc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accretionary soils, both of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monsoon climate.  相似文献   
972.
龚乃虎  陶树旺 《高原气象》1996,15(2):250-257
该文简要介绍了(1)风洞实验研究的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2)冰(雪)晶增长微物理实验的研究的概况;(3)新研制的冰(雪)晶增长小型垂直过冷云风洞及其测试系统;(4)主要实验研究结果,包括风洞实验模拟出的冰(雪)晶,含水量对冰(雪)晶增长的影响,风洞中冰(雪)晶的运动方式,初始晶胚特性及运用实验结果指导象灾害的预测及防治。  相似文献   
973.
亚洲MAGSAT卫星磁测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使用的MAGSAT数据变量,磁测数据的筛选,卫星磁练习薄宾提取,以及卫星磁异常图的编绘。  相似文献   
974.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与区域气候变化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文中利用“吉林省陆地资源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3 S’系统”,分别解译了 2 0世纪80年代与 90年代后期的 LANDSAT TM遥感信息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恶化 ,主要表征为荒漠化 (盐渍化和沙漠化 )区域发展 ,并以经向扩展为主 ,荒漠化从 3个方面逼近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中部松辽平原产粮区 ,对其构成严重威胁 ;哲里木盟的新开河与乌尔吉木伦河间的撂荒地明显增加。文中还计算了东北区 1 981~ 1 988年和1 989~ 1 996年两个 8a间平均气温和年、季降水量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东北区是北半球欧亚大陆的第 3个高增温区 ,该区全年平均气温增高 0 .7℃以上 ,其中东北区西部的北段 (48~5 4°N)增温最为明显 (1 .0℃ ) ,中段 (44~ 48°N)增温次之 (约为 0 .9℃ ) ;东北区西部的中段是东北区降水减少的敏感带 ,年降水量平均减少 3 0 mm,其年际相对变率为 2 0 %~ 3 0 % ;而东北区西部的南段为降水量显著增加地带 (42~ 44°N) ,年降水量平均增加 44mm;东北区西部的北段降水量稍有增加 ,年平均增加 1 5 mm。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东北区西部对全球变化、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为 :土地覆盖类型上的荒漠化经向发展和区域气候变化的暖干倾向 ,即中国东北区西部干旱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975.
简要综述了当前地震孕育系统复杂性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分析了经典动力系统演化过程中复杂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76.
连续形变的前兆参量、判别方法及实用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分析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介绍了“九五”攻关中连续形变(倾斜、应变及重力固体潮)观测的一些实用化学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经分析研究后筛选出来的前兆参量、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及有关判别准则,并给出了各参量和方法的实效检验结果和有效率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977.
基于Petri网的模型与GIS集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少文  薛安  倪晋仁 《遥感学报》2001,5(3):166-170
以BP神经网络遥感分类模型为例,探讨了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指出问题的实质是对象状态数据模型,对象模拟模型和对象分析处理模型的综合表达与处理,提出了建立在元数据和元模型基础上基于数据处理的流程的集成方案的一般结构,分析了Petri网的演泽形Derivation网的特点,设计了Derivation 网,提出了Derivation 网对元数据和元模型的管理方案以及Derivation 网内部校验方法,在此基础上以Derivation 网为核心,以元数据和元模型为接口,建立了基于数据处理流程的模型与GIS的集成方案。  相似文献   
978.
1998年松嫩流域东北冷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安刚 《大气科学》2001,25(3):342-354
利用1998年6~8月松嫩流域95个测站的逐日降水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方法,对1998年松嫩流域东北冷涡大暴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大气环流背景,暴雨过程的降水性质与水汽输送特征,大气低频振荡与持续性降水的关系,以及东北冷涡暴雨随季节变化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98年松嫩流域较长的冷涡雨季中所发生的多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是很有代表性的,它们是大气环流由春末夏初到盛夏过渡不同进程中的产物,因而具有不同的环流背景和降水性质,且在洪涝灾害的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特别是亚洲季风水汽输送以及东亚大气30~50d和10~20d低频振荡对降水的持续性和阶段性变化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9.
将样品、混合稀释剂和逆王水加入到Carius管中,于230℃溶样10h.利用蒸馏法分离Os,萃取和阴离子交换法分离Re.采用负离子热表面电离质谱精确测定了所研制的年龄标准参考物辉钼矿(HLP)的Re-Os年龄.对取自12个小瓶中17个样品所测平均年龄为221.3±0.3Ma,置信度95%.中值年龄和平均绝对偏差为221.34±0.12Ma.美国克罗拉多州立大学AIRIE小组19次单独取样所测HLP的平均年龄为221.3±1.0Ma,置信度95%.中值年龄和平均绝对偏差为221.34±0.24Ma.  相似文献   
980.
青藏高原隆升与欧亚内陆及北非的干旱化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利用一个较为完善的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一系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共进行了11个改变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即对欧亚大陆上现代大地形所在地区(约10~60°N,50~140°E)陆地上所有格点的地形高度分别取为现代地形高度值的100%,90%,80%,70%,…,10%,外加一个无地形试验MOO,共完成了11个试验.结合与干旱化有关的地质记录,探讨了高原隆起在欧亚内陆及北非干旱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仅仅改变高原地区地形高度的数值试验结果与气候变化地质记录在趋势上有可比性,青藏高原隆升是中亚及北非地区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干旱化加剧的重要原因,但却不是上述干旱区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