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571篇
测绘学   247篇
大气科学   180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992篇
海洋学   28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34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预应力砼管桩支护体系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鹏  佴小彬 《江苏地质》2010,34(1):84-88
在江苏边防总队海警支队综合楼基坑支护中,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支护桩进行尝试,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得出了管桩在适宜条件下用作基坑支护是可行的。同时,控制管桩支护结构的变形,减少桩身所受弯矩,与内支撑结合使用效果更佳,管桩与支撑支护形式的组合,有利于节约支护成本。预应力砼管桩的桩身质量易于控制以及环保,采用管桩作为支护桩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对提高施工效率和缩短工期有良好的保证,将其应用于支护工程则更具有竞争性,拓宽了今后深基坑设计的思路,可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992.
一水硬铝石及含刚玉(A12O3)铝土矿的测试较困难。NaF置换滴定法以二甲酚橙及半二甲酚橙较敏锐。可用半二甲酚橙(变色酸度在PH=5~6)直接调节酸度,再用作滴定的指示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3.
土壤pH值对土壤多环芳烃纵向迁移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耘  葛晓立 《岩矿测试》2010,29(2):123-126
影响土壤多环芳烃(PAHs)纵向迁移行为的环境因素很多。文章以氧化钙和冰乙酸改变采自徐州土壤的pH值水平,人工装填土柱进行纵向淋滤试验,研究pH值对土壤PAHs纵向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的变化加强了PAHs在土柱中的纵向淋滤能力,表层土壤中的PAHs可迅速向底层转移;不同种类的PAHs淋滤特性表现不同,pH值增加更能增强低环PAHs的迁移淋滤能力,pH值降低则更能促进高环PAHs从土壤表层向深部迅速迁移。  相似文献   
994.
鄂南延长组绿泥石环边与储集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泥石环边是碎屑岩地层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出状态与含量对储层储集物性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背散射及能谱,对绿泥石的产出状态、形成机理、形成时间及对孔隙的保存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微咸水-半咸水的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富黑云母的长石砂岩与绿泥石存在空间上的耦合;(2)绿泥石的形成时间不早于初始压实阶段,不晚于自生石英的出现;(3)绿泥石环边对自生石英的抑制主要是通过改变孔隙微区环境及占据颗粒表面空间,进而阻止自生石英在碎屑石英表面成核来完成的;(4)绿泥石环边中的晶间孔对延长组油藏来说,意义可能不大,但为以后酸性水的渗流提供了部分通道;(5)绿泥石环边对储层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减缓了上覆地层的机械压实和对自生石英起到了一定的抑制。  相似文献   
995.
在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升高的大背景下,多年冻土区热融湖的发育及其对冻土热状况的影响日益显著.以北麓河地区的一典型热融湖为例,通过对湖岸坍塌及年地温变化等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该热融湖湖岸逐年坍塌,坍塌主要发生在靠近铁路一侧厚层地下冰发育区域,年平均坍塌宽度大约为0.5m,湖心下原约83.0m多年冻土已全部融化.根据210Pb测年,估算该热融湖形成于约890aBP前.在热融湖的影响下,湖心至路基坡脚天然孔之间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及多年冻土厚度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湖近岸多年冻土上限深度比路基坡脚天然孔多年冻土上限深约0.65m,湖边多年冻土厚度也比路基坡脚天然孔多年冻土厚度薄约60m;湖心至路基坡脚天然孔之间土层在水平方向形成明显的地温差异,在相同深度,湖心下土层地温年平均值比天然孔地温年平均值高5.0℃左右.热融湖作为热量的载体,以二维热传导方式将热量向其周围传递,导致附近多年冻土温度升高,热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996.
滇西富碱斑岩型金成矿系统特征与变化保存   总被引:54,自引:46,他引:8  
同时开展成矿作用及成矿后变化保存两方面研究,是提高矿产预测能力的迫切需求。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除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关系外,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生了强烈的次生富集作用,是开展成矿系统变化与保存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含矿斑岩为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特征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其源区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富集地幔,并于新生代早期上升至壳幔混合带时遭受部分熔融。含矿斑岩主体形成于33~38Ma,大规模成矿作用集中于34±2Ma左右,它们的形成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和构造变形密切相关,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向东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之后,发生了印度板块由前期逆时针旋转向顺时针旋转的转变、反向旋转板块的拖曳与斜向俯冲板块回退作用的综合效应,导致了滇西地区岩石圈伸展作用和多期左行和右行断裂走滑运动及强烈构造隆升的发生,诱发了亏损地幔减压熔融产生的板内高钾岩浆岩的就位、大规模热水流体活动,并叠加区域红土化作用,成矿系统遭受了强烈的变化与改造,金的表生成矿作用在矿床形成后即已开始,之后经历了多阶段的演化,有明显的穿时性。主要表现为矿床抬升或掩埋、矿体错切或错失、矿化叠加或次生富集、远距离迁移以及就近淋滤或贫化等。  相似文献   
997.
海拉尔盆地西北部火山岩地层划分的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萍萍  葛文春  张彦龙 《岩石学报》2010,26(8):2482-2494
海拉尔盆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其中的火山岩地层是大兴安岭晚中生代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秃1井和红2井8个火山岩岩芯样品进行的LA-ICP-MS锆石U-Pb 定年结果表明,所研究的火山岩时代明显分为145~151Ma和117~119Ma两期,分别与海拉尔盆地及大兴安岭地区的塔木兰沟组和上库力组火山岩的形成时间相当。根据本文测年结果,辅以前人近几年对邻区中生代火山岩测年数据的统计,认为海拉尔盆地晚中生代火山作用至少分为三期:117~125Ma、140~151Ma和~160Ma。根据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及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新资料,认为红2井原定为盆地基底布达特群的一套火山岩地层至少有一段实际是晚中生代火山岩。  相似文献   
998.
从烃源岩特征、天然气组分、油气碳同位素、凝析油全烃和轻烃、储层沥青等方面对营山地区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油气源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阐明了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中、下侏罗统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可能来源。研究表明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主要来自须家河组自身的煤系烃源岩,天然气以成熟腐殖型母质成因为主,而中、下侏罗统气藏产出的油气主要来自其自身的烃源岩。营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使得部分井区中、下侏罗统产出的天然气特征与下伏产层极为相似,反映了断层对该井区附近的各层段有一定的沟通作用。中、下侏罗统地层在部分井区可能有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的侵入,须家河组烃源岩对中、下侏罗统油气成藏有一定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靖边油田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岩心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及物性等资料分析,总结研究了靖边油田长6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岩石学特点。孔隙类型为浊沸石溶孔-长石溶孔-残余粒间孔组合,物性特征为中孔、特低渗透型和超低渗透型为主,局部为低渗透型。孔隙结构为细孔-微孔、细喉-微细喉型。影响储集性能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平面上受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相带的控制;纵向上受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黄河沿岸一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盆地东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密切相关。印支运动对东缘构造影响相对微弱,受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影响,区内形成了一套挤压应力近NS向的共轭节理。燕山运动对东缘的形成演化意义重大,其基本构造形态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受古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俯冲产生的远程构造效应的影响,区内发育NE—NNE走向的褶皱带;离石断裂受到SE—SEE方向的挤压,以脆性变形为主;节理解析获得的燕山期构造应力场以NW—SE向挤压为特征。喜马拉雅运动期间,盆地东缘的挤压方向转变为NE—SW向,其动力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碰撞及碰撞期后陆内俯冲所产生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