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21.
喜马拉雅地体的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年龄记录   总被引:35,自引:24,他引:35  
喜马拉雅地体是55±10Ma以来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而形成的增生地体,位于其中的高喜马拉雅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的变质基底主要由角闪岩相的富铝变质沉积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对两类岩石中锆石的SHRIMPU-Pb测年结果表明,除了记录了20Ma以来的构造事件年龄外,主要保存了529-457Ma的变形和变质事件记录,另外还保存了更早期(>835Ma)的年龄信息。根据20Ma以来崛起的喜马拉雅挤出岩片中包含早期强烈褶皱和向南的斜向逆冲构造以及伴随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记录,结合岩石测年所获得的大量泛非-早古生代年龄和奥陶纪底砾岩的发现,说明曾位于南半球印度陆块北部的变质基底岩石经历过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1)原始喜马拉雅山是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产物;(2)印度陆块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的再活化在原始喜马拉雅山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3)现在的喜马拉雅山是在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基础上再造山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2.
对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微区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矿物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皖南花岗闪长岩中存在两个时代的岩浆锆石,在阴极发光结构图像上没有明显区别, 对应的U-Pb年龄分别为821±7Ma和881±9Ma,其中较老年龄的分析点多在锆石核部。这些岩石以富Al2O3为特点,为典型的过铝花岗岩;其全岩δ18O值高达11.1-13.6‰,显示了突出的壳源S型花岗岩的特点。但是,这些岩石具有与地幔相似的 Nd-Sr同位素组成,εNd(t)值为-2.06-0.02,初始87Sr/86Sr比值是0.7033-0.7087,指示其岩浆源区含有显著的初生地壳组分, 类似于Ⅰ型花岗岩的特点。石英、锆石、石榴石等氧同位素封闭温度高的矿物保存了岩浆结晶时的δ18O值,而钾长石、斜长石等矿物在岩浆冷却中经受不同程度地中低温热液蚀变。根据这些岩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我们将U-Pb年龄 881±9Ma左右的锆石解释为继承来源,而年龄821±7Ma的锆石解释为同时代岩浆成因。因此在约900-880Ma,在扬子板块东南缘的皖南地区出现过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这些新生岩浆岩很快遭受风化沉积作用后,形成低成熟度的沉积岩。大约820Ma热事件(地幔超柱活动?)使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地壳加热,导致拉伸加厚地壳内部的富水沉积岩重熔形成典型S型花岗岩。在花岗岩浆冷却过程中,出现的是中低温热液蚀变而不是高温超固相热液蚀变,指示皖南花岗闪长岩体形成于大陆边缘前裂谷期而不是裂谷活动高峰期。由于前裂谷期阶段没有软流圈地幔物质的直接加入,只有热源引起地壳加厚部位岩石部分熔融,因此由这种年青沉积物重熔所形成的花岗闪长岩兼具S型花岗岩和初生地壳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点,从而见证了初生地壳的短周期再循环。  相似文献   
323.
北阿尔金喀孜萨依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喀孜萨依花岗岩位于红柳沟-拉配泉俯冲碰撞杂岩带西段北缘,由高钠钙碱性花岗岩组成。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04.7±9.8Ma(MSWD=0.71),代表花岗岩的侵位时代。花岗岩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强烈富集,分馏程度大,重稀土分馏程度较低,Eu轻度亏损或无亏损,微量元素中的Nb、P、Ti具有明显的负异常,Th、Ce、Yb为正异常,展示出岛弧型花岗岩特点。此外,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花岗岩样品都落在岛弧区。这些特征表明喀孜萨依花岗岩具有与岛弧型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但从区域地质背景、花岗岩的产出环境、形成时代及与北祁连火成岩对比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并非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而是加里东造山作用晚期(约404.7Ma)阿尔金地块与塔里木地块间斜向碰撞产生的大规模走滑作用诱发俯冲到地下深处洋壳中的部分含水矿物脱水,这些流体促使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在上升途中同化部分陆壳物质形成具有岛弧性质的岩浆沿断裂带上侵就位形成的。  相似文献   
324.
鲁北小清河流域土壤中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鲁北小清河流域表层和深层土壤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分析土壤中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利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和分布规律,认为Se、Pb、Hg在表层土壤中明显富集,与地表污染有关。通过对表层土壤中元素有效态含量和重金属全量的研究,对区内土壤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区内土壤中除Mo、B、Mn出现大面积缺量区外,其他元素均在适量区以上,土壤质量良好,营养水平较高;单元素土壤环境质量除Cr、Hg、cd出现小范围的严重污染区外,其他元素未出现严重污染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但多因子综合环境质量评价起始污染以上的面积已接近70%,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25.
章革  连长云  王润生 《地质通报》2005,24(5):480-484
介绍了应用国内近两年新引进的便携式短波红外矿物分析仪(Portable Infrared Mineral Analyser,简称PIMA)在西藏驱龙铜矿区所做的矿物填图的工作情况,以及依据PIMA测试所获得的光谱数据进行矿物识别的初步研究成果。通过野外对探槽TC0701和TC1101系统采样和对应的光谱测试分析,识别出了与矿化和矿体有直接关系的蚀变指示矿物硬石膏(anhydrite)。在矿物识别过程中,提取到了可以作为矿区标准光谱的白云母等矿物的纯光谱曲线,并且在野外验证过程中确认了航天图像(Hyperion)上解译的零星分布的蚀变矿物绿泥石的存在。  相似文献   
326.
Petrogenesis and Dating of Two Types of Granite from North Qilia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Three E-W-trending lithologic belts of the Paleozoic ageoccur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 Qilian. From north tosouth they are (a) the Huangyanghe-Gulang-Dajing-Beidengzi belt (the northern lithologic belt), (b) theLeigongshan-Maomaoshan-Laohushan belt (the middlelithologic belt) and (c) the Mayaxieshan-Shihuigou-Beiyinbelt (the southern lithologic belt) (Fig. 1). The rocks inthese belts are mainly Paleozoic volcanics and sandysiltstone. There are some Mesozoic and Cenozo…  相似文献   
327.
运用地球化学方法评价油气资源潜力是盆地勘查阶段的战略问题之一。选择羌塘盆地托纳木区块进行油气资源潜力浅表地球化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总结了油气保存条件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区域地球化学场结构能系数的新概念,定量表征油气运移过程中组分分异强度,研究了预测油气远景靶区的GIS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可以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重要的浅表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328.
中天山北缘干沟蛇绿混杂岩带的地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中天山北缘干沟蛇绿混杂岩带主要由属于弧前火山-沉积岩系的混杂基质及其襄胁的构造岩块组成,后者主要包括蛇绿岩残块、岛弧火山岩残块,以及大理岩、花岗岩等外来构造岩块。并因蛇绿岩及岛弧火山岩的出露而成为古板块缝合带的标志。干沟蛇绿岩岩石组合出露较为齐全,包括变质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等构造岩块,但几乎均呈零散的构造岩块,散布于混杂基质中。变质橄榄岩以相对低SiO_2、TiO_2、Al_2O_3和CaO、高MgO为特征,类似于大洋中脊二辉橄榄岩主元素化学组成;∑REE低,LREE亏损,富集Cr、Ni,与世界典型蛇绿岩的超镁铁单元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类似。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以中等TiO_2、高MgO,不具有Nb、Ta亏损和Th富集为特征;与MORB相比较,高场强元素(HSFE)丰度低且平坦不分异;与原始地幔相比较,具有类似于N-MORB的亏损地幔特征,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应形成于洋中脊构造环境。岛弧型火山岩出露于混杂岩带南部,主要为橄榄粗安岩;主元素以高MgO、Al_2O_3、K_2O、Na_2O、K_2O/Na_2O≈1、低TiO_2和CaO含量,富含挥发份为特征。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zr、Th、U和LREE等,并以Nb、Ta亏损和Th富集显示其成因与消减作用有关,形成于板块俯冲过程中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干沟区段的混杂岩因存在蛇绿岩和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火山岩而厘定为蛇绿混杂岩带,并指示沿中天山北缘曾存在古洋盆及其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329.
冈底斯岩基西段的阿依拉杂岩体含有大量的镁铁质包体,在125万区域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该杂岩体内的包体和寄主岩石的岩石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工作.确定阿依拉杂岩体的包体具火成结构,包体与寄主岩石存在地球化学差异,但同时二者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比值-比值协变图中呈双曲线或直线变异关系,在共分母比值-比值成分变异图中则呈直线变异特点,包体εNd(t)值在1.6~4.4之间,寄主花岗岩εNd(t)值为-10.2~-1.1,反映了壳幔混源的特征.锆石测年获得眼球状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69.8Ma±0.3Ma,根据杂岩体内强烈的塑性构造变形和杂岩体主要岩性在R1-R2图解、微量元素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图解上的判别结果,确定该杂岩体属同碰撞花岗岩,69.8Ma±0.3Ma代表了青藏高原西构造结一带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最初碰撞的时间,与两大陆碰撞有关的底侵作用是青藏高原地壳生长和岩石圈结构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30.
浑江煤田松树煤矿外围找煤项目主要是扩大煤炭储量,该区山高林密,地表条件差,地质构造复杂,侵入体多,形成高阻电性层。通过地面地质工作了解岩性变化规律,应用瞬变电磁法,工作便捷、观测精度高、不受高阻屏蔽。用其基础理论,进行数据处理。利用钻井电性地质资料对比,从已知到未知进行连续剖面解释,从定性、定量解释,确定火山岩的分布范围,划分煤系地层区段,提供建议孔位,从而完成地质任务,为后期工作提供物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