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57篇
  免费   2578篇
  国内免费   3522篇
测绘学   1362篇
大气科学   2304篇
地球物理   2642篇
地质学   6190篇
海洋学   1815篇
天文学   373篇
综合类   1089篇
自然地理   1582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618篇
  2021年   716篇
  2020年   595篇
  2019年   714篇
  2018年   658篇
  2017年   645篇
  2016年   726篇
  2015年   697篇
  2014年   797篇
  2013年   885篇
  2012年   910篇
  2011年   938篇
  2010年   906篇
  2009年   846篇
  2008年   866篇
  2007年   770篇
  2006年   679篇
  2005年   581篇
  2004年   452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404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294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目前在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已发现普光、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等多个高含H2S的大、中型气田。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盐度和岩心及薄片的镜下详细观察后认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的大多数气藏遭受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的化学改造,TSR的改造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使C2 重烃相对于CH4、12C相对于13C优先被消耗,造成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大和碳同位素变重;2由于TSR产生的大量淡水的加入,使气藏的原生地层水被稀释,造成地层水盐度降低;3TSR相关流体(烃类和H2S等)与储层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储层被溶蚀和硬石膏发生蚀变,造成储层孔隙度增大,从而对改善其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2.
利用1951~2000年营口夏季降水量和前期500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夏季异常旱涝年的前期秋季(9~11月)、冬季(12月—翌年2月)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及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前期秋、冬季海气资料与夏季降水相关较好,且存在“隔季相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943.
潜山储层是潜山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潜山领域是涠西南凹陷今后的重要勘探领域。本文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测定、包裹体测温、钻录井及测井资料对涠西南凹陷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涠西南碳酸盐岩潜山储层主要为岩溶储层,并且发育同生-准同生期岩溶、埋藏岩溶和表生岩溶三种不同环境的岩溶作用,其中以表生岩溶作用为主;表生岩溶储层自上而下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各个岩溶带在横向上具有可对比性。工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受沉积相、古地貌及后期构造运动控制:潮坪沉积环境下的白云岩的岩溶储层更发育;古地貌的岩溶斜坡区岩溶更发育;新生代断裂构造作用调整了原始岩溶储层带的分布深度,导致现今不同潜山间的岩溶储层带分布深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944.
为了比较不同陆面扰动方法对短时集合预报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陆面模式扰动实验(LSMPE),初始土壤湿度扰动实验(ISMPE),陆面-大气耦合系数扰动实验(LCCPE)以及大气扰动对照实验(GEFSPE).结果表明,在三组陆面扰动实验中,LSMPE能代表最大的不确定性且误差最小;ISMPE的离散度要比LCCPE稍大,但是...  相似文献   
945.
贺艳华  刘聪  周国华  陈妍 《热带地理》2021,41(2):327-339
通过构建城乡居民客观发展指数、主观幸福感指数和福祉差异系数,分析了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城镇、乡村居民福祉水平及其差距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空间差异,探讨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及各省城乡居民福祉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城镇和乡村居民福祉指数分别由2005年的0.6653、0.5704提高至2015年...  相似文献   
946.
为了理解行星反照率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基于CERES数据对全球行星反照率的大气(主要为云与气溶胶等)和地表贡献进行了分解,通过Theil-Sen+Mann-Kendall方法得到了2001~2018年全球行星反照率及其大气和地表贡献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基于回归分析方法对典型区域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947.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邵寨镇剖面风尘堆积底界年龄大约为5.23 Ma B.P.,通过对该剖面新近纪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常量元素、 微量元素、Nd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其在物源和风化方面的指示意义,发现新近纪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具有相似的常量、 微量元素UCC标准化曲线和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指示二者皆来自广阔的...  相似文献   
948.
崔妍  赵春雨 《气象》2024,50(1):84-94
利用辽宁省5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能见度、均一化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资料,采用最优距离法和固定比例法对能见度资料进行一致性处理,重建了1961—2020年的辽宁省逐日霾资料,并利用该资料对辽宁省年和四季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和主导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20年辽宁省平均年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1 d·(10 a)-1],但2015年以来霾日显著减少;空间上,年和四季霾日呈现一致的分布特征,均存在1个高值中心(沈阳)和2个副高值中心(北票和锦州),年平均霾日分别为139、52、46 d,辽东和辽西山区为霾日低发区,年平均霾日在20 d以内。风向和风速是霾日形成的重要气象因子,西南偏南风增加带来的暖湿气流对春季、夏季和秋季霾日的形成贡献较大,北风的减少则对冬季霾日的形成贡献较大。霾发生时辽宁省春季、夏季和秋季发生西南偏南风的频率分别由11.4%、12.1%和8.0%增加至15.8%、19.8%和13.5%,冬季则表现为北风发生频率的减少和静风发生频率的增加;霾发生时四季风速均较平均状况偏小,说明小风有利于霾的形成。辽宁省霾长期演变受到污染物排放、风力因子和环境政...  相似文献   
949.
In this article, by us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measured at 5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daily precipitation including zero rainfall values (called “precipitation”) and without zero rainfall values (called “rain”) and four precipitation extrema (P0, P20, P50, and P100 represent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with the magnitude smaller than 0.1 mm, bigger than 20 mm, 50 mm, and 100 mm per day, respectivel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during 1958–2007 we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were further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i) differing from the downward trends in 1958–1985, daily precipitation and rain in 1986–2007 show slowly downward trends in the mid YRD but show upward trend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YRD. (ii)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rain is more complex than daily precipitation. Both of them become smaller but show more obvious fluctuations in 1986–2007. (iii) Urbanizations cause not only the urban rainfall island problem but also more obvious fluctuations of rain intensity in the mid YRD, reflecting more uncertainty of daily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iv) Urbanizations have little effects on the variability of P0 and P100 but cause notable increases of P20 and P50. (v)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daily precipi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extrema in 1958–1985 clearly shows a breakpoint at 30°20′N latitude, but the breakpoint disappears afterward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50.
In order to study the origi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NAM),a linear stochastic model is constructed empirically from the output of a GCM run.Optimal stochastic forcing in terms of the maximum variance contribution,which may be potentially related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NAM,is investigated.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dominant non-modal response to the stochastic forcing shows that this dominance is jointly decided by the properties of forcing and the non-modal gr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