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60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288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01.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OLR,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群发的可能机理,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5~10月季风槽强度及形态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副高的位置以及南半球澳洲冬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增强都...  相似文献   
102.
页岩气含气量和页岩气地质评价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为源岩区油气聚集,属于源岩滞留气,以游离和吸附状态为主存在。富有机质页岩含气量是页岩气资源评价和有利区优选的关键参数。页岩有机质含量和地层的压力、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页岩的含气量。含气量的确定方法主要有解吸和测井方法。开展页岩气地质评价,除含气量参数外,还要研究地层和构造特征、岩石和矿物成分、储层厚度和埋深、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物性、岩石力学参数、有机地球化学参数、区域现今应力场特征、流体压力、储层温度、流体饱和度、流体性质等其它参数。发展有效的系统集成方法,综合分析、评价页岩气资源潜力和预测有利区,目前也在不断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03.
2003年夏季华南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及热力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华南观测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6月29日—8月15日华南持续高温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6月29日—8月15日华南大范围持续高温的前2段高温峰期与副高有关,第3段高温期大陆高压有关,而且3次高温过程都与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有密切联系,而前2次持续高温的缓解都与热带气旋登陆和影响华南地区有密切联系。热力诊断发现,3段持续高温期间,近地层大气的局地增温主要是由非绝热加热作用(白天地表感热通量和地面长波辐射加热)造成的,水平温度平流对局地增温作用有负贡献。高温天气过程的晴空少云天气背景有利于白天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并可造成明显的地面感热通量和地面长波辐射加热近地面层大气,从而导致了持续高温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04.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火成岩分布复杂并具有多期性,直接影响了油气成藏作用,然而目前对其空间分布尚缺乏深入认识,制约着该区勘探开发的部署。利用全三维地震资料,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了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地震相模式,并对其不同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地震相识别进行平面追踪,结合时间切片三维地震技术及属性分析对火成岩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主要发育柱状、尖峰状、蘑菇状和丘状4种火成岩反射地震相;研究区火成岩分区性较明显,主要发育3处火成岩体,分别位于东部隆起剥蚀区、坳陷中部和坳陷的西北部。  相似文献   
105.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地面交通瘫痪,遥感技术为准确掌握灾情发挥了宏观快速的优势.灾区震后遥感影像来源丰富,通过分析从不同遥感平台和传感器获取到的灾区震后遥感影像的特点,探讨了多源遥感影像的处理方法,特别是针对非标准航空影像处理提出了解决思路.并归纳了基于多源数据进行震害信息提取,确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地理位置的几种技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6.
南海沉积物漫反射光谱反映的220ka以来东亚夏季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越南岸外“太阳号”95航次17954孔220ka以来的沉积样品进行了漫反射光谱分析, 并从中提取F1和F2两个主因子及亮度和红度等漫反射光谱特征值, 发现漫反射光谱F1值和亮度反映了沉积物中的碳酸盐含量, 而漫反射光谱F2值和红度反映了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含量, 后者可用作东亚夏季风的替代性指标.17954孔沉积物的漫反射光谱F2值显示, 倒数第二次冰消期东亚夏季风快速增长时间约在129ka; 本次工作还发现东亚夏季风在两次冰消期前的氧同位素2阶段和6阶段晚期各有一个异常强盛的时期.漫反射分析结果显示东亚夏季风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 并明显地受低纬地区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万州侏罗纪红层软弱夹层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万州侏罗纪红层中,连续分布多层产状稳定、厚度较大的软弱夹层。经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扫描电镜观察:软弱夹层主要矿物成分为蒙脱石、长石、α-石英、伊利石、绿泥石等;其微观结构以片状结构为主,微裂隙和微孔隙发育,有少量网格结构,局部可见粘土矿物定向排列。野外调研表明:软弱夹层曾经受较强的构造挤压作用,部分已发生层间剪切破坏,从而导致剪切强度降低。对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可知:软弱夹层为中等膨胀性土;且一旦遇水饱和,其剪切强度将大幅度下降。这些特征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软弱夹层容易成为基岩滑坡的滑动面。  相似文献   
108.
毛蚶血浆中抗菌蛋白的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硫酸铵分级盐析、Sephadex G-25柱脱盐和Bio—gel P-10柱层析等方法,从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血浆中分离纯化出了抗菌作用较强的蛋白组分。结果表明,该抗菌蛋白组分对供试革兰氏阳性细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四联微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对供试革兰氏阴性细菌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无抑菌活性;对供试真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柑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和松球壳孢菌(Sphaeropsis sapinea)无抑菌作用。性质试验表明,该抗菌蛋白组分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120℃处理30min其抑菌活性仍保持85%以上,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不敏感。  相似文献   
109.
菲律宾蛤仔苗种土池中间培育及越冬生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6hm^2和3.13hm^2 2个养虾池,经过池底清淤、底质改良、敌害清除、培养用水处理、繁殖基础饵料生物等工作后,分别移入在室内培育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et Reeve))壳顶后期幼虫和双水管稚贝各80亿粒和9.7亿粒,经土池中间培育、越冬后,生产出2000-3000粒/500g幼贝7.9亿粒。自移入幼虫和稚贝到幼苗出池,成活率分别为4.5%和44.3%,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中间培育、越冬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0.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Yangtze Delta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mergence, persistence and collapse of civilizat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the region over many year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layers of fine sand or organic mud that interrupt the consecutive culture strata in a number of Neolithic culture sites. Continuous biostratigraph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records from the Maqiao cultural site, Shanghai, suggest that the fine sand and organic mud units resulted from expansion of water bodies both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and from increased flooding during cold and humid episodes of Holocene climates. The absence of human settlement from 7240 BP to 5320 BP in the region was mainly caused by higher sea levels resulting from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The Neolithic cultures developed under conditions of lower and more stable sea level as well as warmer and dryer climates between about 4410 BP and 3250 BP. A flood-induced lake expansion interrupted the civilization in the region at about 4200 BP. Later, higher water tables and expansion of lakes between 3250 BP and AD 618 under a cold and moist climate temporarily terminated settlement on the delta. Later,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beginning at about AD 618, the region again became suitable for human settlement under conditions of more favourable climate and lower water tab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