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288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夏季MJO持续异常的主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欣  琚建华 《大气科学》2016,40(5):1048-1058
在MJO传播过程中,其活动中心并不总是规律地沿赤道东传。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发现,夏季MJO的活动中心会出现东传停滞的情况,表现为MJO在赤道太平洋持续异常活跃或者在印度洋持续异常活跃两种形式。为更好描述MJO这种东传不明显的异常特征,本文定义了一个描述MJO持续异常的指数,并据此对夏季MJO持续异常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小波分析的方法,发现夏季MJO持续异常时其振荡周期会出现缩短或变弱。通过对MJO持续异常状况下的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后发现,夏季MJO的持续异常会对热带大气环流造成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MJO夏季在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持续活跃的时候,赤道沃克环流减弱(增强),西太平洋哈得来环流增强(减弱),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南),赤道太平洋(印度洋)高层辐散且对流活跃。  相似文献   
132.
根据对台湾岛以东海域A-24C,A-50C岩芯中放射虫化石的分析结果,并借助WP3岩芯有孔虫,δ^18O曲线分析,测试资料,对两岩芯地层作了对比与划分,结果显示:两岩芯的上部(A-24C为0~30cm,A-50C为0~35cm)属全新世沉积;下部(A-24C为30~234cm,A-50C为35~163cm)属晚期更新世沉积。 两岩芯中放射虫丰度、分异度的变化与黑潮主流线的摆动密度相关。末次冰期时的低海面导致黑潮主流线移至研究区(125℃E)以东,放射虫丰度,分异度出现低值,有的层位出现零值,而随着海面回升,黑潮逐渐移至现在的位置,放射虫的丰度,分异度出现高值,另外综合该区分析资料,推算两岩芯的平均沉积速率为A-24C岩芯全新世3cm,晚期更新世12.6cm,A-50C岩芯全新世2.9cm,晚更新世12.4cm,晚期更新世沉积速率均大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133.
目的:研究郑氏大力丸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中药物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从丸剂自动化生产角度考察郑氏大力丸生产工艺的可行性,并建立熟地黄和人参专属性强、简便的薄层鉴别方法。结果:郑氏大力丸的生产工艺为:在出条口直径5mm,推料速度与切丸速度500r/min的条件下,以纯化水为粘合剂制成含水量28.6%的软材后进行制丸;郑氏大力丸中熟地黄、人参薄层鉴别方法重现性良好。结论:郑氏大力丸制备工艺合理、质量标准良好,可以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34.
目的:研究红藤瘀痛洗药经皮肤给药的毒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实验及皮肤刺激性实验,选用豚鼠进行皮肤过敏性实验,观察红藤瘀痛洗药的皮肤用药的急性毒性反应及皮肤刺激性、过敏性。结果:红藤瘀痛洗药高剂量、正常剂量对完整及破损家兔皮肤均未见急性毒性反应;红藤瘀痛洗药高剂量、正常剂量对家兔皮肤均未见刺激反应;红藤瘀痛洗药对豚鼠皮肤未见过敏反应。结论:红藤瘀痛洗药经皮肤给药无明显的毒性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5.
许达  马超  鞠霞 《海洋科学进展》2020,38(3):400-411
根据日本海洋数据中心提供的1972—2017年PN断面共181个航次和1987—2010年TK断面共92个航次的CTD调查资料,利用动力高度法估算了这2个断面的流量,分析了其季节、年际和长期变化特征。主要结果表明,PN断面流量季节变化为冬、春和夏季大而秋季小,TK断面流量季节变化为冬、夏季大而春、秋季小,二者共同点为最大(小)流量均出现在夏(秋)季。PN断面年平均流量的年际变化不明显,但冬季和夏季流量分别具有准3 a和准2 a的显著变化周期;TK断面年平均流量具有准4 a和准6 a的显著变化周期,冬季流量具有准4 a和准7 a的显著变化周期,但夏季流量无显著变化周期。此外,PN断面流量在1976年附近出现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增加。PN断面流量具有较大的长期增加趋势,增长率约为0.3 Sv/a,在1972—2017年增加了约13 Sv,结合NCEP海面风应力资料,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更高纬度带(35°N和40°N)的风应力旋度对PN断面流量的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136.
A brief review is made on the theory of the Lagrangian residual circulation and inter-tidal transports in a convectively weakly nonlinear system. In the review the emphasis is put on the systema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its weakness of convectively weakly nonlinear approximation. The fundamentals of a Lagrangian tidally-averaged theory on circulation with inter-tidal transport process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a general nonlinear coastal/estuarine system. The Lagrangian residual velocity is strictly de- fined, and it has been verified to be able to embody the velocity field of circulation. A new concept of the concentration for inter- tidal transport processes is presented. The concentration describing the inter-tidal transport processes should be a "Lagrangian inter-tidal concentration" defined and named, but not the Eulcrian tidally-averaged concentration used traditionally. The circulation described here contains a set of infinite temporal-spatial fields of velocity/concentration, each of which corresponds to a specific value of tidal phases varying continuously over one tidal cycle. When the convectively weakly nonlinear condition( with a smaller order of eddy diffusion and sources) is approximately satisfied, a set of infinite temporal-spatial fields of velocity/concentration can be reduced to a single one.. the mass transport velocity/the Eulerian tidally averaged concentration as exhibited traditionally.  相似文献   
137.
讨论矢量数据压缩问题,着重介绍Douglas-Peucker算法,并分析该算法在矢量数据压缩过程中的局限性,提出附有限制条件的逐点压缩法.新的算法存满足给定限差的前提下,能够对曲线进行实时分析,并很好地考虑了目标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表明,该算法与Douglas-Peucker算法相比,不仪克服了后者在数据压缩过程中的局限性,且存数据压缩率和算法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改进.  相似文献   
138.
通过对Argos浮标资料的分析,针对黑潮能否在吕宋海峡入侵南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潮由吕宋海峡入侵南海主要发生在秋、冬两季,春、夏季基本上不发生。而入侵主要是以流的形式传入,秋季少量的入侵水会有分支沿台湾海峡北上,冬季黑潮自吕宋海峡入侵南海后向西进入南海腹部。并对其季节变化原因作了初步讨论,该区域风应力和黑潮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9.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查干楚鲁A型二长花岗岩位于索伦-林西缝合带内,侵位于早二叠世哈冷岭SSZ型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中。本文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厘定岩体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古亚洲洋东段洋盆闭合时限提供证据。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查干楚鲁二长花岗岩侵位于中三叠世(245.9±1.3 Ma);岩体含较多碱性长石,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见晶洞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岩体高硅(SiO2=76.75%~77.18%)、富碱(Na2O+K2O=8.19%~8.62%),贫钙(CaO=0.40%~0.44%)和镁(MgO=0.03%~0.05%);负Eu异常显著(δEu=0.03~0.09), Rb、Th、U、K、Ga元素较富集,而Ba、Sr、P、Ti元素相对亏损,且10 000 Ga/Al(2.72~3.52)、~TFeO/MgO(29.16~57.82)、(Na2O+K2O)/CaO(15.08~21.39)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0.
古亚洲洋不是西伯利亚陆台和华北地台间的一个简单洋盆,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打开和封闭的多个大小不一的洋盆复杂活动(包括远距离运移)的综合体.其北部洋盆起始于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初(573~522Ma)冈瓦纳古陆裂解形成的寒武纪洋盆.寒武纪末-奥陶纪初(510~480Ma),冈瓦纳古陆裂解的碎块、寒武纪洋壳碎块和陆缘过渡壳碎块相互碰撞、联合形成原中亚-蒙古古陆.奥陶纪时,原中亚-蒙古古陆南边形成活动陆缘,志留纪形成稳定大陆.泥盆纪初原中亚-蒙古古陆裂解,裂解的碎块在新形成的泥盆纪洋内沿左旋断裂向北运动,于晚泥盆世末到达西伯利亚陆台南缘,重新联合形成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晚古生代时,在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内发生晚石炭世(318~316Ma)和早二叠世(295~285Ma)裂谷岩浆活动,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类.蒙古-鄂霍次克带是西伯利亚古陆和中亚-蒙古古陆之间的泥盆纪洋盆,向东与古太平洋连通,洋盆发展到中晚侏罗世,与古太平洋同时结束,其洋壳移动到西伯利亚陆台边缘受阻而向陆台下俯冲,在陆台南缘形成广泛的陆缘岩浆岩带,从中泥盆世到晚侏罗世都非常活跃.古亚洲洋的南部洋盆始于晚寒武世.此时,华北古陆从冈瓦纳古陆裂解出来,在其北缘形成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被动陆缘和中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沟弧盆系.志留纪腕足类生物群的分布表明,华北地台北缘洋盆与塔里木地台北缘、以及川西、云南、东澳大利亚有联系,而与上述的古亚洲洋北部洋盆没有关连,两洋盆之间有松嫩-图兰地块间隔.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华北地台北部发生弧-陆碰撞运动,泥盆纪时,在松嫩地块南缘形成陆缘火山岩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地台与松嫩地块碰撞,至此古亚洲洋盆封闭.古亚洲洋的南、北洋盆最后的褶皱构造,以及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很可能是后期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