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71.
探讨利用GATE仿真软件,来模拟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扫描过程,并进行图像重建研究。介绍了GATE仿真过程中,若干关键参数的设置及计算方法:包括PET探测器的结构设置,被扫描物体的空间结构与活度分布设置,γ光子检测过程中探测器性能参数设置。此外,还讨论了从光子计数数据生成正弦图,以及随后的图像重建过程。作为示例,对西门子公司的Inveon小动物PET扫描仪的进行了仿真成像,成功获得了图像。  相似文献   
72.
Observational analysis shows that 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occurred on May 13- 14 2004 along the coastal area in South China. The MCS initiated among the southwesterly flows within a west-east orientation low-level shear line. Associated with the system, in its subsequent development stages, no distinct vortex circulation developed in low-level. Instead, a cyclonic flow disturbance was observed in the mid-troposphere. How the convection starts to develop and evolve into a MCS? With observation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problem has been studied. The high-resolution MM5 simulation shows that topographic convergence along the coastal line and the nearby mountains in western South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initiate the MCS convection. Once the convection occurs, due to the condensation heating, a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eexisting mid-level disturbance and convection is created,which may greatly affect the MCS development during periods when the system continues moving eastward.Compared to some typical MCS that happen in Southern China, which are usually accompanied with upward development of cyclonic vorticit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investigated MCS show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In this article,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intensification of mid- level disturbance are discussed, and a viewpoint to interpret the effects of mid-level disturbance on the MCS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73.
阵列声波信号是典型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其动力特性的量化提取对于进行地层结构构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而Hilbert-Huang变换(HHT)是一种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新方法.它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将信号分解为有限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并对每个固有模态函数进行Hilbert变换得到Hilbert谱.本文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阵列声波信号动力特性的提取,有效地获得了信号能量的时频分布,瞬时能量、Hilbert能量、最大振幅对应的时频分布等动力特性,显示了HHT的优势以及对于进一步实现地层结构构造分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城镇地价专题制图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专题地图的编制要求和相关国家标准,结合城镇地价专题地图的特点,以四川省M县为例,阐述如何运用GIS技术进行城镇地价专题地图的制作,重点探讨其数据处理方法与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75.
针对目前阵列声波测井信号的信息提取主要集中在纵波、横波、斯通利波等组分波的速度、衰减的处理分析上, 对频率特征的分析还缺少足够的重视的不足, 引入了Hilbert-Huang变换(HHT) 时频分析方法及瞬时频率的概念, 给出了阵列声波信号的经验模态分解及其时频分布, 并对实际阵列声波的波形信号进行了HHT时频处理与剖析.把这种方法用于区分和识别岩石构造破碎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从阵列声波测井信号处理和构造异常的地球物理意义两方面表明, IMF序列能更好反映原始数据固有的物理特性, 所使用的EMD分解是有效和易行的, 为HHT分析在阵列声波测井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6.
长江河口枯季河床沉积物与河床沙波现场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2年3月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双频道测深仪、旁侧声纳和ADCP流速剖面仪、ENDECO海流仪、OBS测沙仪在江阴至横沙岛航行150km,取得河床沉积物、河床形态和与此相关的动力因子实测资料。采用沉积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该河段河床沉积物颗粒组成以细砂为主,中值粒径为2φ左右,分选较好;河床泥沙以单颗粒群体跳跃运动为主,在河床上形成沙波形态,并发育良好;其河床沙波的形成、发展和消失与河床沉积物颗粒度特征和涨落潮水流强弱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7.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典型区风沙地貌的分形特性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以分维为工具,以分维数为中介参数刻画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典型区风沙地貌的形态特征,研究发现,该区星状沙山多单独分布,其沙山高度较综合型星状沙山及复合型星状沙山小,一般多在100~200 m之间,形态相对简单,因而其分维数较小(D=1.042462)。综合型星状沙山,为在巨大的沙山体上迭置有次一级的星状沙丘,其规模小于复合型星链状沙山,高度多达200~300 m,该类型沙山形态结构较星状沙山复杂,因而其分维数高于星状沙山(D=1.119346)。复合型星链状沙山,是构成该区域高大沙山的主体,其相对高度大于300 m,平均为30943 m,最高可达465 m,沙山形态结构颇复杂,在其巨大的沙山体上迭加有许多相同类型的次一级沙丘及古沙丘,规模也较综合型星状沙山大,因而其分维数最大(D=1.148164)。  相似文献   
78.
沈权  张靖华 《云南地质》2014,(2):279-281
地面岩(矿)层厚度计算公式是地质工作者常用的、基本的地(矿)层厚度计算公式,本文用数学方法系统推导,并阐明岩(矿)层真厚度、地表实测岩(矿)层长度、岩(矿)层倾角、地面坡角、岩(矿)层走向法线与岩(矿)层实测线的交角及岩(矿)层走向与岩(矿)层实测线的交角之间的数学关系,证明地面岩(矿)层厚度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及其数学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79.
华南沿海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2004年5月13~14日发生在华南西部沿海的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果发现:MCS开始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偏南气流中,强盛时其水平范围达中口尺度,生命史近10个小时。在MC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低层的涡旋环流不明显,但其上空对流层中层500hPa上有流场的扰动与之对应。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沿海地形引起的辐合在对流的启动中有重要的影响。而对流发展起来后,由于凝结加热的作用,中层的扰动得到加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涡度的增大,气旋性环流在500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并在MCS东移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MCS在有利地形触发作用下发生。并通过对流层中层扰动组织发展的过程,有别于华南其它一些暴雨过程常伴有低层涡旋系统向上发展的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还对中层扰动的增强过程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个用于解释中层扰动对MCS组织发展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80.
利用1979—2005年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根据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特点,研制了能较好表征季风槽活动的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并分三段描述不同区域季风槽的活动特征及其对生成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MTTC)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 季风槽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季风槽强度越强,其位置越偏北。(2) 季风槽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1994年前以4~5年的变化周期较为显著,1994年后2~3年的周期较明显。(3) 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的影响因子不同。前期海温场的异常将导致大气环流异常,致使不同区域的季风槽强度异常。(4) 季风槽强度与MTTC频数异常密切相关,3个不同区域的季风槽以南海季风槽强度与MTTC频数异常的关系最为密切。MTTC异常偏少年大多出现在季风槽总体偏弱,各区域季风槽也偏弱的年份;MTTC异常偏多年可能出现在季风槽偏强的年份,也可能出现在季风槽总体偏弱但南海季风槽偏强的年份,且后者出现的概率更大一些。(5) 季风槽强度的季节内变化能为T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季风槽同时处于30~60天振荡和准双周10~20天振荡的活跃期时,有利于MTTC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