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8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561篇
测绘学   352篇
大气科学   458篇
地球物理   641篇
地质学   1388篇
海洋学   351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338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陈笑峰  景耀全  谌佳 《四川测绘》2009,32(3):119-121
本文通过四川省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中1:10000DLG的生产实践,提出在生产过程中解决矢量数据中的毛刺、线打折、线重点、重复点等问题的方法,文中详细探讨了检查的基本原理、思路,并在VB中编程实现。  相似文献   
992.
Totally more than 500 yeast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seawater, sea sediments, mud of sea salterns, marine fish guts and marine algae. The results of routine and molecular biology identification methods show that nine strains among these marine yeasts belong to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although the morphologies of their colonies are very different. The marine yeast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marine environments indicate that A. pullulan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se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strains include A. pullulans 4#2, A. pullulans N13d, A. pullulans HN3-11, A. pullulans HN2-3, A. pullulans JHSc,A. pullulans HN4.7, A. pullulans HN5.3, A. pullulans HN6.2 and A. pullulans W13a. A. pullulans 4#2 could produce cellulase and single cell protein. A. pullulans N13d could produce protease, lipase, amylase and cellulase. Both A. pullulans HN3-11 and A. pullulans HN2-3 were able to produce protease, lipase and cellulase. A. pullulans JHSc could secrete cellulase and killer toxin. Both A.pullulans HN4.7 and A. pullulans HN5.3 could yield lipase and cellulase. A. pullulans W13a was able to secrete extracellular amylase and cellulase while A. pullulans HN4.7 and A. pullulans N13d could produce siderophores. This means that different A. pullulans strains from different marine environments have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y be applied in many different biotechnological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993.
994.
在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沙漠沟谷,暴雨引发的洪水过程侵蚀产沙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对区域及下游河道生态造成严重威胁。以毛布拉孔兑的支沟苏达尔沟为研究对象,以苏达尔沟2011-2015年6次暴雨洪水事件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洪水流量、泥沙浓度及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给出暴雨洪水侵蚀产沙输沙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暴雨洪水侵蚀产沙量平均每次约37.69×104 t,产沙模数为0.57×104 t·km-2;其中最大的洪水事件130721号暴雨洪水过程侵蚀产沙量高达90.47×104 t,产沙模数达1.36×104 t·km-2。流域总侵蚀产沙以0.25~0.063 mm泥沙为主,约占总侵蚀量74%。洪水总侵蚀产沙量随暴雨产流强度增强而增加,同时下游沙漠沙地段产沙贡献比重也随之增加,风沙贡献也相应增大。坡面侵蚀约占暴雨洪水总侵蚀的4.37%,且主要集中在上游砒砂岩坡面。  相似文献   
995.
深源花岗岩中的碳氢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贻善  刘家齐 《地球化学》2001,30(5):445-449
利用石油地球化学的溶剂抽提和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北京延庆碓臼峪花岗岩(深源花岗岩)样品中的可溶有机质,同时用高温处理过的石英砂进行空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两个花岗岩样品中均存在少量的高碳数碳氢化合物,且具有相同的成分特征。这为自然界存在深源的长链碳氢化合物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解释花岗岩浆演化晚期水热流体中短链羧酸的成因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96.
黔桂地区最近16万年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气候事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全球变化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最前沿的课题。要了解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动力过程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就必须首先研究和重建最后 2次冰期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历史。本项研究选择中国南方广西、贵州地区几个大型石笋 ,在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碳氧稳定同位素、α谱U系法、TIMSU系 (2 3 0 Th/2 3 4U)法等方法提取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本区 16万年来石笋气候记录可以与海洋记录的16阶段进行对比。末次冰期的起始点及终止点通过石笋记录分别确定为 (130 1± 1 0 )kaB P 及(11 2± 0 1)kaB P ,其准确性大大高于目前其它记录。所揭示的Heinrich型气候波动事件 ,其时限分别为 :H114~ 15kaB P ,H2 2 1~ 2 3kaB P ,H32 5~ 2 7kaB P ,H44 1~ 42kaB P ,另外在 35~ 37kaB P 也存在振幅很大的冷事件 ,与北大西洋沉积及格陵兰冰芯记录可以逐一对比。长周期的气候旋回以及短期的突变事件 ,在时限上所谓存在几千年以上滞后或超前 ,可能是测试方法和测试对象的不同带来的差错 (包括测试误差 ) ;具有全球意义的一些气候突变事件 ,在发生的时间上可能都具有同时性。这种短期突变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问题 ,可能也是目前人类尚未识别出来的天文因素的驱动所致。  相似文献   
997.
明先城北地区出露不整合于定远组之上的碎屑岩,通过ESR年龄测定,认为属于渐新世的沉积。建立明先组填补了该区渐新世沉积的空白。  相似文献   
998.
西藏南部江孜盆地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西藏南部江孜盆地的沙拉岗矿区发育一套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碎屑流、滑动与浊流形成的碎屑岩夹硅质岩与灰岩的沉积。在野外识别出 8个三级层序,包括 2个Ⅰ类层序和 6个Ⅱ类层序;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将处于斜坡背景的沉积演化大致划分为 4个阶段:(1)相对陡的陆源斜坡阶段;(2 )相对平缓的陆源斜坡阶段;(3)硅质海底扇发育阶段;(4 )陆源海底扇发育阶段。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生排烃模拟实验产物 (残留油和排出油 )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揭示出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生烃初期,液态正构烷烃主要来自干酪根的初次裂解,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不论是在排出油中还是在残留油中,随温度的变化都不明显,呈现较相似的分布特征;在生烃高峰期,早期形成的沥青质和非烃等组分的二次裂解以及高碳数正构烷烃可能存在的裂解,使得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富集13 C,尤其在高碳数部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另外,实验结果显示排烃作用对液态正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剖面露头特征显示 ,徐宿地区上前寒武系地层单元 (组、段 )界面普遍是穿时面 ,分别涉及贾园组—望山组各组地层。研究结果表明 ,穿层界面的形态、倾向与界面上下的岩石类型、海进海退、深水方向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人为选择窄相带浅水相沉积作为地层单元分界面的标志以及沉积相带的侧向迁移是造成界面穿层的原因。鉴于地层单元界面普遍穿时 ,建议采用以斜实线的形式来表述研究区上前寒武系地层柱中穿时界面上下两个地层单元的整合接触和部分同期、部分先后异期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