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48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土壤—大宗农产品中Cd的分配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以土地生态效应为重点,研究成都经济区大宗农产品——水稻、玉米、小麦籽实中Cd元素的含量,同时讨论了农产品籽实与土壤中Cd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宗农产品籽实中Cd元素的累积状况为小麦>水稻>玉米;土壤酸碱度(pH值)环境对土壤中Cd元素的转移和在农作物籽实中积累影响较大,酸性土壤中Cd元素更容易进入植物体并积累下来,从而形成环境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02.
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原位声速与物理性质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在南黄海中部获得的海底沉积物原位声速数据,分析讨论了原位声速与密度、含水量、孔隙比、孔隙度等沉积物物理性质参数的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海底沉积物原位声速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原位声速与上述物理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3。对比分析了原位声速预测方程与甲板声速预测方程的差异,两者最小相差15.8 m/s,最大相差31.3 m/s,平均差值约为22.6 m/s。将原位声速预测方程与其他研究者建立的声速预测方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声速预测方程存在明显差异,初步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3.
整合GIS的生态环境建模与EDSS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生态环境的空间问题建模及模型集成机制,综合评述了环境建模及其应用软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生态环境模型与GIS集成的多种方式,重点讨论了当前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策略和研究热点,并结合本体技术和语义网服务展望了未来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4.
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换算和使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平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观测的是地表附近一点的水平应变变化. 但是其直接记录并非应变变化,应根据互检条件先进行实地相对标定(计算元件校正系数),然后用理论固体潮进行实地绝对标定(计算探头校正系数),才能进行应变换算,给出可作为应变变化使用的数据. 因为钻孔应变仪观测的是应变变化,所以实地标定和应变换算都需要用增量. 对于精确的研究,这些校正系数都可能随时间变化,因而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按特定时间段对校正系数进行计算. 该文比较系统地说明了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换算和使用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方法,并以姑咱台的观测资料为例,给出了具体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5.
车辆GPS轨迹加油行为建模与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加油行为不仅反映了能源的消耗和补充情况,同时也是能源需求和能源配置的重要指标,传统基于小样本问卷的加油行为调查方法无法揭示城市宏观加油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采用时空GPS轨迹大数据,对城市加油行为进行了描述与建模,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该方法采用车辆与道路距离、平均速度、时间间隔、轨迹点间距4个指标,对加油行为进行了描述并建模;分析了在一定时间间隔采样下,加油行为轨迹4个指标的具体时空特征;最后以武汉市出租车GPS轨迹数据为例,探测并分析了武汉市出租车加油行为与时空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探测和分析城市加油行为,并能够揭示能源空间配置低效情况。  相似文献   
106.
华南局地锋生及对流系统发展的模拟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9年3月28日一条东西向的锋面出现在华南25°N附近。伴随着锋面的活动,对流降水回波午后开始在广西的梧州附近发展,并在随后几小时向东移动,组织发展成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为广东中西部及珠三角地区带来了雷暴、暴雨、冰雹等灾害天气。应用地面自动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以及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的模拟结果,对锋面暴雨形成的天气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考察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与局地锋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锋面对流系统形成发展于一个东西向水平尺度约200km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对流起始发展于具有较大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较小对流抑制位能(CIN)的区域。伴随着对流的发展,锋面强度增强。锋生函数的计算发现,非绝热项和倾斜项分别在由对流引起的次级环流的上升运动支和下沉运动支起锋生作用,是引发中尺度锋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相对来说,水平辐合项和形变项的作用却比较小。这与大尺度的锋生过程不同,中尺度锋生更主要的是由热力直接触发的非地转环流所驱动。涡度场的演变分析还发现,沿着850hPa锋区大的正涡度区与500hPa的强上升运动区对应良好,对流系统发展与中尺度锋生之间存在着类似于第二条件不稳定机制的相互作用,对流增强了锋生过程,锋面则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起组织作用。中尺度锋生对对流组织发展的作用作为此类灾害天气形成的原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7.
应急疏散是应对突发事故的一项重要工作,已有的研究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建模,但没有考虑到疏散方案的问题。在描述了应急疏散方案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应急疏散方案问题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遗传算法应用于生成疏散方案。通过仿真实验,较快地得出了问题的近似最优解,证实了将遗传算法运用于应急疏散方案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8.
奎屯、乌苏和独山子地区城市重组策略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新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疆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也给奎屯、乌苏与独山子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行政区划的分割使这一地区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区域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出了区域体制创新的要求,而原有的城市重组局限于行政单元的重新组合划分或单纯提高行政级别,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空间拓展问题。从行政区划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城市重组进行了内涵和外延更广的界定,并提出了城市重组的目的和方式。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该区及其附近区域相互作用强度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其进行城市重组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9.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tability of the climatic signal in pine tree - ring width and maximum density is examined using data from four sites in northern Sweden and Finland. Moving-window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using monthly and daily climate data, indicates that ring widths at all sites have been strongly controlled by July temperatures throughout the past centu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ximum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is stronger but much less stable across both space and time. Shifts in the hottest part of the summer do not explain large shifts in the period most strongly influencing dens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palaeoclimate reconstructions based on northern Fennoscandian pine tree - ring width chronologies should be restricted to the temperature of midsummer (July), whereas maximum density should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temperature of a longer growth season (June to August). They thus provide different and compl e mentary palaeoclimate signals. At all four si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ximum density and June to August mean temperature is lowest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but split sample tests with strong verification statistics (RE and CE) show that this represents a quantitative change in the strength of the correlation with climate, rather than a qualitative change in the nature of that relationship, and thus does not invalidate climate reconstructions.  相似文献   
110.
Antarctic ice microalgae Chlamydomonas sp. ICE-L can survive and thrive in Antarctic sea ice. In this study, Chlamydomonas sp. ICE-L could survive at the salinity of 132‰ NaCl. SDS-PAGE showed that the density of 2 bands (26 and 36 kD) decreased obviously at the salinity of 99‰ NaCl compared to at the salinity of 33‰ NaCl. The soluble proteins in Chlamydomonas sp. ICE-L grown under salinity of 33‰ and 99% NaCl were compared by 2-D gel electrophoresis. After shocking with high salinity, 8 protein spots were found to disappear, and the density of 28 protein spots decreased. In addition, 19 protein spots were enhanced or induced, including one new peptide (51 kD). The changes of proteins might be correlated with the resistance for Chlamydomonas sp. ICE-L to high sali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