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2篇
  免费   1213篇
  国内免费   1779篇
测绘学   833篇
大气科学   801篇
地球物理   1103篇
地质学   3171篇
海洋学   853篇
天文学   168篇
综合类   391篇
自然地理   63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45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390篇
  2018年   313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342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429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476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457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75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介绍了一种基于海洋石油平台的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该平台基监测系统由气象监测系统、浮标监测系统、有缆潜标监测系统、测波雷达、通信和岸站系统五部分组成,开展风、浪、流、内波等环境参数的长期、定点监测,并通过平台网络系统实时传输测量数据。经过海上长期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在平台上运行,可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走向深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92.
选取pH、DO、CODCr、TN、TP等水质指标近10a的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及内梅罗指数法,对东昌湖六湖区水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H、DO单因子指数在调查年度内呈波动中下降趋势,且均满足IV类水水质标准;TN、TP、CODCr三项指标单因子指数较大,对湖区水体质量影响较大,是造成东昌湖水体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TN、TP;内梅罗指数呈波动中下降趋势,表明东昌湖水质近10a内在逐步改善。最后在认真分析东昌湖水质动态变化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93.
采用粤西2018—2019年优于0.5 m地理国情监测影像,结合2018年矢量化地表覆盖分类成果,使用稀疏降噪自编码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首先选取BJ、GF、ZY等各类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训练生成多传感器训练模型;其次利用PCA主成分分析提取样本数据最大特征,实现样本数据白化降维;最后采用tanh函数作为神经元激活函数,选...  相似文献   
994.
The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event is a kind of hazardous space weather phenomena,so its quantitative forecas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rom the aspect of spa...  相似文献   
995.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ERA-40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东半球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均能模拟出索马里、120 ?E和150 ?E越赤道气流在1970年代中后期由弱变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模拟的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关系均与观测结果较一致,而热带外海表温度驱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未能模拟出此年代际变化现象,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均对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热带太平洋是关键海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年代际背景变化密切相关,当热带太平洋处于暖(冷)背景年代,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从北到南呈“+、-、+”(“-、+、-”)“三明治”式距平分布,有利于赤道东太平洋南北两侧产生一对距平反气旋(气旋),然后可能通过“大气桥”的作用,与热带印度洋赤道南北两侧的一对距平气旋(反气旋)联系起来,从而引起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增强(减弱)。   相似文献   
996.
同一类流动单元,岩石物理性质、储集渗流能力类似,在开发动态上具有一致的渗流规律和水淹特征。为了进行姬塬地区特低渗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在精细小层对比、沉积微相研究、隔夹层与渗流屏障识别及连通体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多参数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延长组长4+522单砂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通过微观水驱油实验,刻画了不同类别流动单元孔隙结构、流体渗流及水驱油效率的差异性,从动态的角度验证了划分结果的合理性。研究认为:A类和B类流动单元具有砂体厚度大、储集系数、流动系数及流动带指数都较高的特点,砂岩物性好、连通性好、排驱压力低,水驱效率分别为65.7%和54.9%,是姬塬油田有利高产稳产区;C 类流动单元水驱效果差,为剩余油富集区,是油田后期挖潜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97.
AIRS资料质量控制对飓风路径模拟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WRFDA模式中AIRS亮温资料质量控制方案进行了检验,并以美国Earl飓风为例进行数值试验,研究了质量控制方案对飓风路径模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WRFDA模式中11条质量控制原则对红外高光谱AIRS亮温资料的同化效果影响很大,不论是加入逐条质量控制原则,还是缺席某条质量控制原则,飓风路径的模拟情况都比不上控制试验;而在所有质量控制原则都加入之后,在大部分模拟时段内同化试验中模拟的飓风路径偏差都要小于控制试验,而且同化试验中最大路径偏差也小于控制试验。不同的质量控制原则对观测资料的过滤能力也不一样,其中地表发射率Jacobian分量检测、临边检测、云检测和SST检测等4个质量控制原则剔除卫星资料数量相对较多。本文中AIRS亮温资料质量控制方案的对比试验,可以为中国发展红外高光谱卫星系统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南岭地区燕山期花岗岩可分为壳源重熔及其分异型(C 型)、壳幔混合及其分异型(H 型)和铝质A 型花岗岩三大类。 原生锡矿(包括云英岩型、变花岗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和斑岩型六个主要类型)与H 型和铝质A 型花岗岩关系密切。本区矿床(点)主要沿古板块结合带、大型隆起区与坳陷区结合部、深大断裂(带)等三个部位分布, 具体分布在一带(NE 向锡田-骑田岭-九嶷山-花山、姑婆山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和六区(康家湾-大义山锡多金属成矿 集中区、都庞岭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粤北赣南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湘东赣西锡钨多金属成矿集中区、丹池锡铅锌多金 属成矿集中区、九万大山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南岭地区从晋宁期到燕山晚期均有与花岗岩有关的锡矿床(点)形成,其 中,燕山期150~160 Ma 为南岭成岩成矿高峰期。提出南岭成矿带作为找矿重点的11 个找矿远景区,具体找矿工作应围绕以 下几个方向展开:(1)老矿山的深部及外围找矿;(2)深入岩基找矿;(3)隐伏花岗岩分布区找矿;(4)区域性不同方向 构造带交汇地带找矿;(5)寒武系与泥盆系不整合面附近有望找到破碎带蚀变岩型(底砾岩型)钨锡矿;(6)远离花岗岩 岩体破碎带蚀变岩型钨锡矿的寻找。  相似文献   
999.
典型滑坡监测点优化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与模糊模式识别算法提出了滑坡监测点优化布置的基本方法。以链子崖危岩体为例,以Ⅳ-Ⅳ′剖面作为滑坡监测点优化布置的典型剖面,根据监测变量(位移)对外界干扰因素作用下的灵敏度大小与监测信息量获取大小之间的关系,对该危岩体的监测变量(位移)进行了灵敏度分区研究,进而对该典型剖面的监测点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链子崖危岩体地表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位移量明显和状态变化灵敏度较高的部位,深部位移监测钻孔宜穿越所有水平位移变化的灵敏区域。  相似文献   
1000.
魏新江  周洋  魏纲 《岩土力学》2013,34(1):73-79
土压平衡盾构机施工过程中,正确地选择掘进参数可以有效地保持开挖面稳定、减少土体位移和地面沉降。通过对杭州地铁1号线盾构隧道施工进行现场监测,研究了盾构机参数关系及其对地层位移的影响。监测内容包括:地表沉降、土体侧向位移、超孔隙水压力以及记录盾构机实时工作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机总推力、土舱压力和刀盘扭矩变化基本同步;盾构机到达前,地表沉降主要受出土率的影响,施工沉降与盾构机土舱内外压力差值成反比;盾尾通过测点后0.5~1 d时间,超孔隙水压力快速下降,且在盾尾通过10 d左右完全消散;工后沉降分为加速沉降阶段和缓慢沉降阶段,占总沉降的 50% 以上,且在孔压计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继续缓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