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325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ce-free Arctic’ issue under the future global warming scenario. Four coupled climate models used in the third phas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3) were selected to project summer climate conditions over East Asia once the Arctic becomes ice-free. The models project that an ice-free Arctic summer will begin in the 2060s under the SRESA1B (according to IPCC Special Reports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imulat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s will tend to be stronger and that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to central northern China will be strengthened, leading to increase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entral northern China. The models also project an intensified Antarctic Oscillation, a condition which favors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s Yangtze River Valley. The overal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under ice-free Arctic summer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73.
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廉丽姝  束炯  李朝颐 《气象学报》2009,67(4):580-590
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源区的生态环境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该研究应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通过两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三江源地区的草地退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试验的区域模式水平分辨率为60 km,模拟区域中心位于35°N,105°E,水平格点数为92×82,相当于5520 km×4920 km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RegCM3对中国区域气候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能够用于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的草地退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致的,变化最明显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地区.草地退化将会引起青藏高原地区的冬季降温和其他季节升温,气温变化最显著的季节是春季(0.46℃),冬季变化最小(0.03℃);三江源地区的草地退化对中国中、东部地区的气候影响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夏季长江以北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升、降温现象.由于青藏高原夏季热源作用的加强,导致夏季青藏高原低层大气的热低压有所加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东退缩.降水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的普遍减少.草地退化后,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有向暖于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4.
利用石家庄、秦皇岛和张家口2005—2006年4~10月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可降水量与实际降水的关系进行统计,按降水性质,选取单纯积状云产生的对流降水、单纯层状云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及层积混合云产生的暴雨三类样本,对可降水量在三类典型降水过程中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中存在高值可降水量是降水产生的必要条件;可降水量呈阶段性、波状变化特点,其变化幅度、极值水平和持续时间与天气影响系统、降水性质等密切相关;降水强度和可降水量极大值出现时间不一定吻合,但强降水通常出现在可降水量的高值阶段,可降水量的高值阶段往往对应着较高的降水概率。另外,可降水量在以上三类性质降水中表现出不同特征,可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南京市PM2.5物理化学特性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夏、冬两季,分别在南京市4个站点进行为期7天的气溶胶PM2.5采样,同步采集并分离主要排放源的PM2.5样品,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得到气样及源样中PM2.5的化学成分,对南京市PM2.5的物理化学特性、富集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化学质量平衡法(CMB)计算各类源对气溶胶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南京市PM2.5的夏、冬平均值分别为69.1、139.5μg.m-3,PM2.5/PM10的全年平均值为63.9%;富集成分中,S、As、Zn、Pb等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源,Na则主要来源于海洋。来源解析的结果表明,各类污染源对南京市气溶胶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扬尘37.28%、煤烟尘30.34%、硫酸盐9.87%、建筑尘7.95%、汽车尘2.98%、冶炼尘2.57%、其他源9.01%。作者还对扬尘中的PM2.5进行了来源解析。  相似文献   
76.
热带气旋"蒲公英"两次登陆过程的灾害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7月1~3日,热带气旋“蒲公英”自生成到影响浙江沿海地区期间,不仅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移动路径长、变化较复杂,而且创下了近3年来台湾风灾损失的最高纪录,同时也给浙江等沿海地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作者主要利用卫星云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从宏观上对热带气旋“蒲公英”两次登陆过程中的强度及其引发的风雨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蒲公英”登陆台湾期间,东亚环流形势呈典型的鞍形场分布,有利于处于两高之间热带气旋“蒲公英”的维持和北上转向。而在其登陆浙江沿海地区后,浙江沿海地区处于较强的偏东气流中,“蒲公英”中心处于高空槽后,气流下沉以及缺少水汽和能量充沛供应使得其减弱为热带风暴。无论是其登陆台湾还是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垂直方向始终呈深厚气旋性涡柱结构,但中心附近低层辐散,中层辐合,不利于中心附近的对流发展。相反,台风外围螺旋云带内不仅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辐合层较深厚,且存在高湿和强上升运动,因而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展。对流云团发展强度的不同使得“蒲公英”两次登陆期间引发的风雨灾害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7.
章鸣  连志鸾  平凡  祝善友 《大气科学》2022,46(1):168-180
夜间增温是河北冬奥赛区冬季频发的天气现象,对其进行准确的模拟与预报对赛区建设及比赛保障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河北冬奥赛区2020年2月8日夜间至9日凌晨发生的一次夜间增温过程,通过引入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利用中尺度区域数值模式WRF4.1.5精细化再现了此次夜间增温过程,并探究了此次过程的气象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夜...  相似文献   
78.
盛东  王美飞  练鸿振 《岩矿测试》2009,28(5):407-410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法测定聚氨酯扩链剂氢醌-双(β-羟乙基)醚(HQEE)工业品中HQEE主含量和对苯二酚残留的方法。在氰基柱上,以甲醇-水-1%乙酸溶液(体积比10∶50∶4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时,HQEE、对苯二酚及其他相关杂质得到良好分离,紫外光谱285 nm检测。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在工业生产中可有效地指导HQEE合成过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9.
西藏工布江达县亚贵拉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永牢 《地质与勘探》2009,45(5):570-576
西藏工布江达县亚贵拉铅锌矿床位于狮泉河-纳木错-嘉黎结合带南侧,隆格尔-工布江达弧后断隆带内,矿体产于上石炭-下二叠统来姑组变石英砂岩与大理岩岩性转换部位,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其产状与地层一致。文章通过对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特征的研究,分析了矿床成因。矿区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硫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物源区,氢、氧同位素资料证明成矿溶液为岩浆水和变质水组成的混合水,矿床既具有明显的热水沉积成因特征,又受后期岩浆热液的强烈叠加,属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80.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成因。岩石学特征分析发现,灯影组白云岩可分为泥粉晶云岩、粒屑云岩、微生物云岩、岩溶角砾云岩4类,其结构类型一般为泥晶—粉晶,说明白云岩化时间较早,为准同生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灯影组白云岩δ^13C平均值与震旦纪原始海水较为接近,δ^18O值呈现中—高负偏的特征,有序度和Fe、Mn含量相对偏低,Na含量相对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则与海水配分曲线类似,表明白云岩化主要受到海源流体的影响。盆地周缘的古陆和水下隆起使盆内海水极易封隔浓缩,盆内发育的富Ca^2+菌藻类可间接提高海水的Mg^2+/Ca^2+比值,加之灯影期干旱炎热的古气候让盆内蒸发作用强烈,可伴生石膏等蒸发性矿物,促进白云石化。综合上述特征,四川盆地灯影组白云岩成因为微生物参与的蒸发海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