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7篇
  免费   2193篇
  国内免费   3305篇
测绘学   1596篇
大气科学   1676篇
地球物理   1769篇
地质学   5047篇
海洋学   2554篇
天文学   248篇
综合类   827篇
自然地理   1308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569篇
  2021年   614篇
  2020年   537篇
  2019年   622篇
  2018年   575篇
  2017年   597篇
  2016年   586篇
  2015年   591篇
  2014年   622篇
  2013年   768篇
  2012年   759篇
  2011年   831篇
  2010年   895篇
  2009年   780篇
  2008年   745篇
  2007年   757篇
  2006年   739篇
  2005年   586篇
  2004年   461篇
  2003年   364篇
  2002年   341篇
  2001年   371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951.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洛杉矶县住房供应规划中空闲地和低效利用地整治与我国县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中农村空闲地和低效利用地整治在目的、空闲地和低效利用地确定、公共参与、与总体规划关系方面的差异,分析了我国目前县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2.
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主要作物物候和产量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海河流域30 个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实测资料,分析该流域1960年以来农业气象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利用VIP模型模拟分析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降雨和日照时数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温度的显著上升使冬小麦种植北界在50年间向北移动大约70 km;在品种和灌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小麦产量平均每10年上升0.2%~3.4%,其中CO2浓度增加、温度、降雨及日照时数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分别为11.0%、0.7%、-0.2%和-6.5%;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产量正效应大于日照时数减少的负效应。气候变化使夏玉米产量呈下降趋势(0.6%~3.8%/10年),其中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降雨及日照时数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分别为0.7%、-3.6%、-1.0%和-6.8%,温度上升和辐射下降是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和适应性对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3.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锦耀  黎夏 《地理研究》2014,33(2):349-357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但所用方法工作量大,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未考虑同类功能区集聚或分散程度。因此提出利用遗传算法改进传统聚类方法,自动划分主体功能区,在划分过程中考虑区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特性,使同类功能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的格局。以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的东莞市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能简单有效地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与常用的K-means聚类方法相比,新方法划分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其它地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  相似文献   
954.
闽江流域水体氨氮降解系数实验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模拟实验对闽江流域氨氮的降解规律进行研究,降解系数采用稳态一维降解模型进行分析计算,闽江上游流域氨氮的平均降解系数为0.140~0.260 d-1,中下游流域氨氮的平均降解系数为0.099~0.203 d-1。结果表明,闽江上游流域氨氮自净能力比中下游流域的自净能力好,古田溪断面的氨氮平均降解系数低于全国的平均值,说明氨氮自净能力相对较弱,本研究为确定流域水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及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5.
HY-2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卫星。 本文研究了利用HY-2卫星扫描微波辐射计亮温数据反演北极海冰密集度的方法。参考NASA TEAM方法,我们对典型海区光谱梯度率和极化梯度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计算海冰密集度所需的亮温特征值;利用天气滤波器有效去除了开阔海域由于大气中水蒸气、云中液态水、降雨等现象引起的海冰密集度计算错误。本文计算了2012年全年的北极海冰密集度产品并对产品精度进行了初步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三个海冰类型已知区域的海冰密集度结果与理想值比较接近,多年冰密集度的反演精度需要进一步提高;本文结果与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和德国不来梅大学提供的两种业务化海冰密集度产品一致。本研究为利用HY-2卫星监测极区海冰密集度变化,发布实时产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6.
南极普里兹湾可培养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南极普里兹湾内达恩利角附近海域的3个测站共12份海水样品,采用寡营养培养基分离培养极地浮游细菌,通过PCR方法获取其中95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95株细菌分属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ia)、γ-变形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个类群下的35个不同分类单元,其中α-变形杆菌纲为优势细菌,在不同水层中所占的比例为52.6%—62.5%。通过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南极普里兹湾陆架区测站P2-14多样性指数较陆坡区两测站P2-11和P2-8的高,细菌多样性与浮游植物量和生产力水平呈现正相关。表层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低,50 m水层最高,100和200 m水层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明显,真光层水体中细菌垂直分布与营养盐和溶解氧浓度存在关联。此外,采用寡营养陈海水培养基,还获得了一些与已报道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较低的菌株,它们代表了微生物新物种,可能也是南极真光层特有的细菌。研究工作表明,南极普里兹湾真光层水体中蕴藏着丰富的浮游细菌资源,它们有待保护、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957.
福建省水生态足迹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分析福建省2005—2011年的水生态足迹时空分异,得出几点结论:1)福建省水生态处于盈余状态,但人均水生态足迹增加;2)2011年福建省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为0.255 1 hm^2/万元,与2005年0.708 7 hm^2/万元对比,产出效率提高了64.00%。3)建议通过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相互转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倡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58.
本研究分析1981—2010年间台湾地区生物气象不适指数(Discomfort Index,DI)在空间上的分布及时间上变化的趋势,结果显示不适指数的区域差异及时间上变化和趋势均相当明显。以月平均来看,台湾主要都市有将近半年的不舒适时间(DI≥24),而夏季7—8月份主要都市地区更达到极度不舒适的程度(DI≥27)。海拔〉600 m的山区全年的生物气象环境皆属于舒适的范围。1981—2010年全年DI≥24及DI≥27日数的分析结果显示,30年间台湾中南部都市不舒适和极端不舒适日数皆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北部的都市则没有明显的变化,东部地区几个都市则没有一致的结果。夏季7—8月份每日主要都市气候极端不舒适(DI≥27)的状况由8:00开始一直持续至晚上18:00,而12:00—13:00甚至接近热逆压(DI≥29)的等级,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危害。此外30年间大多数测站从夜间至清晨,不适指数皆呈现上升的趋势,使得夏季的不舒适的时间延长同时不舒适的程度加剧。气候变迁可能导致人类生物气象环境的变化,对处于热带及副热带气候交界,且有剧烈地形变化的台湾,持续观察环境舒适程度的变动,以及在数据可获得条件下再深入比较不同指数的应用性,是极具潜力而值得努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59.
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利用测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东部华北、长江流域以及华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尽管这三个地区的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年代际转折时期,但是均同时在1910年代初期、1920年代初期、194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期以及1990年代初期发生了跃变。近一百年间不同年代际时期东部夏季降水的分布型主要以南正北负或者南负北正的偶极型为主,并且无论是偶极型分布还是三极型分布,两个相邻年代际时期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型发生完全反向变化的概率较高(60%)。此外,夏季的PDO、冬季的AO以及春季的北极海冰也同时在192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期以及199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跃变,这几次跃变时期与中国东部三个不同地区夏季降水发生跃变的时期一致,表现出近百年来太平洋年代振荡(PDO)、北极涛动(AO)以及北极海冰这三个因子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协同作用。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夏季的PDO与华北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PDO的年代际变化能够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中激发出太平洋—日本(PJ)型年代际遥相关波列;同时在850 hPa风场中激发出类似于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型,从而影响华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冬半年的AO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冬季到春季正位相的AO导致亚洲大陆南部处于湿冷状态,土壤湿度的记忆性可将这种状态延续到夏季。因此,夏季海陆热力对比减弱,东亚夏季风发生年代际减弱,相应地长江流域的降水年代际增多。春季北极海冰与华南夏季降水显著负相关,北极海冰的年代际异常能在500 hPa位势高度场中激发出与静止Rossby波异常传播相联系的欧亚—华南年代际遥相关波列,从而影响华南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960.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雷诺平均法(RANS方法),并考虑了自由表面的影响(采用VOF方法模拟自由表面),来模拟三维球体的单自由度强迫摇荡运动,得到纵荡、升沉及横摇的附加质量与阻尼系数。该数值模拟结果与三维势流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趋势基本一致,但CFD方法更能凸显粘性的作用。本文所应用方法能合理给出浮式结构物的水动力系数,更精确描述海洋浮式结构物周围的流场,可应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浮式结构物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