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5篇
  免费   944篇
  国内免费   1343篇
测绘学   673篇
大气科学   565篇
地球物理   761篇
地质学   2461篇
海洋学   572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359篇
自然地理   45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315篇
  2021年   354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360篇
  2018年   337篇
  2017年   332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348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1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针对资源一号02C影像,选取主成分变换、高通滤波、小波变换和Pansharp四种融合方法,利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各种方法的融合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实验中的四种融合方法,高通滤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2.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是近年来基础科学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本文在详细研究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新采集的二维长电缆深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回剥模型算法,分别计算了上地壳、地壳和整个岩石圈拉伸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洋陆转换带盆地岩石圈发生了与深度相关的拉伸变形过程,并且随深度增加,拉伸量逐渐变大,该结果解释了南海北部盆地裂后阶段发生的加速沉降现象.同时,本文结合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过程的特点,将洋陆转换带盆地演化划分为陆内裂陷阶段、裂后热沉降阶段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本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征,并对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和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在传统GPS-RTK GNSS接收机基础上研究以嵌入式Linux为操作系统,兼容CDMA 3G数据链的智能RTK GNSS接收机的关键技术及创新性.智能型RTK GNSS接收机采用当前最成熟的3G技术,配合Linux系统强大的网络功能,不仅可以高效传输差分数据,还可以完成远程数据采集、图形显示、数据下载上传等功能.可以预见,智能RTK GNSS接收机在现代测量作业中将拥有一个无限开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在效益.  相似文献   
994.
随着我国北斗系统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受电磁环境影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详细调研分析了国外在此领域已经开展的各项工作,国内在此领域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提出了我国的GNSS电磁环境信息管理技术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编写完成了初步的演示验证软件。  相似文献   
995.
介绍了GLONASS系统现代化的进展,从卫星可见性和位置精度因子两方面探讨了其可用性。通过中国境内不同纬度IGS 站实测数据分析,表明了大多数时间内可观测GLONASS卫星超过了4颗。目前,GLONASS在全球范围内位置精度因子较小,星座分布也较合理,在经历现代化进程后,其可用性已有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996.
孔超  段福洲 《测绘科学》2013,(3):145-147,183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中会存在视准轴误差和空间位置偏心差,其会对最终结果精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传统的飞行检校方法存在耗费大以及对天气、空域等因素的要求高等特点,不方便进行经常性检校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面检校场的检校方法,并详细推导出误差解算数学模型,同时利用建立好的地面检校场设计试验,最后的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97.
使用2020年3—9月逐时更新的CMA广东短临3 km数值模式(CMA-GD(R3)模式)1~12 h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利用最优TS评分订正方法(OTS)对逐小时降水量进行分级订正,并分别从整体和分类型降水过程预报订正效果进行了检验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从整体预报订正性能来看,通过OTS方法对CMA-GD(R3)模式订正后,对于≥1 mm/h及以上量级的降水,OTS均有较好的订正能力,并且随着雨强的增加,其TS评分的改善比率越大;同时,OTS可有效减少各个预报时效的漏报率和空报率,其中漏报率减小更加明显,表现出明显的湿偏差(空报偏多)。从三类暴雨过程逐时降水预报订正效果来看,通过OTS订正之后,对于≥1 mm/h的降水,OTS对三类暴雨类型均有正的订正能力。其中在0.1 mm、1 mm、10 mm、20 mm、35 mm、50 mm 6个量级上,季风型的逐时降水预报表现最好,6个量级的TS评分值分别为0.403、0.232、0.053、0.023、0.009和0.004;在5 mm量级上锋面型的逐时降水预报表现最优,其TS值为0.102。从改善效果来看,经过OTS订正后,在1 mm量级上台风型改善率最大,在5 mm和10 mm量级上锋面型改善率最大,在20 mm、35 mm和50 mm量级上季风型改善率最大。   相似文献   
998.
基于2016-2018年ECMWF模式温度预报和浙江省72个国家基本站观测资料,根据温度日变化特征,采用K-近邻(KNN)回归算法进行误差订正,改进浙江省172 h精细化温度预报。在KNN回归算法中,将模式起报时刻的温度视作“背景”,由模式预报减去起报时刻温度消除“背景”影响,得到温度日变化曲线,通过温度日变化曲线构建差异指标,选取历史相似个例。根据历史相似个例的误差特征,对温度预报进行订正,得到改进的温度预报。检验结果表明,KNN方案的温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较ECMWF和30 d滑动平均误差订正方案(OCF)的分别减小26.2%和5.2%;日最高和最低温度预报误差绝对值小于2℃,准确率较ECMWF的分别提高14.8%和4.3%,较OCF的分别提高3.0%和1.3%。KNN方案对地形复杂地区的温度预报改进效果更为明显,对冷空气活动和夏季高温等天气过程预报改善效果也较稳定。  相似文献   
999.
Li  Qiang  Zheng  Yongguang  Zhou  Guobing  Zhu  Yan  Liu  Chao  Liu  Ya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22,148(3-4):1373-1394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Located i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Sichuan Basin (SCB) in the southwest China, Chongqing is a mountainous region with typical complex topographic features....  相似文献   
1000.
Cloud Masking i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products fo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downstream applications. This study develops machine learning-based (ML-based) cloud detection algorithms using spectral observations for the Advanced Himawari Imager (AHI) onboard the Himawari-8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Collocated active observations from 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 (CALIOP) are u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labels for mode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We introduce both daytime and nighttime algorithms that differ according to whether solar band observations are included, and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and random forest (RF) techniques are adopted for comparison.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s of surface conditions on cloud detection, we introduce three model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the surface. Instead of developing independent ML-based algorithms, we add surface variables in a binary way that enhances the ML-based algorithm accuracy by ~5%. Validated against CALIOP observations, we find that our daytime RF-based algorithm outperforms the AHI operational algorithm by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cloudy pixel detection by ~5%,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educing misjudgment by ~3%. The nighttime model with only infrared observations is also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AHI operational product but may tend to overestimate cloudy pixels. Overall, our ML-based algorithms can serve as a reliable method to provide cloud mask results for both daytime and nighttime AHI observations. We furthermore suggest treating the surface with a se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for future ML-based algorith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