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317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51.
不同岩溶环境系统的水文和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选择3个不同类型的岩溶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植被发育状况、群落特征、水化学特征对系统的响应、表层岩溶带功能、系统生态效应及水文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植被群落特征较好地反映了生态环境系统遭受破坏的程度及所处的演化阶段;因表层带本身结构的差异,使其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别是表现在对系统小气候和表层岩溶带水资源的调节方面;水化学对系统的响应过程,反映了不同系统中物质运移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2.
海水模式种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的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洋模式生物,可应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的研究。鱼类发育的早期阶段对污染物最为敏感,海水青鳉鱼胚胎毒性分析已成为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尚未见有关海水青鳉胚胎发育的有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对海水青鳉鱼的繁殖习性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利用体视显微镜对海水青鳉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连续的实验观察,并描述了各个发育时期的特征。在水温(26±0.5)°C的条件下,海水青鳉鱼受精卵历时220h 30min孵化出膜。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激活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孵化出膜阶段8个阶段,共分为33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3.
北京素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在几亿年的地质演变长河中,受不同时期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形态多样、类型独特的地质奇观。众所周知,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规划、利用和保护能为地质科研教学、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遏制地质遗迹破坏的趋势,建议制定北京市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并分期实施,近期对区内已遭严重破坏的地质遗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初步探讨北京地质遗迹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54.
方涛  李道季  余立华 《海洋科学》2007,31(10):87-91
铁是许多生化过程所必需的元素,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DNA和叶绿素的合成以及硝酸盐的还原等,然而供给生命体的铁在自然界pH条件下的水中主要是以Fe(OH)3形式存在,由于它的难溶性,海水中可溶性铁的浓度是非常低的.  相似文献   
155.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万旭  李江风  曾杰  冉端  杨斌 《地理研究》2019,38(9):2173-2187
中国复杂的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控形成了当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厘清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县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性及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1995—2015年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尝试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方法测度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热点分析工具(Getis-Ord Gi*)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1995—2015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如下:① 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于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研究期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② 1995—2015年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新疆、重庆、贵州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省份(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以及河南)境内,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省份以及东南部沿海地区省份;③ 土地利用程度对于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显著强于其他因子,东部季风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力强于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生态大区过渡带;④ 影响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主要包括非线性增强作用和双因子增强作用两种类型,以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56.
157.
冉灵杰  祝强  苏兴涛  宋殿兰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72006-2022072006
泥炭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宝贵自然资源,泥炭中的有机碳储量是研究全球碳库变化及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参数。由于泥炭多分布于沼泽中,且泥炭松软含水量大的特性,对于泥炭深度的调查、获取用于测试泥炭原状样品的质量不高,导致泥炭碳储量评价仍存在不确定性和偏差。笔者等在典型泥炭形成地若尔盖沼泽湿地地区,开展了浅钻泥炭调查取样工作,通过在泥炭斑块边缘及中心两种不同沼泽湿地地层开展的试验,验证了轻便钻机在难进入的沼泽湿地的适应性,配套的振动冲击工艺可高质量的获得无扰动的泥炭样品,同时查明了泥炭层的厚度。通过试验初步探索了采用轻便钻机配套振动冲击钻进工艺进行泥炭调查取样的有效性。浅层取样钻探作为泥炭调查取样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泥炭调查效率和精度,为准确评价泥炭储量数据提供可靠的钻探技术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58.
北伊里安盆地位于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汇聚挤压边缘,自晚白垩世开始,澳大利亚板块不断向北移动,与太平洋板块发生多次挤压碰撞,形成了构造活动复杂区域,由此为盆地北缘海底形成广泛滑坡提供基础。通过分析盆地北部高精度的二维地震资料,对海底滑坡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识别出海底滑坡的3个构造单元:头部、体部和趾部,不同部位都具有其典型的地震特征。该区域海底滑坡广泛发育,分为陆坡/陆架滑坡、水道壁滑坡、峡谷滑坡和块体流沉积4种类型。结合该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等构造运动对海底滑坡起了主要控制作用,在海底地形坡度作为内因和沉积物供给速率、海平面变化、地震活动等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诱发海底滑坡。  相似文献   
159.
冉维宇  史振华  胡歆睿  秦燕娇  蒋良兵  邓小杰  贺箫  喻美艺  罗永明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1-2023030021
贵州安顺龙宫戴帽山是新发现的一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化石发掘与修理工作,共获取3块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上述3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均归属于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基于古生物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判断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化石产地的古地理位置位于扬子台地西南缘,是滇黔桂台地边缘相区内首个产出完整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产地。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系统演化、重塑当时古环境、中三叠世安尼期辐射强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海生爬行动物的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0.
A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ed Eulerian-mean(3D TEM) equation under a non-hydrostatic and non-geostrophic assumption is deduced in this study. The vertical component of the 3D wave activity flux deduced here is the primary difference from previous studies, which is suitable to mesoscale systems. Using the 3D TEM equation, the energy propagation of the inertia–gravity waves and how th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the inertia–gravity waves drive the mean flow can be examined. During the mature stage of a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the maximum of the Eliassen–Palm(EP) flux divergence is primarily concentrated at the height of 10–14 km, where the energy of the inertia–gravity waves propagates forward(eastward) and upward. Exami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term of the 3D TEM equation shows that the EP flux divergence is the primary contributor to the mean flow tendency. The EP flux divergence decelerates the zonal wind above and below the high-level jet at the height of 10 km and 15 km, and accelerates the high-level jet at the height of 12–14 km. This structure enhances the vertical wind shear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inst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