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1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512篇
测绘学   225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568篇
地质学   1151篇
海洋学   223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228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140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塔北隆起西部不同构造层构造样式及其成因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北隆起西部经历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下中上三个构造层,即震旦系到古生界构造层、中生界—古近系构造层和新近系—第四纪构造层。下构造层发育逆冲断层、褶皱、走滑构造和岩浆底辟构造;中构造层发育负反转构造和正断层;上构造层英买力地区发育盐上逆冲断层构造,东部牙哈地区仍发育负反转构造。不同地区构造层之间的关系不同,牙哈地区中上构造层与下构造层的断裂发育具有很好的继承性:深层逆冲断裂由下向上扩展,控制浅层断裂走向、倾向及其运动性质,它们在浅层发育负反转构造、兼具走滑性质。英买力地区由于发育中寒武统及古近系两侧膏盐层,膏盐层的分隔造成构造层之间构造样式的不协调及其分层性特征。  相似文献   
952.
福建地区中小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收集福建省地震监测台网7个基岩台站从1999年至2007年获得的94个地震(ML=2.8~4.9,△=13~462 km) 的1974条宽频带速度记录,利用实时仿真方法得到了相应的加速度记录,进而得到了福建地区基岩场地中小地震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对基岩反应谱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震源、传播途径,本文简要分析这两个因素对地震动的影响.此项工作对于福建省抗震设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3.
新型质子旋进磁力仪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兴  柴剑勇  黄晖  黎珠博  晓英 《华南地震》2009,29(4):95-102
针对自主研制的新型质子旋进磁力仪的硬件系统的技术特点,结合具体测量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基于Microchip公司的P1C16F877A芯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测控软件;系统的介绍了该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原理与程序流程,分析了其技术特点与优势.并在测量大地总场值的实验中,与加拿大GEM公司生产的DiDd三分量磁力仪测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们的新型质子旋进磁力仪在测量精度与准确度上接近DiDd三分量磁力仪,而在成本仪器体积与重量方面,则明显优于DiDd.  相似文献   
954.
路星  王晓强  王琪  朱治国 《内陆地震》2009,23(3):351-359
通过对近年来乌鲁木齐地区的大地测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探讨了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现代地壳运动的特征.乌鲁木齐地区由于被众多的断裂所分割,且各部位受力极不均匀,西南部地区活动较东部显著.同时研究也表明,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垂直运动速率较大,断裂近期运动比较活跃,有可能是中强地震发生的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955.
以GM4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使用"数据转换软件"对非管理系统采集数据的转换;使用SSH软件上传数据文件至服务器,更改及恢复系统日期;手动入库页面的启动,相应参数的输入及查看入库结果信息.保障"十五"前兆管理系统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956.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甲烷水合物BHSZ与BSR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是甲烷水合物)因其重要的资源、环境意义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其在海底沉积物中的稳定存在及分布受温度、压力、甲烷供应量等因素的控制,勘探工作中,经常把似海底反射层(BSR)对应于甲烷水合物的稳定带底界(BHSZ).通过对南海北部地区甲烷水合物BHSZ与BSR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在南海北部部分地区二者并不一致,二者之间的误差较大且呈一定的规律性分布,在神狐地区北部,水深较浅、沉积速率较快,BHSZ与BSR的误差为负,绝对值达192%;而在水深较深、基底为隆起的、沉积速率相对慢的神狐东南部,BHSZ与BSR的误差逐渐过渡到为正值,误差约为45%,我们综合分析了由速度-深度关系、BSR深度处反射时间、海底温度、平均热导率、静水/静岩压力模型、水合物稳定P-T方程等参数、流体活动性等计算参数可导致的的误差范围,最后认为导致BHSZ与BSR之间误差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对BSR的理论认识上,在南海北部地区地震反射识别的部分BSR对应的可能是游离气带顶界(TFGZ)或古BSR或仅仅是由近水平地层或不整合面封存的含气层,而非传统意义上对应于BHSZ的BSR.而造成BHSZ与BSR规律性分布的基础地质因素则可能为在张裂基底上不同构造部位发育的不同的沉降、沉积过程及其热响应,进而造成不同的甲烷生成量、聚集量以及不同的水合物系统相对沉积物的迁移速率,最后产生不同深度的游离气顶界或不同深度的残留异常"古BSR"或含气层.  相似文献   
957.
We report here geochemical data, U-Pb zircon ages, and Hf isotopes for the high-Mg diorites (HMDs), Nb-enriched basaltic porphyrys (NEBPs) and plagiogranites (PLAGs) in the Pingshui segment of the Jiangshan-Shaoxing suture zone. The HMD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Mg# (>60), high Na and LREE contents, depletion of HREE and HFSE, and pronounced positive εNd(t) values of 7.0 to 7.7, similar to some adakitic high-Mg andesites. The NEBPs are relatively Na-rich (Na2O/K2O>6) and display high abundances of P2O5 (∼1.00%), TiO2 (∼3.08%) and HFSE (e.g., Nb=9.53–10.27 ppm). Their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εNd(t)=6.8–8.0)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 HMDs. The PLAGs are metaluminous (A/CNK=0.84–0.89) and sodic (Na2O/K2O>10). Their depletion in HFSE (e.g., Nb, Ta) is consistent with “SSZ-type” plagiogranite. Zircon LA-ICP-MS U-Pb dating yields an age of 932±7 Ma for the HMD, 916±6 Ma for the NEBP, and 902±5 Ma for the PLAG,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products of early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The PLAGs exhibit relatively high zircon Hf isotopes and positive εHf(t) values of 11.0 to 16.2, consistent with their Nd isotopic data (εNd(t)=7.5–8.4). Such featur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ceanic plagiogranites in ophiolites and distinct from those of crust-derived granites. The PLAGs were most likely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in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Considering these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gional geology, we suggest that a slab window in the subducting oceanic crust between the Yangtze Block and Cathaysia Block was possibly the principal cause for the unique arc magmatism in the area. The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below the slab window may have provided significant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Supported b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Grant No. 1212010610611) and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Grant No. 200811015)  相似文献   
958.
双探针型海底热流计的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现有海底热流探针制作技术条件下,首先建立了脉冲式双探针海底测量单元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获得多组参数下的温度-时间数据,作为“实测”数据,再用脉冲加热有限长线热源(PFLS)模型求解待测介质热导率及其相对误差上限(REλ-UL),并以REλ-UL最小为原则,对双探针热流计的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探针脉冲强度(q)、温度测量误差(ΔTm)和探针长度(L)组合下,都存在最佳探针间距(Best_r),使得REλ-UL降到最低;(2)随着q增大或ΔTm减小,Best_r逐渐增大;(3)当q、ΔTm及探针半径(a)都给定时,Best_r与探针长度(L)呈线性正相关;(4)当a=1.0 mm,且q、ΔTm分别取为628.0~1100.0 J·m-1、0.5~1.0 mK,若L在20.0~42.0 mm之间时,则Best_r在18.0~30.0 mm之间,此时介质热导率相对误差上限可控制在5.5%以内,同时测量温度可在6 min内达到最大值,即脉冲加热开始后,温度测量只需约7 min,便可满足介质热导率的求解,这比目前常用的Lister型热流计所需海底测量时间缩短8 min左右.  相似文献   
959.
本研究对涪陵地区井下产气的龙马溪组页岩岩芯,采用三轴压机压裂制造裂缝,用工业CT扫描压裂前后岩芯,应用图像识别技术统计出裂缝体密度,又用超声脉冲透射法测定样品破裂前后裂缝方向上的纵波、单偏振方向与裂缝不同夹角的横波,来研究裂缝对页岩岩芯声学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压裂后样品的纵波速度略微降低,只有含较多内部裂隙的150#样品纵波速度减小幅度明显.压裂前后样品的纵波波形差别不大,纵波主频随裂缝体密度呈下降趋势,即压裂后纵波频谱主频向低频端移动.压裂前横波速度随自身与裂隙方位角变化而变化,与0°和180°相比,在45°和135°时略微减小,在90°时速度降低幅度最为明显并且发生相位反转.典型样品的横波主频随偏振方向与裂缝夹角的增大而逐渐向低频移动;压裂后,横波频谱杂乱,出现多处局部峰值,速度和主频较压裂前更低,平均横波波速随裂缝体密度呈明显减小趋势.平均纵横波速比随裂缝密度呈近线性增加,表明其与裂缝体密度有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0.
宁化—大田—惠安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新构造活动强烈,区内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是华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为深入认识我国东南沿海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及其深部构造背景,福建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0年至2012年在福建陆域实施由18次人工爆破、四条北西向原生纵测线和四条北东向集成纵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对该实验中以北西-南东走向近似垂直穿过政和—海丰断裂的宁化—大田—惠安深地震测深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沿剖面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其西北侧地壳厚约31.8km,东南侧地壳厚达28.4km.剖面上地壳P波速度从5.90km·s~(-1)逐渐增加至6.20km·s~(-1),上地壳厚度横向变化不大,厚度在16~17km左右,但是下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薄较为明显.地壳以政和—海丰断裂为界,东西两段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呈西段速度偏低、东段速度较高的特性,且西段在上下地壳分界面下方存在一个低速层.研究表明,剖面不同区段呈现出的速度结构差异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吻合,剖面解释结果和以往远震接收函数研究结果均印证了作为闽西南坳陷带和闽东火山断陷带分界线的政和—海丰断裂是一条切割至下地壳底部的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