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0篇
  免费   1811篇
  国内免费   2493篇
测绘学   1143篇
大气科学   874篇
地球物理   1489篇
地质学   4234篇
海洋学   1489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484篇
自然地理   980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421篇
  2021年   496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444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363篇
  2015年   462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561篇
  2012年   656篇
  2011年   615篇
  2010年   624篇
  2009年   579篇
  2008年   628篇
  2007年   591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463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史岚  万逸波  张狄  王茜雯  杨娇 《气象科学》2018,38(5):616-624
以2001—2010年中国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为基准,对中国大陆范围内CMPA(CMPA_Daily)降水资料进行精度评价研究,并与CMORPH1.0(CPC MORPHing technique gauge-satellite)、TRMM3B43V7(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3B43)降水资料精度进行对比,并进一步结合高程、坡度、坡向、坡向修正因子分析地形因子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地貌类型下数据的精度。结果显示:CMPA在年、月尺度上均能较好地反映降水的多寡,与站点实测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误差波动较为平稳,数据质量及稳定性优于CMORPH与TRMM;从时间序列曲线显示CMPA的精度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均方根误差夏季高于冬季,相关系数、百分比偏差、平均相对误差冬季高于夏季,总体而言CMPA夏季的误差高于冬季,由于夏季降水的基数大而导致了百分比偏差以及平均相对误差较低;分析地形的影响表明,高程、坡度对数据质量的影响大于坡向与坡向修正因子;在复杂地形下,高海拔与高坡度地区CMPA精度均有所降低,但降水资料的精度仍然优于CMORPH与TRMM。  相似文献   
942.
采用2009—2013年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通量受海表大风、海气温差及海洋环流等因子影响,秋冬季节强烈,春夏季节相对较弱,在寒潮活跃的冷季该海域的海流处于弱流期,风浪对海面通量的作用明显增强。海温特征也显示冷季的不稳定性显著强于暖季,因此该海域冷季具有更强的海气热量通量。沿岸站点的比较显示,南部吕泗站面向更开阔的东海海域,其平均波高高出北部20%左右。这与沿海南部通量强于北部特征对应。数值模拟显示,在寒潮过程中,海气界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输送比多年月平均状态显著增强,动量通量增大1~5倍,热量通量增大1~6倍。寒潮过程入海冷锋走向、强度、移动方向显著影响海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大值区的分布。偏北路寒潮纬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东部大于西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东北部,而偏西路寒潮经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南部大于北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南部。同时偏北路径寒潮强度大于偏西路径,海气动量通量响应较偏西路径强约25%,热量通量强约50%。耦合风浪作用的模拟显示,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明显增大,对不同强度风浪,浪高增加1.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增大约2倍,热量通量增大10~160 W/m2;浪高减弱至0.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则减弱约40%,热量通量减小10~55 W/m2。冷锋及其驱动的风浪强烈影响区域海气通量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943.
农户尺度的黄土高原乡村干旱脆弱性及适应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脆弱性及人类对干旱的适应机理分析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西北地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视角。本文运用Turner脆弱性分析框架,将其改进应用到黄土高原乡村农户的干旱脆弱性及其适应领域,选取榆中县和长武县气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法、差异性分析和鲁棒性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及其差异性与脆弱性指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与检验,并从适应能力、适应策略和适应模式三个层面揭示适应机理。主要结论为:①中连川乡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大于洪家镇,且不同村落间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差异显著;②农户干旱适应机理为暴露—敏感性影响农户收入,农户生计系统是适应干旱暴露扰动的决定因子,农户类型、生计方式、土地利用、灌溉设施和政策扶持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适应模式和适应效果;③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排名出现频率较高且排名变化范围较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表明农户干旱脆弱性计算结果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944.
山西省县域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主成分分析、地统计分析、空间探索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模型和方法,对山西省107个研究单元的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整体来看,山西省可达性水平形成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局部来看,东部可达性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②县际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呈“大”字形,初步形成“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联系格局;城市对外联系总量差异较大,空间上表现为以省会和个别综合实力较强的单元为主的中心—外围格局,西部沿黄河一带的边缘单元与全省其他单元联系微弱,对外联系强度小;各省辖市与北京、石家庄、西安、济南、郑州联系紧密,与银川、兰州等西部省会城市联系较弱。③县际经济联系受城市基础规模、交通优势度、区位、城市化水平、地形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45.
利用GPS和高精度GAMIT计算软件,沿长江建立了以宜昌、监利、锣山、武汉4个地区的遥感控制点。每个测区采用设置长时间控制点观测,将其与武昌九峰GPS观测点进行联合处理,使得每个控制点的精度高于0.5m,保证了控制点精度满足1m遥感卫星图像的纠正要求。  相似文献   
946.
研究了3DS Max和MultiGen Creator结合建模的新方法,通过项目实践,证明了此方法建立的三维模型在动态漫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保证了模型的精度,又符合实时渲染的数据要求。  相似文献   
947.
高时空分辨率NDVI时序数据作为遥感应用中的重要数据源,对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地表高程变化显著、气候条件复杂、景观异质性强烈的热带山区。虽然当前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时空数据融合模型,但针对这些模型在热带山区的NDVI数据融合精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尚不多见。对此,本文选取3类时空数据融合方法(权重函数法、概率统计法和多种混合法)中具有代表性的4个模型:STARFM(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RASTFM(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ESTARFM(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BSFM(Bayesian Spatiotemporal Fusion Model) (STARFM、ESTARFM为权重函数法;BSFM为概率统计法;RASTFM为多种混合法),选择位于我国热带山区的纳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对融合模型的数据源选择、研究区的地形及景观空间异质性、融合模型、以及薄云和雾霾等大气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数据融合精度随输入影像之间的时间间隔及其相对变化量增加而降低;融合中输入的高、低空间分辨率数据光谱匹配度越高,融合精度越高(OLI优于Sentinel-2; MODIS优于VIIRS);经过BRDF校正的数据能够有效提高各模型的融合精度;② 地形及空间异质性对融合结果精度影响显著,融合精度与空间异质性呈负相关,本研究中融合精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坡向对融合精度的影响较小;地形对RASTFM的影响较其他模型低;③ 融合模型中输入的高质量影像越多,模型的融合精度往往越高;④ 薄云和雾霾会对融合精度产生显著负面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改进热带山地地区的高时空数据融合模型,生产热带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NDVI数据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8.
提出一种GPS/BDS双系统组合的土壤湿度多星线性回归反演模型,并以GNSS接收机实测数据为例,对比分析不同GPS和BDS卫星组合反演土壤湿度的效果。实验表明:1)GPS和BDS双系统组合相对于单系统在短观测时间内可以提高有效卫星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原理可实现双系统多卫星的有效融合,提高土壤湿度反演的精度;2)当GPS和BDS组合卫星数达到6颗以上时,反演效果趋于稳定,反演结果与土壤湿度的相关系数均优于0.90,RMSE相对于单星至少提高25.8%。  相似文献   
949.
Phospholipids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a widely cultured crab species in China.However,only total phospholipids or several classes are applied in crab diets.In this study,we employed a targeted lipidomic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rehensive phospholipid composition in P.trituberculatus larvae and reveal the changing phospholipid profile over the larval development.Results showed that P.trituberculatus larvae contain 112 phospholipid species belonging to 10 phospholipid classes,in which phosphatidylcholine(PC)and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species are the most abundant,and PC,PE,phosphatidic acid,and phosphatidylserine(PS)are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The levels of all phospholipids significantly changed with larval development,which was highlighted by the downward parabolic changes in PE,phosphatidylglycerol,phosphatidylino-sitol,PS,lysophosphatidic acid,and sphingomyelin levels.In addition,nearly all phospholipid species were depleted at the M stage,which probably contributed to the mass mortality of crab larvae.These finding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alterations of phospholipids in P.trituberculatus larvae provide novel perspectives for the targeted supplementation of phospholipids in crab diets.Our work also highlights the use of targeted UHPLC-MS lipidomics in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of phospholipids during crab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50.
人工措施对川中丘陵区防护林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人工措施对防护林建设初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保存率,林木生长,林分结构等方面,而这些都与防护林效益密切相关,为此,提出了营建和管理防护林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