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80篇
测绘学   192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228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771.
文章利用2012年冬季南海西北部的航次探空资料,研究了寒潮过程和海洋锋面对大气波导特征演变的共同影响。文中观测发现,航次期间的大气波导以悬空波导为主,平均波底高度约738.64m,平均厚度约185.17m,平均强度10.21M单位。观测前期,天气形势稳定,东北季风较弱,在锋面暖水区一侧的悬空波导较为深厚,且高度较低。其主要成因是大气边界层顶部925hPa至850hPa高度左右存在深厚的逆温层,且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航次中期的寒潮过程导致东北季风大幅增强,使得大气边界层顶部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导致悬空波导显著变薄变弱。而锋面冷水区一侧,低水温抑制湍流发展导致大气修正折射率(M)的负梯度扰动较弱,较难形成稳定且有一定强度的波导层,且无显著日变化。但当东南暖湿气流覆盖锋面冷水区上空时,容易形成较稳定的表面波导。  相似文献   
772.
根据2022年8月大潮期间庙岛群岛岛屿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17种);定性调查共鉴定42种,软体动物最多(30种)。潮下带定量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9种,低于潮间带定量调查,其中软体动物最多(2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34个/m2,平均生物量为82.82g/m2。潮下带平均丰度为180.2个/m2,平均生物量为708.02g/m2。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1.187、1.723和0.540;潮下带H′、D和J′平均值均高于潮间带,分别为1.301、2.204和0.669。在本次潮间带定量调查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施氏玻璃钩虾(Hyaleschmidti)、平背蜞(Gaeticedepressus)、潮间海钩虾(Pontogeneialittorea)等。潮下带优势种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