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2篇
  免费   1468篇
  国内免费   2143篇
测绘学   1069篇
大气科学   723篇
地球物理   1168篇
地质学   4144篇
海洋学   1207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550篇
自然地理   769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431篇
  2021年   500篇
  2020年   403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479篇
  2017年   392篇
  2016年   430篇
  2015年   481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488篇
  2012年   518篇
  2011年   527篇
  2010年   512篇
  2009年   479篇
  2008年   452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这里冰川末端在近百年来总的进退变化趋势是退缩,但在本世纪初至20~30年代和70~80年代间多数冰川曾出现过稳定甚至前进。对比近百年来气候变化,冰川变化虽然滞后于温度变化,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多数冰川对温度变化滞后时间在10~20年间。根据80年代以来平均物质净平衡值,大致将青藏高原划分为:内部为平衡或正平衡区;向外为负平衡区;边缘为强负平衡区。以冰川对气候响应滞后关系预测,在今后10~20年间,青藏高原边缘冰川末端仍继续处于后退,而高原内部冰川末端位置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时空格架及充填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祥辉  王成善 《沉积学报》1999,17(4):521-527
据华南二叠纪不同沉积盆地层序地层区域分布、纵向演化及其充填特征分析研究,初步建立了上扬子克拉通-右江盆地-钦防盆地、中扬子克拉通及全区的层序地层时空格架模型;提出层序充填可分为两个阶段:早二叠世碳酸盐缓坡-台地层序充填阶段,晚二叠世陆源碎屑为主与火山碎屑相混层序充填阶段;认为全区二叠纪四个Ⅰ型层序受控于构造隆升事件,晚二叠世层序TST普遍发育火山碎屑沉积,古陆边缘HST或少量SMT/LST大多由三角洲沉积体系进积叠加而成,上扬子克拉通及右江地区的生物礁以海侵和高位型为特色。  相似文献   
993.
川滇黔桂地区二叠纪不同成因盆地层序地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建雄  杨作升 《沉积学报》1999,17(2):183-187
通过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层序界面性质、层序类型、结构、组成、完整性、对称性以及层序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其层序内部构型及成因格架各异.克拉通盆地层序发育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碳酸盐自旋回控制,LST以陆上暴露不整合面及其上风化残积相为特征,TST以海侵上超不整合面上相对薄的超覆型退积准层序组为特色,HST表现为厚层加-进积丘礁滩组合;对于被动陆缘裂谷盆地,主控因素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同沉积断裂活动,LST期,孤台以陆上暴露不整合面及残积相为标志,台盆表现为水下间断不整合面及上覆混屑浊积岩,TST以台盆硅灰岩-硅岩退积准层序组不断向斜坡和孤台上超为特征,HST期,孤台以加积-进积丘礁滩组合为主,台盆为加积型钙屑重力流沉积,弧后裂谷盆地层序特征与被动陆缘裂谷盆地相似,但其台盆加深加宽,层序以硅质岩及火山碎屑浊积岩为主,揭示层序发育主要受同沉积断裂活动、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火山活动控制;被动陆缘走滑盆地层序发育主要受控于不同沉积断裂活动及全球海平面变化,层序组成以放射虫硅质岩和深水泥岩为主;前陆盆地LST以造山侵蚀不整合面及盆底扇沉积为特征,TST表现为巨厚层浊积扇-扇三角洲弱进积-弱退积充填型准?  相似文献   
994.
在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沉积体系域和相关界面为编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和瞬时编图法,编制了西南地区二叠纪层序古地理图,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该区二叠纪层序古地理演化特征。与传统的岩相古地理图相比,层序古地理图具有动态、精确、等时和实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彩色图像像素3刺激值与相应网点面积率之间的α幂修正的Neugebauer方程,建立由常规的调幅网为基础的调频挂网计算模型,以此实现分色胶片随机挂网  相似文献   
996.
分析了偏角馈入抛物面天线远旁瓣回波产生的机理,并经实验验证了远旁瓣回波的存在。结论显示:偏角馈入抛物面天线较中心馈入抛物面天线在抑制远旁瓣方面有优势,在做低仰角扫描时不会产生远旁瓣回波;但在高仰角时,也会产生远旁瓣回波。在多卜勒雷达的使用中,控制天线的转速有利于消除远旁瓣回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金沙江巧家段河谷黄土状堆积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金沙江巧家段河谷广泛发育厚层黄土状堆积,尤以金沙江左岸宁南县华弹一带最为 。其厚度较大而层理又不明显,且多钙质结核,通过对七条黄土状堆积的地层剖面作磁笥地层研究和热释光测年,确定该黄土状堆积的时代属布容正向极性时晚期,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  相似文献   
998.
古地磁岩心定向及其在地应力测量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实验室,将需测试的一段岩心柱标上标志线,制备成古地磁测试和差应变分析测试的标准试样。岩样经一定步骤的磁清洗、相应的磁性参数测量和数据处理,可恢复岩样在地下的原始方位。用差应变分析(DSA)法确定最大主应力相对标志线的方位,与古地磁测试结果结合,即可确定出该地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   相似文献   
999.
利用中日合作微震观测台网1988年3月至1991年3月间的地震记录计算了西安及周围地区小地震的波谱和震源参数,并探讨了震源参数与震级ML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Preliminary study on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South China is the largest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rea of carbonate rock in the world. The origin of the soils over the bedrock carbonate rock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Here further exploration is made by taking five soil profiles as examples, which are developed over the bedrock dolomitite and limestone and morphologically located in upland in karst terrain in the central, west and north Guizhou as well as west Hunan, and proved to be the weathering profiles of carbonate rock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cid-dissolved extraction experiment of bedrock, mineralogy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Field, mineralogical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for carbonate rock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t is pointed out that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of carbonate rock are important pedogenetic mechanisms for soil resources in karst area, providing a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the origin of soils widely overlying bedrock carbonate rocks in South China.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98330003) and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ject (Grant No. 95pre-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