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1篇
  免费   635篇
  国内免费   796篇
测绘学   298篇
大气科学   576篇
地球物理   551篇
地质学   1841篇
海洋学   399篇
天文学   122篇
综合类   231篇
自然地理   4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内蒙古东部早二叠世火山岩的成因和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的拼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大石寨地区大石寨组基-中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和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旨在讨论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为制约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过程和探讨兴蒙造山带东段的构造演化提供更多信息.大石寨组基-中性火山岩包括变细碧岩、变玄武岩、碎屑岩化玄武安山岩、玄武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绿泥石化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等.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变细碧岩和绿泥石化安山岩样品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86.0±4.3 Ma(MSWD=0.14)和286.0±3.3 Ma(MSWD=0.14),说明大石寨组基-中性火山岩喷发于早二叠世,反映了早二叠世的构造岩浆作用事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石寨组基-中性火山岩为一套弱过铝质-偏铝质富钠质亚碱性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岩石组合,以拉斑系列为主,部分兼具拉斑性和钙碱性特征,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U、K等)和轻稀土元素(LREE,La、C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等).锆石原位Lu-Hf资料显示,变细碧岩和绿泥石化安山岩具有较高的正εHf(t)值(6.68~12.94,8.41~12.31)和相近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438~589 Ma和413~668 Ma).综合研究表明,大石寨组基-中性火山岩来源于亏损地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单斜辉石、橄榄石和铁镁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并遭受过较强烈的地壳混染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大石寨地区大石寨组火山岩形成于陆内伸展的构造背景,而非俯冲背景的产物,这表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事件发生在早二叠世之前.同时通过对比区域上早中二叠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他地质资料,认为内蒙古中东部早中二叠世火山岩是陆内伸展作用的产物,而区域上的伸展作用可能起始于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972.
利用NCEP/NCAR的25°×25°格点再分析资料以及南宁站气温、露点、能见度、气压等常规观测资料与河池、北海站探空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典型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05—2013年广西“回南天”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特征。结果发现:①不同影响程度“回南天”发生前均受到较长时间的冷空气影响;②“回南天”发生时,地面有暖低压或倒槽发展,中高纬度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南下,850 hPa和925 hPa上南风强盛,锋区逆温接近近地层,温度骤升,气压剧降,湿度加大,当日14:00露点温度高于当日最低气温;③“回南天”结束方式有两种:冷性结束和暖性结束;④“回南天”预报依据:如果广西冬春季在较长时间的冷空气影响之后,925 hPa温度和湿度突增,同时预测到未来1~2天,14:00露点温度将高于当天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973.
钟艳雯  郭海峰  夏正龙  朱亮 《气象科技》2015,43(6):1065-1069
介绍如何利用Mono for Android、ASP.NET、C#开发一套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的上行气象信息传输实时监控软件,以保障上行气象信息的时效性。从软件的需求分析、软件架构、软件实现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技术上安全、及时、准确的实现对气象信息传输情况的实时监控,并对主要功能的实现与优化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Web Service技术获取、发布传输监控信息、进行用户权限控制,优化Web Service性能,以保障监控信息安全、高效的传输;利用后台服务、隐式线程、定时警报实现快速响应、节约系统开销的手机客户端;构建兼容性、独立于分辨率的UI。  相似文献   
974.
2010年初采暖季,应用FA-3型气溶胶粒度分布采样器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对粒径在10μm以下的气溶胶分九级进行采样,并应用ICS3000离子色谱仪对其进行离子成分测定,结合同期AE-31型黑碳仪和Aurora-1000型积分浊度计测量所得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冬季气溶胶质量浓度0级(9.0-10μm)至2级(4.7-5.8μm)逐渐减小,2级至5级(1.1-2.1μm)逐渐增至最大值,5级到8级(亚微米级)又逐渐减小。离子总浓度的分布与气溶胶质量浓度类似,6级(0.65-1.1μm) 吸附可溶性离子能力最强,出现总离子浓度的峰值。各离子除Ca2 和Mg2 分布于粗模态外,SO42-,Na ,NH4 ,NO3-,Cl-和K 均在5-6级达到峰值。细粒子质量浓度远大于粗粒子,且吸附可溶性离子的能力也远大于粗粒子。消光系数与PM10,PM2.5,PM1.0和PM2.5-10的回归分析表明,用PM2.5质量浓度来模拟消光更有意义。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不同粒径段上化学成分与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关系,只有1.1-2.1μm和0.65-1.1μm这两个分级的硫酸盐和铵盐进入回归公式,可见这两分级的硫酸盐和铵盐对消光系数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975.
基于GRAPES_ Mesov3.1模式建立的GRAPES_ Meso中尺度模式系统在西南区域气象中心运行稳定,该系统于2011年5月投入试验运行.应用GRAPES模式分析产品,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实况资料以及2011年西南低涡探空加密观测资料等,对2011年汛期GRAPES_ Meso系统的预报进行统计检验与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2011年8月川渝持续高温、9月16~18日四川东北部大暴雨等高影响天气过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这对实际天气预报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预报与实况偏差主要表现在模式通常超报云南地区降水,而对西南其他地区易漏报.模式通常低报青藏高原到四川西部气温,高报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气温.预报高度场持续偏低,西南低空急流预报偏强,对流层中低层比湿偏低,这些可能是造成降水强度偏弱、降水落区偏北、强降水落区偏小的主要原因.对流层中低层高度场持续偏低,低空急流偏强与模式温度预报偏高和加热不均匀有关.同时模式对平原地区较高原山地预报要好,误差通常随等压面高度降低而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复杂地形对模式预报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76.
随着政务微博用户规模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微博作为地震部门传播平台,在地震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在充分考虑地震部门行业特点的基础上,对30个地震官方微博数据进行收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归纳出3种地震微博的主要影响指标,即服务力主成分、交互力主成分和创作力主成分,并由此构建出地震官方微博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各地震官方微博的主成分指标得分和影响力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得分情况对地震官方微博影响力提出了具可行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77.
遥感图像显示黔西南地区有两个地层区——台地相区和槽盆相区。复合内生微细浸染型金矿均产于短轴背斜、穹窿和与之伴生的断裂内,因此遥感解译的正向环形构造和环形影像对找矿有重要意义。另外,区内金矿与遥感解译推测的隐伏断裂也有一定关系。基于上述认识,以ETM+和GeoEye数据为数据源生成融合图像,进行遥感构造解译和分析,圈定了金矿找矿预测区,为进一步开展贵州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8.
李世忠  宋树华  程承旗  耿忠 《遥感学报》2012,16(S1):102-107
目前“天绘一号”卫星数据按自身行业特点, 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空间数据组织方式与记录方式的信息组织系统, 存在不便于跨部门间数据的检索、共享和整合困难, 本文提出了基于地球剖分框架GeoSOT的天绘影像数据组织模型, 并在尽量不改变现有的天绘数据组织的前提下, 通过在天绘数据库编目中增加剖分索引的方式, 实现天绘影像数据全球“虚拟一张网”的数据组织。通过试验证明, 在现有天绘影像数据组织的基础上, 进行剖分组织改造代价不大且数据整合效率显著。  相似文献   
979.
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集群开发,立足于经济地理学,汇集协同学理论、科学哲学、工程哲学、农业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思想,在界定其相关概念、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山地自然与山地文化的集成性特征、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了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技术路径,以解决山区经济发展的技术性难题,实现山区人地关系系统的优化和山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0.
Previous research on climatic change in the Mid-Holocene in China indicates that it was a warm and humid period, accompanied by stronger summer monsoons, and it is defined as the Megathermal in the Holocene, or the Holocene Optimum period. However, this conclusion is mainly directed at the monsoonal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In this research, we chose the Gonghe Basin i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s the study area.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profiles of paleosols and aeolian sand in the Santala area in the middle of the Gonghe Basin, along with OSL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regional climate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warm-humid and cold-dry cycles since 11.8 ka. In particular, the Mid-Holocene (8.1–4.6 ka) was relatively cold and dry as evidenced by drastic fluctuations in chemical weathering degree and humidity, a higher aridity index, and sparse vegetation, accompanying increased winter monsoonal strength. In order to clarify whether this is an individual or local signal, we compared our geo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with lake and peat records and aeolian deposits of the monsoonal boundary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imate deteriorated widely, with declines in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n the Mid-Holocene in the modern monsoonal boundary zone. Furthermore, the duration of climate deterioration (relatively dry period) generally decreased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aforementioned regions. Therefore, this dry phase in Gonghe Basin may be representative of dry events in Mid-Holocene in northern China. In addition, we discuss the reasons for this dry climate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1) it probably can be attributed to a decline in summer monsoonal strength; (2) the regional evaporation loss (forced by high temperature) was not compensated by regional precipitation; (3) the thermal dynamic effec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