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报道了赣南安远县路迳金伯利质煌斑岩筒的 Rb-Sr等时线地质年龄 :t=( 3 7.6± 2 .2 ) Ma,初始值 [n( 87Sr) / n( 86Sr) ] i=0 .70 5 17± 0 .0 0 0 12。  相似文献   
22.
水--煤层气两相流体在煤层中的渗流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煤体承受有效应力、水-气混合流动及固一流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煤层气开采过程中水-煤层气两相流渗的基本方程,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测定了煤层中水-煤层气共同流动时的两相流体的流量,渗透率及随水的饱和度变化关系,并据此模拟出了反映水-煤层气渗透基本规律,从而为煤层气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3.
近30年我国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金栋  太华杰 《气象》1996,22(8):3-8
引入信息论中熵值分析方法,利用全国七大区1961-1990年的气象和产量资料,讨论了近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熵值时空变化类型。详细分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定性讨论了气候波动与农业气象灾害的关系及其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并分区建立了产量与气象要素熵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24.
Summary The global power of the differences of altimetric sea heights at collocated points in the first 44 cycles of the Topex/Poseidon (T/P) mission, apparently shows the influence of errors in the major tides and long period ocean signals. Results show the principal semidiurnal tides (M2/S2 lumped together) in the Cartwright and Ray (1991) model are probably in error globally by 3–4 cm (rms). The dominant fluctuation in the differences over the 44 cycles (14 months total) arises from an annual signal of 4–6 cm (rm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long term climate data suggests (but with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due to unresolved semiannual effects).  相似文献   
25.
阐述了利用Landsat 5 TM影像在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沉水植物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方法和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该影像,结合传统的采样策略和估算方法进行生物量的估算,在此研究区域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6.
王飞  张义军  孟青  吕伟涛 《气象》2006,32(8):3-11
地闪回击电流是雷电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其测量数据的积累对于雷电防护技术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的雷电研究人员通过矮塔、高塔直接观测,人工引雷观测和电场电流关系反衍的方法对地闪回击电流进行了大量的观测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观测资料。观测表明,负地闪首次回击电流平均为30kA,继后回击电流平均12kA。正地闪回击电流平均为35kA,有时可达几百kA。不同地区地闪回击电流平均值略有不同。高塔测量是主要的雷电流参量直接测量方法,但不同高度测量的地闪回击电流无论峰值还是波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工引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继后回击雷电流的测量结果较为一致。间接估测雷电流参数的方法随着地闪回击模式的发展将成为主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7.
目前国内大部分探空站已经启用新一代探空仪——上海长望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波段电子探空仪。新探空仪的数据率、测量准确度和可靠性都有较大的提高。新探空仪使用的湿度敏感元件是碳湿敏电阻。我们利用工厂添置的能测到-30℃低温的高精度湿度校准设备,进行了大量静态测试,进一步验证了碳湿敏元件与老探空仪使用的肠衣敏感元件相比,灵敏度高,滞后小,在高空低温期间感应陕,测量准确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8.
利用常规资料和卫星、雷达观测,分析了2004年11月9日至10日山东青岛地区一次暴雨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地形的敏感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冷锋前暖区的浅层对流性强降水;西太平洋的水汽是这次暴雨的主要水汽源;模式对这次强降水具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海岸地形作用所产生的次级环流和中尺度重力波,可能是这次对流性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同时对这次降水有很大的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29.
切变线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的中尺度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君  汤剑平  邰庆国  石莹  裴洪芹 《气象》2007,33(10):45-51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V3.6,对2005年9月19—21日发生在山东中南部的区域性切变线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模式输出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θse面陡立易导致湿斜压涡度的发展,形成θse陡峭密集区,密集区内容易发生暴雨。通过湿位涡的分析,揭示了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的中尺度演变特征和空间结构,表明切变线暴雨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联系。暴雨主要出现在850hPa的ζMPV1负值区和ζMPV2正值区等值线密集区附近,降水中心位于ζMPV1负值中心前部对流不稳定区中。  相似文献   
30.
大气环境层结对闪电活动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栋  张义军  马明  孟青  吕伟涛 《气象学报》2007,65(4):622-632
利用一个二维面对称雷暴云起电、放电模式,选取了北京地区3次雷暴过程的环境层结,计算并讨论了不同层结条件下雷暴中动力、微物理过程及其对起电、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升速度和水汽条件是影响雷暴动力、微物理过程和闪电活动的最重要因子。上升速度的大小决定了雷暴发展到成熟的时间和雷暴的强弱,较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雷暴云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大的高度。而持续的上升气流和充足的水汽有利于雷暴的成熟期延长从而增强闪电活动。较强的上升速度和充足的水汽可以产生更多的对闪电起电、放电有直接影响的冰相物并能使其持续生成,从而形成较大的电荷浓度。较强的上升速度和不利的水汽条件也可以在某时形成较大的冰相物浓度,但冰相物难以持续生成。而较弱的上升速度和充足的水汽则容易形成暖云过程,对冰相物的生成也有不利影响。上升速度和水汽相互影响,又共同受到环境层结的支配。大气低层潮湿、中层湿度适中,较大的不稳定能量和一定量的对流抑制能量将有利于强闪电活动的发生。表现在大气不稳定参数的取值上,对流性稳定度指数的值小于-10℃(负值表示不稳定),对流有效位能值在1000 J/kg以上,对流抑制能量大于40 J/kg,700 hPa相当位温在340 K以上,700—400 hPa中层平均湿度在35%—85%,有利于强闪电活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