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2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339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363篇
地球物理   368篇
地质学   764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148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6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云南破坏性地震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国钧  谭天明 《地震研究》1993,16(2):148-155
本文认为云南破坏性地震与降水和地面气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雨季,震中位于发震前一月内降水分布高值中心附近,发震前半月内震中均有中雨以上的降水出现,且其中出现大~暴雨的概率为60%,发震前一月内震中降水量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偏高,震前半月内地面平均气温距平值的高值中心总是位于震中附近。而在干季则恰恰与此相反,即震中位于降水分布低值区,发震前后降水都很少,震中降水量比同期多年平均偏低,震前半月内地面平均气温距平值的高值中心总是位于震中下风方向约120km处。这些结果对提高震前短期预报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2.
143.
鄂尔多斯早古生代古构造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的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 683 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地层单位,即寒武系中下部、寒武系中上部及冶里组和亮甲山组、马家沟群下部、马家沟群上部、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作出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等厚图可以看出:前4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或东部凹陷)呈“U”形从西南东三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最后一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全区以及整个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隆起和凹陷并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4.
本文对地理研究所三十年的科研工作进行了回顾。其中对科研工作的发展按四个时期作了简要分析。重点介绍了为生产和建设服务的工作,扼要总结了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阐述了实验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5.
Sanya Bay encompasses a high diversity of natural habitats, ranging from coral reefs, rocky and sandy shores and mudflats to mangroves. Seasonal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from 1998 to 1999 and again in April 2000. Water-relat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Sanya Bay is in good condition. The levels of dissolved oxygen,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heavy metals are within the first class of National Seawater Quality Standards for China. Annual mean values of chlorophyll a of 0.93 mg m(-3) and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440.8 mgC m(-2)d(-1), respectively, were found in the waters, both of which show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inorganic nitrogen. A mean new productivity of 144.6 mgC m(-2) d(-1) was recorded in summer. Sanya Bay is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and biodiversity with 235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and 129 species of zooplankton identified in the survey. The annual mean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were 1564 x 10 cells m(-3) and 121 individuals m(-3), respectively, with an annual mean zooplankton biomass of 129 mg m(-3). A total of 243 species of fish were sampled in the survey including many of high economic value. Three hundred and eighty-four species of benthos in 121 families were found by mud sampling and trawling. The average biomass of benthic organisms was 11.55 gm(-2), with a density of 31 individuals m(-2). Molluscs were the dominant group, followed by crustaceans; coelenterates exhibited the lowest biomass. One hundred and twenty-six species from 48 families of intertidal organisms were collected by frame sampling, with a mean annual biomass of 644.7 gm(-2) and average density of 816 individuals m(-2). The highest biomass of 1673.5 gm(-2) was collected in a coral reef region, while the highest density of 1219 individuals m(-2) occurred in a mangrove region. The coastline is characterized by coral reefs that accounts for 30% of the total coastline length in the bay, so coral reefs are a key ecosystem that are important for maintaining the regional marine resources and biodiversity. We need to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such diverse marine resources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and function of these coast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46.
上海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989~1998年上海逐日4次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美国特拉华大学的SSC天气分类方法确定逐日天气类型,形成了10年逐日天气类型日历。并通过天气类型与死亡率的对比分析,确定MT+类型是上海地区形成热浪的“侵人型”气团,是具有最高死亡率的天气类型。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MT+类型下因受热浪侵袭而超正常死亡数的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通过1999年气象和死亡实况资料检验,系统对热浪及因此引起的死亡具有较好的监测和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47.
上海市月降尘量与气象因子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利用上海市1993~2003年月降尘量和同期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图表说明、物理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降尘量的年、月际变化,表明:降尘量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降尘量月际变化的高值出现在春、夏季月份,与北方燃煤量大的城市差别较大。同时更为详细地研究了降尘量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风向、风速频率和雨日数是影响降尘量的主要气象因子,而温度、湿度对降尘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并简要说明了影响机制,解释了年、月际变化。  相似文献   
148.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和一个雷暴单体识别、追踪和分析算法, 对2004年7月10日下午造成北京局地短时强降水的雷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偏南暖湿气流中生成的对流云团, 在北京上空迅速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区的β-中尺度对流超级复合体, 导致了这次强降水过程。详细分析表明, 强对流主要是来自城区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生成和发展起来的雷暴。在北京西南部的雷暴逐渐向东北的城近郊区移动和发展, 并与新生成的雷暴合并加强, 造成了石景山、门头沟和海淀部分地区的大雨。在北京东南部逐渐形成的两个小雷暴单体迅速增长并向西北方的城区移动, 在到达城区时合并且迅速加强, 但移速缓慢, 在北京城区维持了两个多小时, 造成了城区的大暴雨过程, 降水量大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暴顶高度和最大反射率因子的关系呈反位相变化, 雷暴最大反射率因子出现的高度均位于0 ℃等温线之下 (≥0 ℃) 或其附近, 雷暴的中心和反射率因子权重质心也基本位于0 ℃等温线之下, 均证实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液态强降水对流系统。分析还表明, 20:00 (北京时) 左右的超强雷达回波是由大气异常传播造成的虚假超折射回波。  相似文献   
149.
(第一部分刊登在2006年第六期)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与结构要素 1.管理体系的运行基础 系统化的“戴明模型”,或称为PDCA模型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基础.按照“戴明模型”,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可分为“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0.
自1992年4月23日云南孟连西中缅交界6.7、6.9级地震始,地震部门对云南地区的破坏性地震进行了现场灾害调查和经济损失评估。1992~2003年,云南地区共发生50次破坏性地震,积累了丰富的震害资料。本文根据云南地区的主要建筑结构,统计分析了50次地震不同烈度区的破坏比、损失比和震害指数,给出了房屋建筑的震害矩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