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4篇
  免费   1034篇
  国内免费   1741篇
测绘学   770篇
大气科学   694篇
地球物理   628篇
地质学   3170篇
海洋学   731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308篇
自然地理   63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336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372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20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61.
黄忠民  肖提荣 《测绘通报》2013,(5):31-34,46
利用3S技术对水土流失相关因子信息进行快速、准确提取。在ArcGIS中对多源数据进行集成,用空间分析模块在DEM上提取坡度坡长因子层,根据区域内各代表站R值用反距离法内插生成降雨侵蚀力层,利用不同土壤类型的K值转换生成土壤可蚀性层,以及利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CP值转换生成水土保持因子层;通过GPS野外采点检验DEM与相关信息明确精度。最后实现区域两时期水土流失量的估算与监测。以金沙江中段的龙川江和勐果河两个子流域为试验区的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实现流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能适时掌握区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可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保规划制订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2.
针对目前精度评价尺度单一的问题,提出基于直方变差图的多尺度精度评价方法,分别在像元尺度和亚像元尺度进行土地覆盖数据集精度评价。在像元尺度利用驻点作为采样工具直接评价数据集精度;亚像元尺度上,则利用非严格定义的驻点和驻点直方变差图对不同面积和空间结构的优势类进行精度评价。并以浙江北部典型区域为实验区,Landsat TM/ETM+为参考数据,对UMD、IGBP DISCover、MOD12Q1-2001、GLC2000、GlobCover2009等5种大尺度土地覆盖数据集进行多尺度精度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多尺度精度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地评价土地覆盖数据集的精度,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尺度精度信息。像元尺度精度评价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参考数据与数据集间的空间匹配造成的误差,评价结果更加客观;亚像元尺度精度评价能有效反映亚像元尺度优势地物面积及空间结构与精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3.
利用精密星历文件计算卫星轨道坐标,现今较常用的方法是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切比雪夫拟合法.在实际应用中,8阶拉格朗日内插或者12阶切比雪夫拟合即可达到厘米级精度.然而,IGS精密星历文件经常会受到卫星信号限制等原因导致部分数据失真或缺失.在数据缺失或数据量较少的情况下,无法采用高阶的插值法或拟合法.只能降阶对其插值或拟合,从而导致计算精度降低.采用EM算法,添加与卫星轨道信息相关的“潜在数据”,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大大提高卫星拟合的精度.  相似文献   
964.
965.
966.
基于1981~2020年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采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计算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体生理热响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4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体无冷热胁迫气候条件的出现频率约为43.77%、热胁迫和冷胁迫出现频率分别约为22.42%和33.81%,其中,显著热胁迫和显著冷胁迫出现频率分别约为8.38%和1.58%;在空间分布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无冷热胁迫气候条件的出现频率总体表现为南多北少地带性分布,兼有山区多平原少、沿海多内陆少分布特征,显著热胁迫主要出现在皖西和皖南的平原以及浙江的嘉绍平原和金衢盆地,显著冷胁迫主要出现在苏北、皖北和舟山以北的沿海岸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UTCI值的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由1981~1990年13.83℃增加至2011~2020年14.75℃,人体生理热响应表征为冷胁迫减少、热胁迫增加、无冷热胁迫基本不变,春季无冷热胁迫时长的增加基本抵消了夏季无冷热胁迫时长的减少。  相似文献   
967.
Wetland ecosystem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natural methane (CH4) sources, whose fluxes periodically fluctuate. Methanogens (methane producers) and methanotrophs (methane consumers) are considered key factors affecting CH4 fluxes in wetlands. However,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anogens and methanotrophs remains unclear. To help close this research gap, w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samples from four soil depths in the Dajiuhu subalpine peatland in January, April, July, and October 2019 and acquired seasonal methane flux data from an eddy covariance (EC) system, and investigated relationships. A phylogenetic molecular ecological networks (pMENs) analysis was used to identify keystone species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methanogenic and methanotrophic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ethanogenic and methanotrophic communities contributed to CH4 emissions in wetlands. The keystone species discerned by the network analysis also showed their importance in mediating CH4 fluxes. Methane (CH4) emissions in wetlands were lowest in spring;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st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microbes were observed, with intense competition among methanogens while methanotrophs demonstrated better cooperation. Reverse patterns manifested themselves in summer when the highest CH4 flux was observed. Methanoregula formicica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4 fluxes and occupied the largest ecological niches in the spring network. In contrast, both Methanocella arvoryzae and Methylocystaceae demonstrat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CH4 fluxes and were better adapted to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summer. In addition, soil temperature and nitrogen were regarded as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CH4 fluxes. This study was successful in explaining the seasonal patterns and microbial driving mechanisms of CH4 emissions in wetlands.  相似文献   
968.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九章综合评估了与海平面相关的最新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指出目前(2006—2018年)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处于加速状态(3.7 mm/a),并会在未来持续上升,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其中低排放情景(SSP1-1.9)和高排放情景(SSP5-8.5)下,到2050年,预估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分别上升0.15~0.23 m和0.20~0.30 m;到2100年,预估GMSL分别上升0.28~0.55 m和0.63~1.02 m。南极冰盖不稳定性是影响未来海平面上升预估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区域海平面变化是影响沿海极端静水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9.
利用2015年5月至2020年4月辽宁省大连地区9个国家气象站、2017年165个区域气象站逐10 min测风资料, 从风向、风级、月际变化、日变化、空间分布和天气影响系统等对大连地区最大、平均、最小阵风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12月平均阵风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6~1.77, 秋末冬初平均阵风系数偏大, 春夏季节偏小; 与冷空气相对应风向的平均阵风系数大于与暖空气相对应的风向; 随着风级的增大, 最大、最小阵风系数向平均阵风系数收敛; 不同风级下阵风系数的频率分布均呈单峰型分布, 风级越大, 分布范围越窄。除西南风外, 其他风向的阵风系数均表现出白天大、夜间小的特点。大连地区阵风系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东南和西北部沿海区域的阵风系数比内陆和西南沿海偏小, 风向基本不影响阵风系数的空间分布。大连的大风过程多受海上气旋和高压前部双系统共同影响, 气旋、台风以及雷暴大风的平均阵风系数大于同风级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970.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1981—2018年16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 定义了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指数, 分析了年际尺度上该地区霾日数与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指数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 欧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ur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EUP)负位相、东亚大槽偏弱等大气环流异常配置导致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的发生频次增加。巴伦支海与喀拉海北部海域是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年际变化的海冰关键区, 该区域海冰面积与霾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北极海冰通过改变大气环流间接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发生频次, 当北极海冰异常偏少时, 东亚冬季风偏弱, 近地面风速偏低, 环境湿度偏高, 中国东北地区受东北亚异常反气旋西侧的异常偏南风控制, 且受“EUP”负位相模态影响, 东亚大槽减弱, 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和水汽向中国东北地区输送, 该地区秋冬季霾的发生频次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