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气象条件对高速公路路面抗滑性能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谢静芳  吕得宝 《气象科技》2006,34(6):788-791
对高速公路路面抗滑性能与温度、路面状况及使用融雪剂等不同条件的关系进行测试和分析,测试在实验室条件下和实际路面上分别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路面抗滑性能因气温和路面状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冬季的冰雪和低温天气,对路面抗滑性能的不利影响最为显著。此外,气象条件与路面实际抗滑性能的关系还与其标准抗滑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张后发  白黎  张静芳 《气象科技》2013,41(2):259-263
介绍了建筑日照测量仪的研制原理、设计方案及使用方法.仪器通过显示器观察白天太阳周日圈上遮挡物,由编码器测量每个遮挡物所遮挡的日照时间.由于仪器采用机械装置动态模拟了日地方位角变化关系,从而保证了显示器摄像头始终沿太阳周日圈扫描(仪器专利名称;一种建筑日照测量装置,专利号:201120007301.9).对比检验表明,当采用1000脉冲编码器,通过4倍频,其分辩率为21.6s,误差在1.5 min以内.仪器结构紧凑,设计小巧,使用方便,一次常规测量只需几分钟,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达到了现场实测、直观显示的技术要求.该仪器可用于日照纠纷仲裁,建筑日照以及气象、雷达探测环境遮挡角测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建立前列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PI-RADS v2.1)联合前列腺抗原(PSA)相关衍生物的Logistic模型对PSA灰区(4~10ng/mL)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9例前列腺癌(PCa)和118例非癌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tPSA、fPSA、PI-RADS v2.1评分、PSAD、fPSA/tPSA。对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a独立预测指标,并分别联合PI-RADS v2.1评分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①年龄、tPSA、fPSA在PCa与非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fPSA/tPSA、PSAD、PI-RADS v2.1评分有统计学差异。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RADS v2.1评分、PSAD、fPSA/tPSA为PCa独立预测因子;拟建立预测模型,A模型:Logit(P)=-10.82+2.32×PI-RADS v2.1+11.89×PSAD;B模型:Logit(P)=-6.13+2.19×PI-RADS v2.1-12.02×fPSA/tPSA。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和0.893,均高于单独使用PI-RADS v2.1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模型敏感度0.843、特异度0.829,较单独使用PI-RADS v2.1评分(敏感度0.767、特异度0.801)诊断效能最佳。结论:PI-RADS v2.1评分联合PSA相关指标建立的Logistic模型在PSA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均优于单独运用PI-RADS v2.1评分,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对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Genetic diversity is crucial for plants to respon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xplo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etic diversity and climatic factors may help predict how global climate change will shap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plants in the future. So far, however, the extent and magnitude of the impact of climatic factors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plants has not been clarified. We collected data from 68 published papers on two widely used measures of genetic diversity of populations (averag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He) and averag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Ho)) and on localities of populations of 79 vascular plants, and extracted data on 19 climatic factors from WorldClim. We then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asure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climatic factors using linear regressions. He of plant popul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climatic factors in 58.7% (44) of the 75 species that used He as a measure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Ho was correlated with climatic factors in 65.1% (41) of the 63 species that used this genetic diversity measure. In general, Mean Temperature of Wettest Quarter, Precipitation Seasonality, Precipitation of Driest Quarter and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haping He, and Ho was most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of Warmest Quarter, Mean Temperature of Wettest Quarter, Precipitation of Driest Quarter and Precipitation of Driest Month. Also, the proportion of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genetic diversity of populations and climatic factors was higher for woody than for herbaceous species, and different climatic factors played different roles in shap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se two growth form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limat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genetic diversity of plant populations, that climatic change in the future may alter genetic diversity of plants, and that genetic diversity of different plant forms may respond to climatic change differently.  相似文献   
15.
北天山重点监视区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八五”短临预报和“九五”中短期(1年尺度)前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整点值、日测值、原始曲线法、一阶差分法和日工法,系统地分析了北天山1985年以来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研究了在此期间控制区范围内发生的7次Ms5.0级以上中强地震前临丑异常显示特征,探索了中强地震发生前地下流体临震前兆标志,表明只要正确地识别地震前兆的中长期向中短期、短期、临震前兆过渡的标志,并进行短临跟踪,是可以实现临震预报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人类干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曼  王超  肖如林  付卓  吕娜  袁静芳  侯鹏 《地理科学》2022,42(6):1082-1090
构建人类干扰指数,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评估中国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人类干扰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 总体来说,2018年中国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人类干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2018年,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中国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人类干扰增加幅度小、增长趋势慢,定量说明中国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人类活动整体管控成效好;② 1980―2018年,3类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优先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指数均呈逐步增加趋势。以“胡焕庸线”为界,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以西、以北人类干扰总体较小,增加相对缓慢;以东、以南人类干扰相对明显,增加也相对明显,今后对这些区域要重点加强管控;③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干扰指数在5个监测年份均最低,增加趋势最平缓、增幅最小,人类活动实际管控成效最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人类干扰相对较大,管控成效有待显现,结果反映中国对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分类管控力度和梯度的差异;④ 重要生态保护区域内部人类干扰指数及增幅均低于外部未受保护区域,构建重要生态保护区域有效降低人类干扰。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10号泉流体综合观测及映震灵敏性初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1980年至1999年10月底,距10号泉300km范围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4次,其中在13次地震前,该泉水化学项目有前光异常反应,随着近年来对资料的进一步观测和分析,该泉的部分水化学参数也具有较好的强震远场效应,在15项测项中,有10项分虽在不同的地震前出现过前兆异常。分析该泉的映震灵敏性,初步认为原因有以下方向:(1)泉点处于活断裂带上;(2)干扰因素少;(3)处于多层含水层混合的不稳定带;(4)综合观测为寻找地震异常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海马齿对锌的耐性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盐生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Zn的耐性和富集特征,采用1/2 Hoagland营养液水培实验,进行不同质量浓度Zn处理(0 mg/L、10 mg/L、20 mg/L、30 mg/L、50 mg/L、90 mg/L和300 mg/L)30 d后,测定海马齿的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并测定其根、茎和叶的Fe、Mg、Cu和Zn含量;计算耐性指数、富集系数、转运系数和移除率。结果表明,Zn质量浓度为0~50 mg/L时,海马齿能正常生长;当Zn质量浓度大于50 mg/L时,海马齿生长受到抑制;当Zn质量浓度大于90 mg/L时,海马齿出现死亡,完全致死的Zn质量浓度为300 mg/L。Zn处理显著抑制了根部对Fe的吸收,促进了叶对Mg的吸收。海马齿Zn含量最高的部位为根。海马齿的Zn富集系数远大于1,转运系数小于1。海马齿对Zn的移除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量大且富集能力强的地上部分。海马齿适用于修复Zn质量浓度小于90 mg/L水域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介绍了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开展的背景,讨论了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监测的规划思路。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提出了强化"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重视群测群防员的培训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群众的避险自救能力和政府的临灾应急处置能力。在地下水监测方面,注重现有监测站点的维护管理,推进地下水监测的自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补充专业监测井,优化监测网络。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分为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区别对待,闭坑矿山地质环境坚持"治理为主,监测为辅"的思路,首次提出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退出机制。在地质遗迹监测方面,提出监测服务保护的思路,选取具有山东特色古生物化石和岩溶洞穴地质遗迹开展监测试点示范区建设,为地质遗迹监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洋脊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山脉体系,主要由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所组成,因构造和岩浆作用,这两类岩层分别孕育了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含金热液系统。金首先通过水岩反应从洋脊源区岩层内迁移出来,再经历运移堆积作用汇聚到硫化物堆积体内,最后遭受后期蚀变活化迁移改造。以上过程构成了金在这两类热液系统中的完整演化历程。超镁铁质热液系统内的金在汇源端员间的比值远高于镁铁质热液系统。这种差异性聚集暗示了这两类热液系统分别演化出了独具特色的载金属性特征及富集迁移机制。相比于镁铁质热液系统,超镁铁质热液系统内围岩普遍具有的高金含量和高孔高渗特征、热液流体中溶解态非生物有机质和气态物质含量高、硫化物堆积体所处区域裂隙发育及构造稳定等因素,都是造成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聚集过程的主要原因。持续性地对洋脊热液系统各深部结构体进行更多更精细有关金的丰度、赋存状态及演化变迁的测试分析及模拟研究工作,是未来量化揭示金在不同类型热液系统内的物源贡献及各演化阶段中富集亏损的关键,也将为未来人工海底干预富集成矿工程累积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