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45篇
  免费   6440篇
  国内免费   9099篇
测绘学   4358篇
大气科学   3313篇
地球物理   4794篇
地质学   17570篇
海洋学   4393篇
天文学   384篇
综合类   2150篇
自然地理   4022篇
  2024年   207篇
  2023年   634篇
  2022年   1522篇
  2021年   1944篇
  2020年   1536篇
  2019年   1695篇
  2018年   1630篇
  2017年   1587篇
  2016年   1612篇
  2015年   1913篇
  2014年   1744篇
  2013年   2135篇
  2012年   2328篇
  2011年   2246篇
  2010年   2224篇
  2009年   2099篇
  2008年   2131篇
  2007年   1950篇
  2006年   1897篇
  2005年   1587篇
  2004年   1194篇
  2003年   899篇
  2002年   1057篇
  2001年   912篇
  2000年   741篇
  1999年   46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9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4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大兴安岭地区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复合构造区,以其发育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陆相火山岩带和花岗岩带以及有色、贵金属矿床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广泛关注和研究(Wu, et al.,2006;白令安,2013;Sun J G,2013;Xu,et al.,2013;苟军,2013)。目前,虽然该区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的成因、形成的构造背景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由于大兴安岭地区火山作用复杂,自然地理、交通条件较差,尚有大面积空白区未开展过系统的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科研工作;近期我们课题组在开展大兴安岭东坡花岗岩带北部1:50000小鄂尔贝尔汗(M51E012016)和小莫尔可(M51E01101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将地质矿产调查与科研相结合,对侵入喷发在花岗岩岩体之间陆相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地层厘定和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以期为整体揭示大兴安岭火山岩的源区性质及其演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并从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角度来约束成矿物质来源,并结合区域成矿作用探讨区域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992.
以非岩溶区林地为对比,分析了桂林毛村岩溶区4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碳酸酐酶(CA)活性的季度动态变化规律,发现以下主要结果:1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岩溶区弃耕地、草地、灌丛及林地微生物数量及CA活性逐渐升高,微生物总数从64.07×10~4cfu/g上升到178.23×10~4cfu/g,CA活性从0.77 U/g上升到1.82 U/g,岩溶区林地大于非岩溶区林地。2在岩溶区不同植被类型,微生物组成均表现为细菌最多(平均值95.14%),放线菌次之(平均值2.79%),真菌数量最少(平均值1.75%)。而在非岩溶区表现为细菌最多(平均值90.95%),真菌次之(平均值5.32%),放线菌最少(平均值3.73%)。3微生物数量季节动态整体表现为春季至夏季逐渐上升,至秋季达到最高,冬季下降,微生物总数的增长依赖于细菌的倍数增长,真菌和放线菌影响较小。CA活性整体表现为夏季和冬季低于春季和秋季,秋季达到最大值。4 CA活性与细菌及微生物总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土壤CA主要来源于细菌的分泌。  相似文献   
993.
印度共和国是印度板块的主体,也是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七个古老克拉通(陆块群)、分隔克拉通的活动带与盆地等构成。自北向南依次为:①喜马拉雅活动带,主要为具有元古代基底的古近纪-新进纪活动带;②印度河-恒河平原过渡带(山前坳陷带),主要由为第四系、古近系-新进系和第四系冲积物构成;③印度半岛克拉通,主要由西塔尔瓦尔、东塔尔瓦尔、巴斯塔、辛本,本德尔坎德、阿拉瓦利和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等7个太古宙陆块(或次级克拉通)群构成;④萨德布尔活动带;⑤东高止山活动带;⑥德干高原玄武岩省(LIP)(图1)。  相似文献   
994.
羊坪湾矿区位于南秦岭南部逆冲推覆系迎丰-搁河口推覆体。北邻留凤关-金鸡岭褶皱束,西邻扬子准地台汉南凸起,南接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矿区出露地层由南西向北东依次为洞河群(Z2-O)和下志留统梅子垭组(S1m)。其中洞河群分布于矿区的西南部,呈北西向展布,总体北东倾,倾角15°~45°,主要为硅质板岩,板岩中局部夹薄层炭质绢云石英片岩。下志留统梅子垭组倾向北东,倾角一般15°~50°,局部倾角最高可达75o,地层沿倾向及走向具波状起伏特征。梅子垭组以绢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含炭绢云石英片岩为主,以及夹有少量灰岩、大理岩条带等。金矿均赋存于志留系梅子垭组二云母石英片岩和含炭二云石英片岩中,以前者为主,约占90%以上。黄龙金矿区出露地层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岩性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细碎屑岩系,主要为绢云石英片岩、变砂岩、含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等。其中与矿(化)体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性为含炭绢云石英片岩、含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含石榴子石黑云母变斑晶绢云石英片岩。  相似文献   
995.
羊坪湾金矿位于陕西石泉-汉阴北部金矿带东部,前人曾在该地区开展过大量勘探和综合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认识成果(李会民等,1997;李福让等,2009;任小华等,2015)。羊坪湾金矿床中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磁黄铁矿,此外还有少量褐铁矿、石英等。本次重点针对矿区内载金黄铁矿进行电子探针测试分析,探讨其同金成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and decad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first transition occurred in the 1940s, with an enhanced SST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reduced SST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and South Indian Ocean. In agreement with these SST changes, a higher SLP was found in most parts of the Pacific, while a lower SLP was found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most parts of the Indian Ocean. In this case, the EASM was largely enhanced with a southerly anomaly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China. Correspondingly, there was less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more rainfall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An opposite change was found when the PDO reversed its phase in the late 1970s.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western Pacific, however, the SST was enhanced in both the 1940s and 1970s. As a result,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tended to extend westward with a larger magnitude in the 1970s. The major features were reasonably reproduced by an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AP AGCM4.0) prescribed with observed SST and sea i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PSH was exaggerated in the 1970s, while it was underestimated in the 1940s. Besid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imulated 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tended to shift southward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999.
全球地面降水月值历史数据集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溯  徐文慧  许艳  李庆祥 《气象学报》2016,74(2):259-270
全球降水历史数据是开展气候、水循环等研究的基础。收集整理全球12个数据源降水历史月值资料,通过站号、站名甄别不同数据源中相同台站,对344个通过相关系数、一致率、均值t检验、方差F检验的台站多源资料进行拼接,尽可能多地融合各套数据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全球降水历史月值数据集(CMA Global PrecipitationV1.0, CGP)。数据集重点解决当前国际数据产品在东亚地区站点稀少、同时应用多套数据应用门槛较高等问题。数据集收录3.1万个台站共计1.87×107组月降水记录, 4152个台站序列长度达百年。与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的全球降水数据集(GHCN-M V2.0)对比,CGP新增1万个站点、0.5×107组有效观测记录和1030条百年序列,其中141条百年序列通过多源整合技术获取。CGP的站点和数据量优势主要体现在东亚、东欧、西伯利亚等站点稀疏地区。基于CGP分析的全球降水时空特征与国际同类产品的结果较一致。新增的数据虽然没有改变全球降水分布的总体特征,但对区域性的百年降水变化检测有一定影响。基于CGP的全球降水百年序列结果显示,20世纪前半叶全球降水量偏小,近20年是1900年以来全球降水量最大的时期,各纬度带、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南海夏季风强、弱年多尺度相互作用能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悦  徐邦琪  何金海 《气象学报》2016,74(4):556-571
中国南海夏季风为东亚季风的主要系统之一,其具有多重尺度特征,除季节平均环流场外,低频(季节内振荡)和高频(天气尺度)扰动也十分活跃,各尺度系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该研究使用ERA-Interim和NCEP/NCAR两套再分析资料,从季风平均动能(MKE)诊断的角度出发,探讨了1979-2010年中国南海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能量来源及其和扰动场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中国南海夏季风对流活跃年份,中国南海南部(12°N以南)及中南半岛一带为季风平均动能显著增强区,此与南亚季风区西风急流的增强并向东延伸有关;中国南海北部(12°N以北)及西太平洋为气旋性环流盘踞,季风槽加深。中国南海南部季风平均动能增强的能量源自于扰动动量通量与平均环流的相互作用,强季风年,平均环流失去较少的动能给扰动场(亦即平均环流保留较多的动能)。通过进一步探讨高频(<10 d)及低频(10-90 d)扰动场与平均环流不同分量的(散度、涡度、风垂直切变)相互作用过程,发现季风平均动能的增长主要来自于<10 d扰动与季风平均散度和涡度的相互作用。中国南海北部季风槽区季风平均动能的维持来自于大气热源和平均上升运动的相互作用,但同时有较多的季风平均动能向扰动动能转换,有利于扰动的成长。因此,强季风年,中国南海北部热带气旋生成数目增多,夏季北传的季节内振荡也增强,导致中国南部沿海及华南地区出现较多的灾害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