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流动沙丘干沙层厚度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Micro-lysimeter对流动沙丘不同干沙层厚度下的土壤水分蒸发作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干沙层厚度发育达到5 cm以上时,流动沙丘干沙层厚度成为土壤水分蒸发的决定因素。随着干沙层厚度的增加,土壤蒸发量逐渐降低;各观测日的蒸发抑制率随着干沙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5 cm的干沙层对蒸发的抑制作用最大可达70.6%,30 cm的干沙层则最大可达92.38%;干沙层厚度与土壤蒸发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各气象因子以及湿沙层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率对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作用很小,相关分析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02.
在坝基施工过程中,利用声波测井方法确定坝基卸荷回弹张裂面应进行相对异常和地质物探趋势面分析研究,才能保证物探资料的可靠性及直接指导设计变更和施工组织.地质物探趋势面分析是作者的一种新提法.  相似文献   
303.
18000年前冰期气候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解过去环境变化的事实是准确评估当前环境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前提.本文利用CLIMAP建立的末次冰期的地球表面状况作为下边界条件,用GCM模拟了18000年前冰期全球气候状况.模拟结果显示:冰期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比现代低约4.9℃,自由大气温度从低层到高层也均有所下降,全球平均降水比现在的少0.25mm/d,相对湿度小10%,平均海平面气压值上升.本模式的模拟结果和其他GCM的模拟结果作了比较,并和地质考古得到的有限的冰期气候资料作了比较,两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04.
1INTRODUCTIONInthevastareaoftheYangtzeestuary,underthecommonactionofvariousfactors:suchastheconfluenceoftheYangtzeRiverwithth...  相似文献   
305.
应用遥感技术并结合实地调查,查明西辽河水系在第三纪中新世形成古嫩江—古西辽河向心状水系;上新世长岭开始隆起;第四纪中更新世末,由于北部隆起和南部断裂的出现致使古西辽河水系转变为外流水系。研究古水文网的分布及演化,对地下水资源优化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6.
1 INTRODUCTION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is bifurcated into North and South Branches by the Chongming Island (Fig. 1). The North branch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North channel and South channel by the Changxing and Hengsha Islands, and the…  相似文献   
307.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总被引:46,自引:8,他引:38  
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与地壳短缩和其增厚的物理-力学机制是该区深部物质与能量交换,圈、层结构与物质运移及其耦合的产物.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错综的深层动力过程是本质.基于地震Rayleigh波三维速度结构和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结果,发现雅鲁藏布江南北两侧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差异显著,并具有特异的深层动力过程.提出了印度板块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向北"挺进",分别在不同档体阻隔作用下而终止于不同部位的双层"楔板"新模式,在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作用下形成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复杂格局.  相似文献   
308.
山西代县碾子沟金红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矿区内基性岩、基性变质岩、酸碱性变质岩及蚀变岩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相关性、变异系数、REE分布模式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成矿作用有3次,前2次为变质成矿作用,第3次为蚀变成矿作用,以后者为主;蚀变过程中,Ti、Fe、REE、B等元素发生了迁移,Ti的进一步富集、Ti与Fe的分离是重要的成矿因素;矿床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有利于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和部位为:板块的缝合部位,蚀变带与基性(变质)岩层交叉处,蚀变带中部,B含量高处。  相似文献   
309.
The Zhujiachong eclogite in the south‐eastern Dabieshan ultra‐high‐P terrane has been overprinted during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arnet‐amphibolite mineral assemblages in most rocks in the outcrop.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providing age constraints for the retrograde amphibolite facies and greenschist facies mineralogy by 40Ar/39Ar dating. By applying a novel approach of combining three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extracting argon: laser stepwise heating of single grains and small separates, a spot fusion technique by UV‐laser ablation microprobe on polished sections and an in vacuo crushing technique for liberating radiogenic argon from fluid inclusion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n internally consistent thermal history can be derived. The 40Ar/39Ar ages indicate that phengite formed before 265 Ma, probably during the ultra‐high‐P event. Ages associated with amphibolite facies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range from 242 to 217 Ma by the analyses of amphibole. Ages of c. 230 Ma were found for the symplectite matrix that formed during retrogression from eclogite pyroxene. Late stage hydrothermal activity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coarse‐grained paragonite and fluid inclusions in vein amphibole was dated at c. 200 Ma. These ag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mineral crystallization sequence observed from thin‐sections of the retrograded eclogite: phengite → paragonite and amphibole in matrix → amphibole in the corona.  相似文献   
310.
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的DSZ-Ⅰ型电磁振动三轴仪对大连临空产业园工程场地的土样(浅层砂和深层砂)进行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两种砂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动力残余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残余体应变和残余剪应变都随着动应力比和围压的提高而增大,动应力比和围压的影响对残余体应变和残余剪应变的影响规律是一样的;残余体应变随着固结比的提高而减小,而残余剪应变随着固结比的提高而增大,残余体应变的固结比对于试验结果与拟合结果的影响较大,而残余剪应变固结比对于试验结果与拟合结果的影响较小;残余体应变和残余剪应变的Cvr与动应变幅值较好满足线性关系,离散性非常小,而Cdr/S21与动应变幅值关系的离散性则比较大。并给出了地基震陷分析所需的沈珠江模型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大连临空产业园填海造地工程抗震设计和地基震陷变形分析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其它类似填海造地工程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