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89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地质块段法是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法。块段的具体划分方法在相关规范和规定中并无明确的具体规定,而块段的划分方法不同,估算的资源/储量结果亦不同。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实例应用,定量分析了地质块段不同划分方法所产生的误差,并对地质块段不同划分方法进行了定量评价。经过分析和确定误差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最佳块段划分的具体原则与方法,对提高煤田勘查中资源/储量估算的准确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唐山地区冰雹气候特征与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唐山市11个气象台站1974—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和1999—2009年冰雹日的高空观测资料及2006 2009年的冰雹云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唐山市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和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的识别特征,并分析了冰雹日数的突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冰雹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半山区。20世纪80年代是冰雹高发期,9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冰雹日数于90年代初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冰雹日数明显减少。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区域中,强烈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将有利于冰雹天气的产生。降雹的0℃层平均高度为3.4 km,-20℃层平均高度为6.3 km。唐山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大多大于60 dBz,垂直结构都为倾斜回波,回波顶(ET)都在8 km以上,垂直累积液态水大部分在25 kg·m~(-2)以上,基本径向速度图上表现辐合特征。  相似文献   
143.
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时限及其演化的认识,是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东界的基础,也是探讨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造盆地与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区前中生代地质演化、中生代原始沉积面貌、中生代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以及新生代以来与相邻地堑发育耦合关系等的分析,并结合裂变径迹测年与热史模拟,认为吕梁山地区在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是大型沉积盆地的一部分,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同步沉降—抬升过程。晚白垩世以来是吕梁山地区主要的隆升期,可进一步分为缓慢隆升(100~21±2Ma)、加速隆升(21±2~8Ma)及强烈隆升(8Ma以来)3个隆升演化阶段。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演化,与相邻鄂尔多斯盆地的抬升消亡及其周边断陷盆地的发育从属统一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主要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活动和演化息息相关,同时受更广阔的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4.
海域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海洋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海域集约节约利用的要求下,测算海域使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深刻意义。文章基于生产函数理论,参考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海域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提出海域使用贡献率的概念,构建海域使用贡献率测算模型,并基于涉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域使用在我国海洋经济增长中发挥较大作用,且呈现2004—2015年海域使用贡献率总体呈波动变化、"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海域使用贡献率大致相当、短期海域使用平均贡献率变化趋势较为稳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海域使用应开源节流、提升海域利用水平、保障海洋经济增长的用海需求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5.
基于不同地形的GPS对流层延迟插值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利用北京、武汉两地的GPS数据,采用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法研究不同地形下GPS对流层延迟插值效果.经比较,反距离加权法与克里金法的插值效果基本一致,在对武汉地区进行GPS对流层延迟插值时插值效果均在毫米级,在北京地区的插值效果则有不同:平坦地区插值效果达到毫米级;山区插值效果为厘米级,无法满足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46.
利用GAMIT软件获得了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GPS测站的天顶对流层延迟,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GPS天顶对流层延迟序列进行处理, 获得了测站对流层延迟变化规律。由GPS天顶对流层延迟序列分析可知, 天顶对流层延迟序列呈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天顶对流层延迟的大小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延迟曲线的波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7.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与太平洋及菲律宾海板块之间,但三大板块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对三大板块及古南海演化的研究,可知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应力环境于晚白垩世发生改变。早白垩世处于挤压环境,晚白垩世以来转变为伸展环境并且不同时期的成因不同。晚白垩世-始新世,华南陆缘早期造山带的应力松弛、古南海向南俯冲及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滚动后退导致其处于张应力环境。始新世时南海北部陆缘裂陷盆地开始产生,伸展环境没有变,但因其是由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速率的持续降低及古南海向南俯冲引起的,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继续裂陷。渐新世-早中新世,地幔物质向南运动及古南海向南俯冲导致南海北部陆缘地区处于持续的张应力环境;渐新世早期南海海底扩张;中中新世开始,三大板块开始共同影响着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148.
堆肥可以杀灭病原菌、抑制杂草、缓慢释放养分、改良土壤、保持水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堆肥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甲烷,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量化比较不同堆肥方式下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和排放量,以期实现减少堆肥堆制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堆放方式。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强制通风加过磷酸钙、强制通风不加过磷酸钙、翻堆通风加过磷酸钙、翻堆通风不加过磷酸钙四种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76天堆肥结束时,翻堆处理总有机碳降解51%-55%,强制通风降解大约44%。翻堆加过磷酸钙和不加过磷酸钙处理的甲烷排放量分别为15.35和15.27 g Mg-1堆料,高于强制通风处理排放量(加过磷酸钙和不加过磷酸钙处理分别为7.76 g Mg-1堆料和3.22 g Mg-1堆料)。在N2O排放量上,强制通风处理小于0.1%初始含氮量,翻堆处理约为0.1%初始氮。通风和翻堆过程中能量消耗分别相当于3.27、3.4、12.29和11.89 kg CO2-C Mg-1 堆料。过磷酸钙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很小,可能是大量秸秆作为堆肥填充料的加入保持了肥堆的高孔隙度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因此虽然强制通风堆肥可以节省空间且操作方便 ,在大规模集约化处理畜禽粪便时广泛应用,但翻堆通风由于其低建设成本和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较高的有机质分解效率,更适宜在我国农村采用。  相似文献   
149.
C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替换RN-150型氡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C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氡产生率稳定性、同一闪烁室用不同氡源标定K值的对比实验研究,表明用CD-L1型流气式固体氡源与用RN-150型氡源标定的K值之间相差远小于5%,完全能够替代目前地震台使用的RN-150型氡源,同时具有操作简便、体积小、易携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0.
新型错层隔震结构是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体系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隔震结构。强主震发生后会伴随着大量的余震出现,余震会使结构造成更大损伤。研究新型错层隔震结构分别在单独主震和主-余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与损伤,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建立某24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主-余震作用下,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核心筒损伤主要集中在框架隔震层和核心筒隔震层之间,框架的塑性铰集中在框架隔震层以下部分,框架隔震层角柱支座的滞回曲线饱满且比核心筒隔震层角部隔震支座耗能好。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最大隔震层位移均出现在框架隔震层。在余震作用下,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损伤会显著增加。框架隔震层以上框架部分和以下框架部分以及核心筒的损伤分别增加8%、10%和19.80%。余震对隔震层的影响更大,框架隔震层和核心筒隔震层的层间位移分别增加78.70%和60.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