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0篇
  免费   651篇
  国内免费   1049篇
测绘学   405篇
大气科学   385篇
地球物理   581篇
地质学   1662篇
海洋学   606篇
天文学   60篇
综合类   215篇
自然地理   37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9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11篇
  1964年   15篇
  1963年   8篇
  1957年   14篇
  1954年   5篇
  1944年   5篇
  1942年   10篇
  1938年   6篇
  1934年   12篇
  1928年   11篇
  1926年   8篇
  1924年   5篇
  192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structural state of an alkali feldspar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l and Si in the tetrahedral sites of the feldspar structure. This state is a function of a number of genetic controls including temperature, cooling rate, deformation, crystal size, and several chemical factors. Together these controls constitute a genetic regim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detrital feldspars may enable recognition of genetic regimes and be useful in provenance interpretation and mineral province definition. A 2-peak method of X-ray diffraction (XRD) determination as a variant of an earlier proposed 3-peak method of structural state determination is used in this study. Total analytical time for each determination is about 50–55 min per grain. Results of structural state identification of 126 detrital feldspars from Holocene stream sands derived from volcanic, plutonic and metamorphic rocks are present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and potential of the technique. Detrital feldspars from the metamorphic rocks are all maximum microcline; those from the plutons range from orthoclase to microcline depending on the age of the pluton, whereas those from the volcanic rocks are sanidines.  相似文献   
42.
COM技术是新一代组件式GIS发展的主流,文章阐述了COM,COMGIS的基本原理,介绍了AreOhjects的组成结构、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发方式,以及AreGIS Engine的功能,对使用两种组件式GIS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了比较。最后给出了使用ArcObjects开发的一个实例——济源市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描述了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的结构设计和系统的功能,并简要说明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所使用的关键接口。  相似文献   
43.
Using monthly average, maximum,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5 weather stations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in China from 1971 to 2004, climatic linear trend, moving average, low-pass filter and accumulated variance analysis method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climatic change in this region were analyzed. The main finding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re is obvious ascending tendency for the interannual change of air temperature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and the ascending tendency of Tingri, the highest sta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 rate of increasing air temperature is 0.234 oC/decade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0.302 oC/decade in Tingri. Th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s more strongly in non-growing season. (2) Compared with China and the global average, the warming of Mt. Qomolangma region occurred early. The linear rates of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Mt. Qomolangma region exceed those for China and the global average in the same period. This is attributed to the sensitivity of mountainous regions to climate change. (3)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Mt. Qomolangma region are quite different in precipitation changes. Stat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show increasing trends but a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yalam in the southern part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sudden decreasing of precipitation occurred in the early 1990s. (4)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find that the warming of Mt. Qomolangma high-elevation region is most significant in China in the same period. The highest 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station in the world set up at the base camp of Mt. Qomolangma with a height of 5032 m a.s.l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nitoring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44.
参量阵浅地层剖面测量技术 在近岸海洋工程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底浅地层声学探测技术的发展情况, 简述了新型参量阵声纳探测的原理和特点, 通过SES-96参量阵测深或浅地层剖面系统在山东半岛海区的应用实例, 对此新型参量阵声纳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45.
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有利储层——浊积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岩性在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中的作用, 利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和能谱法对ODP204航次的 4个站位 10个钻孔共计 11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 发现沉积物中矿物成分基本相近, 以粘土矿物为主, 含少量以石英为主的陆源碎屑。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硅藻和有孔虫等微体化石, 可形成硅藻粘土—硅藻土、有孔虫硅藻土或凝灰质硅质生物粘土。石英碎屑大多呈棱角状, 粒径小、含量少, 同时, 样品中可见透镜体、团块或旋涡状层状结构以及杂乱堆积的斑杂构造。上述特征表明沉积物为含有大量深海或半深海的浊流沉积物或其夹层。由于钻井岩心中有相当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分布在上述沉积物中, 推断这些浊流沉积物很可能是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46.
属于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滇黔桂盆地,自加里东运动之后,泥盆纪开始拉开,整个晚古生代延续发展。受同生断裂的控制,在深水盆地中发育大小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因而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对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典型剖面进行三级层序划分并对其进行空间追索和对比,在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中可以识别出12个三级层序,相当于晚古生代25个三级沉积层序(2-5Ma;SQ1至SQ25)中的SQ24至SQ25;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为基本要素,可以建立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反映了三级层序的基本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在连陆台地上发育3套煤系地层,它们分别组成石炭纪三级层序SQ15跨系的三级层序SQ19的HST以及二叠纪吴家坪期的三级层序SQ24;而且在连陆台地边缘和孤立台地上,于阳新世的茅口亚世以及乐平世的长兴期发育海绵生物礁,海绵生物礁分别构成了以下二叠系三级层序即阳新世的SQ22和SQ23以及长兴期的SQ25。3套煤系地层和两套海绵生物礁的发育,使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形成了一个与欧美地区完全不同的层序地层序列。在研究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出的12个三级层序中,石炭纪一二叠纪船山世地层可以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这种划分与Busch等对北美相同层位的划分相似,也就是说该6个三级层序的形成时限大于10Ma;较长的形成时限可能反映了形成在联合古陆汇聚时期即全球构造相对稳定时期三级海平面变化的一个特性。因此,研究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所识别和划分出的12个三级层序,其数量比Ross和Ross(1985)对欧美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所划分出的50多个三级层序要少得多。  相似文献   
47.
生态工法评估指标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锦育 《水科学进展》2005,16(3):361-367
基于集水区的尺度下,利用几种相关指标,以生物性与非生物性作一区隔,并进一步与生态工法施工准则加以结合,建立了一评估的方法论,探讨了工法施工之成效性。建立长期的河川水质监测计划,以了解在施工前、中及施工后的水质变动情形,避免工程对河川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生态工法在指标的选择上应包含不同尺度的考量,以河川流域管理之完整性为主,藉由多样化的评估指标,提供决策者在拟定计划时能参考运用;另一方面也需运用生物指标的监测,提供具生态考量之工程规划参数,使工程施工能兼顾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8.
佳木斯市气象局的服务器是一机多用,既是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又是代理服务器。服务器承载着全局的公文传输、报文传输、测报数据库共享、代理上网等,服务器本身性能较高,能满足工作需求,但是受到网络传输能力的限制,效率不高。采用多网卡负载平衡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多网卡负载平衡是多块网卡使用同一IP地址,相当于将网络带宽扩大了几倍,加大了服务器的数据吞吐能力,提高了性能。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如果一块网卡或一条线路损坏,不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行,其它网卡和线路依然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49.
祁连山林区大气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通过对连山寺大隆林区定位站1975-2000年的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分析,建立了祁连山大隆林区降水与温度,降水与湿度,林冠截留的关系式。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3.5mm,年变幅在326.4-539.7mm;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70%;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年了量平均递增4.55%,林区温度和湿度均与降水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青海云杉林与祁连圆柏林林冠对大气降水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37.5%,31.7%,灌木林的截留率平均高达66.5%。青海云杉林林冠层平均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当降雨量为18.67mm时,林冠截留量达到最大,为14.72mm;青海云杉树干径流量占降水量的0.51%,当降雨量超过12.0mm时,才开始产生树干径流。青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量随降雨量级增加而增大,截留率则随降雨量减小而增大,枯枝落叶层所具有的截留降雨和调蓄降雨作用使祁连山林区基本不发生地表径流。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林区对水源涵养和水流出山的时间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EH-4系统观测资料的非远区场校正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EH-4系统实测的卡尼亚视电阻率在非远区场时应作必要的校正。基于导出的EH-4系统的卡尼亚电阻率ρxy和ρyx的表达式,采用多项式分段逼近的方法,建立EH-4系统测深数据的全频域的视电阻率算法。根据建立的算法对均匀大地、二层大地和三层大地模型的EH-4系统测深数据进行非远区场校正的结果表明:均匀大地时,全频域的视电阻率与真电阻率吻合很好,D型、K型和Q型断面的视电阻率曲线与MT法的接近,G型、H型和A型的视电阻率曲线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