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9篇
  免费   811篇
  国内免费   1112篇
测绘学   409篇
大气科学   794篇
地球物理   870篇
地质学   2194篇
海洋学   545篇
天文学   137篇
综合类   390篇
自然地理   58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306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90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991.
采用2001-2011 年野外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生态输水影响下的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植被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典型断面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各断面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与河道来水过程密切相关,近10 年来经历了显著抬升(2000-2005 年)—缓慢降低(2006-2009 年)—小幅抬升(2010 至今) 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随生态输水量的改变呈波动变化;地下水位抬升幅度与生态放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78,与生态放水持续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70。(2) 2001-2011 年塔河下游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和草地变化显著,林地和耕地面积呈小幅度变化;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2001-2006 年显著提高和2006-2011 年小幅变化。(3) 植被覆盖度随地下水位的抬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垂直河道的方向上,同时期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均以输水河道为轴向两侧植被覆盖度(地下水埋深) 逐渐降低(增大);平行河道的方向,植被覆盖度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幅度随着离大西海子水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992.
银川市鸣翠湖湿地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鸣翠湖湿地公园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其结果,提出了鸣翠湖生态公园的后续发展设想,为旅游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3.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 °×1 °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 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相似文献   
994.
使用福建东南沿海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利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2010年8月—2013年12月福建仙游地区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讨论仙游震群序列的变化特征。定位结果显示,仙游震群序列主要围绕金钟水库蓄水区周缘活动,震源位置和深度表现出一定时空阶段性分布特征,并具有一定水库地震性质。  相似文献   
995.
辽宁齐大山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大山铁矿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地台辽东台背斜的西部.其铁矿层产于鞍山群樱桃园岩组,含矿建造为砂质泥岩-泥岩建造(阿尔戈马型),变质相为绿片岩相.通过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铁矿石表现为轻稀土富集,LREE/HREE比值平均为3.43.围岩表现为重稀土略富集,LREE/HREE比值平均为0.97.铁矿石和围岩稀土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值显示铁矿石稀土元素整体具有弱的正铕异常(δEu为1.03~1.50),Ce无明显的正负异常(δCe为0.54~1.15),这与海底喷气沉积产物的特征一致.围岩中无明显Eu异常,平均为1.16.δCe的范围为0.18~1.01,相对比较稳定.这些特征显示属于早前寒武纪海洋化学沉积的产物,表明矿物大地构造背景为大洋岛弧,物源区类型为未切割的岩浆弧.  相似文献   
996.
在龙州地区首次发现早石炭世的堆积型铝土矿矿源层,提出广西堆积型铝土矿至少存在早石炭世和晚二叠世两个时代的矿源层。探索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寻找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的有效性试验工作。提交新发现矿产地4处,探获新增铝土矿(3341)资源量5 289.15万吨。重新厘定区域地层岩性及岩相特征,系统总结区内铝土矿矿床(点)的时空分布特征、控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预测找矿模型,圈定成矿远景区5处,找矿靶区6处,开展区域矿产预测,初步评价了本区铝土矿资源潜力。为该地区下一步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规划和开发提供了丰硕的基础资料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提出了建立管网信息普查及信息录入系统,以及完善管网信息关系数据库、综合管网图制作、管网信息空间数据库、三维管网部件模型库等各项工作,通过调用不同数据库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实现了三维管网模型的快速构建。采用MD5建立了管网模型与属性信息自动关联技术,叠加了原有的地表建(构)筑物模型,引入了统一的时空基准,开发了地上下建(构)筑物管理平台,具有三维模式下现有二维地图无法实现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各类三维数据的综合可视化和融合分析,可为城市地下管网管理提供更直观的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8.
获取了22景IW模式的Sentinel-1A/B数据,分别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时序技术得到了沧州地区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地表平均沉降速率及累计沉降量。经分析,两种时序监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结果表明:献县、沧县、沧州市区地面表现为回升趋势;青县、沧县东部、南皮县西部、东光县等地区地面沉降量较大,其中东光县何庄村累计下沉量达47 mm,而引起这些区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为农业生产等带来的地下水开采。本文对基于Sentinel-1A/B SAR数据的时序分析方法在城市沉降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为有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99.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has evolved a unique basin-range structure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ng elongated mountain ranges and basins over a history of multiple tectonic and fault activities. The Subei basin recorded evolution of this basin-range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detailed detrital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thermochronological studies in conjunction with previously documented data reveal provenance of the Subei basin,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do-Eurasia collision, and two Miocene uplift and exhumation events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Detrital AFT analyses combined with sedimentary evidences demonstrate that the Danghenanshan Mountains is the major provenance of the Subei basin. In addition, very old age peaks indicate that part sediments in the Subei basin are recycling sediments. Age peak populations of 70–44 Ma and 61–45 Ma from the lower and upper Baiyanghe formations record the tectono-thermal response to the Indo-Eurasia collision. Combined detrital AFT thermochronology,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petrography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middle Miocene uplift and exhumation event initiated 14–12 Ma in the Subei basin, which may resulted from the Miocene east-west exte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other stronger uplift and exhumation event occurred in the late Miocene resulted from strengthened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e. A much younger AFT grain age, breccia of diluvial facies and boulders of root fan subfacies record the late Miocene unroofing in the Danghen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000.
江西东乡铜矿床成因:铜和硫同位素联合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乡铜矿床的赋矿岩石以石炭系砂岩和燕山期花岗斑岩为主。文章对东乡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东乡矿区块状矿石和花岗斑岩的黄铁矿δ~(34)S值(0.3‰~1.2‰)非常接近深部地幔硫的值,其δ~(34)S值呈现明显的塔式分布,分布范围较窄,表明矿石中的硫主要来自深源岩浆。δ~(65)Cu值分布范围较窄(-2.10‰~0.17‰),整体接近于零附近,明显不同于块状硫化物矿床(δ~(65)Cu=-0.98‰~3.14‰)、矽卡岩型矿床(δ~(65)Cu=-1.29‰~2.98‰)和热液脉型矿床中δ~(65)Cu值(-3.70‰~0.44‰)的分布范围,其δ~(65)Cu值变化范围大于岩浆矿床的δ~(65)Cu值(-0.62‰~0.40‰),更接近于斑岩型矿床的δ~(65)Cu值(-1.16‰~0.81‰),表明东乡铜矿与岩浆热液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推断东乡铜矿为岩浆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