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5篇
  免费   493篇
  国内免费   579篇
测绘学   182篇
大气科学   445篇
地球物理   683篇
地质学   1263篇
海洋学   311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251篇
自然地理   27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新时代对煤炭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新机遇。在总结煤炭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提出了煤炭资源全生命周期的自主论述,将新时代煤炭资源全生命周期划分为绿色勘查、绿色开发、清洁利用和恢复绿色四个阶段,探讨了各阶段地质技术的相互关系、技术重点与特征,构建了新时代煤炭资源全生命周期地质技术工作框架,展望了主要攻关方向,为促进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发展提供了地质保障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992.
四川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四川西部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是近年新发现的以锂为主,共伴生铌、钽、铍、铷、锡的超大型矿床。本文在花岗伟晶岩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花岗伟晶岩中的锡石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以及LA-MC-ICP-MS U-Pb定年工作。电子探针波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党坝矿床的锡石都是与稀有金属伟晶岩有关的锡石,并非来自热液作用的锡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DB2)和含锂云母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DB1)两件样品的~(207)Pb/~(206)Pb-~(238)U/~(207)Pb谐和年龄分别为208.1±1.9Ma(n=31,MSWD=2.5)和199.3±1.6Ma(n=11,MSWD=0.68),可以代表花岗伟晶岩脉的形成时代,并且表明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与印支晚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松潘甘孜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对比显示,党坝、李家沟、雪宝顶和甲基卡等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类型和成矿年龄,形成于造山后构造背景。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存在大规模的锂铌钽铍锡稀有多金属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993.
宋秋梅  朱冰  马丁  易攀 《水文》2017,37(3):91-94
依据北京市1980~2012年间降水摘录资料和洪水摘录资料,选择张家坟流域为典型山洪流域,分析不同量级洪水的雨量、洪量、峰现时间及洪水过程与暴雨之间的关系。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为山洪流域的洪水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94.
人工降雨入渗实验是产流过程与机理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人工实验观测的精度和可靠性,通过技术升级改造,研制了一种新型人工降雨入渗实验系统,主要包括下垫面系统、人工降雨系统和数据观测记录系统三部分。开展了25场人工降雨入渗实验对该系统的各项指标和功能进行验证。并用Horton下渗公式对各场次下渗过程线进行拟合,各场次的拟合结果良好,均方根误差小于0.15,相关系数和纳西效率系数分别在0.97和0.95左右。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在降雨时间过程的平稳性与空间分布的均匀性、流量观测的精度与时间分辨率、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与便携性等方面表现优异,能够为降雨入渗产流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5.
石膏是矿山开采及冶炼等工业过程产生的大宗固体废弃物。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液普遍有高含量的砷等有毒元素,这导致所产生的石膏也含有较高浓度的砷等有毒元素。研究砷在石膏中地球化学行为和归趋对含砷石膏的砷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然而目前对含砷石膏中不同形态的砷的定量测定和分析尚存在问题。本文在不同pH值的条件下共沉淀砷和石膏,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光谱(XANES)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对石膏中掺杂态和表面吸附沉淀态的砷进行定量分析。ICP-MS的结果表明随着pH从2升高到12 和14,石膏中砷的含量由57×10-6 增加到 67 470×10-6和63 980×10-6。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光谱分析表明石膏样品中主要含有五价砷。在2≤pH≤7.5时,固体样品中同步辐射吸收边后的峰形状和掺杂态砷的形状类似,而在pH≥8时,其边后峰的形状发生明显的变化;粉末电子顺磁共振(EPR)定量分析表明在2≤pH≤7.5时砷在石膏中的含量和ICP-MS的分析结果一致,而在pH≥8时其含量明显小于ICP-MS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揭示了在2≤pH≤7.5时,砷在石膏中主要以掺杂态的形式存在,而在pH≥8时大部分砷是以吸附态或表面沉淀的形式存在。五价砷在石膏中的含量和固定机制随着pH值的变化而变化,其研究对了解尾矿中石膏对砷污染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研究石膏中由辐射导致的g约为2.33的[AsO3]2-自由基电子顺磁共振特征峰,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石膏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谱在地质测年及辐射剂量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6.
潘卫红 《地质与勘探》2020,56(6):1278-1286
崖州湾宁远河河口区位于海南岛南侧,是以陆源为主、沉积环境相对简单的小型河流入海沉积区。分别在宁远河中游、下游、河流两侧海岸带以及近岸300余米的滩坝处,采集了5根重力柱状样、55个底质沉积物样品,通过粒度分析和同位素测试,对研究区近代沉积物沉积环境、空间展布规律和水动力演化规律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发现,研究区主要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在空间上,根据沉积物粒度和分选将研究区划分为五类沉积环境分区;在时间上,近百年来不同地区的水动力变化有所区别,入海口附近区域水体动荡随时间变化频繁;而河道上游附近区域水体条件变化小,形成明显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997.
热带东印度洋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3年3月至5月采集的热带东印度洋海域(10.0°S~4.0°N, 83.0°~97.5°E)浮游植物水样样品,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优势类群、细胞丰度等群落特征参数,综合比较了水平和垂向上浮游植物种类及丰度的差异性,初步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春季热带东印度洋微型浮游植物共鉴定出306种,主要由硅藻、甲藻、金藻、蓝藻、裸藻和隐藻六大门类组成,其优势类群主要以粒径较小的隐藻、微型甲藻、菱形藻、环沟藻等为主。水平分布上,各水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趋势相似,但斑块特征明显,其高值区位于88°E断面赤道以南次表层水域(30 m、75 m),局部区域细胞丰度值可达104 cells/L以上;与其毗邻的东南部、东部水域为低值区,并向赤道延伸。垂直剖面上,硅藻和甲藻广泛分布在各取样深度,但分布特征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规律,0 m、30 m大部分站位硅藻种类比例在0.2~0.3甚至更低,甲藻在0.7~0.8,随着水层加深(75 m、100 m、150 m、300 m),硅藻种类占比上升到0.5~0.6,甲藻降低到0.4~0.5,无论硅藻还是甲藻种类数75 m层最丰富。30 m和75 m水层细胞丰度明显高于其他水层。甲藻是热带东印度洋微型浮游植物种类和细胞丰度的重要贡献者,低生物量海域表现的更为明显,贡献率大于80%。该研究将极大丰富东印度洋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特征基础信息较匮乏的现状,为量化、评估该海域的生物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8.
利用 Lagrange 结构网格和 Euler 流场网格(L/E)耦合的建模方法,建立了尖头回转体和前伸空化回转体高速自旋 45°角斜 400 m/s 速度入水仿真模型。通过对比 2 种回转体入水后质心弹道轨迹和攻角变化可以发现,高速自旋的尖头回转体入水后弹道发散明显,且发生姿态失稳;前伸空化回转体可以有效减少入水后的弹道发散,入水 4 m 后仍能保持较好的斜射姿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速自旋入水工况,前伸空化回转体具有较高的入水弹道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9.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is a commercially important, highly migratory species that is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region. However, its life history and migratory patterns are only partial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used otolith chemistry to investigate the migratory pattern of S. niphonius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an important fishing ground. Transverse sections of otoliths from 15 age-1 spawning or spent individuals, comprising up to one complete migration cycl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core to the margin by using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The ratios of the element to Ca were integrated with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to produce age-related elemental profiles. Combining multi-elemental analysis of otolith composition with multivariate analytical models, we quantified structural changes in otolith chemistry profiles. Results revealed there were diverse changing patterns of otolith chemistry profiles for detected elements and the elements of Na, Mg, Sr and Ba were important for the chronological signal. Five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chronological clustering, representing the five life stages from the early stage to the spawning stage. Variation of Ba:Ca ratio was most informative, showing a step-decreasing pattern in the first four stages and a rebound in the spawning stage.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zed migratory pattern of S. niphonius: hatching and spending their early life in the coastal sandy ridges system of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migrating northeastward and offshore for feeding during juvenile stage, aggregating in early October and migrating outward to the Jeju Island for wintering, and returning to the coastal waters for spawning.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value of life-history related otolith chemistry profiles combined with multivariate analytical models was a means to verify the migration patterns of S. niphonius at regional scale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fisherie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000.
��ά����ɨ�����ֱ���Զ���ȡ�㷨�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д???????????????????????????????????н??????????????????Щ?????????????????????????д?????????????????????Ч????????????????????????е??????????????RANSAC????????????н???????????????????Ч???????????????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