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3篇
  免费   1570篇
  国内免费   2404篇
测绘学   1032篇
大气科学   1704篇
地球物理   1818篇
地质学   4188篇
海洋学   1703篇
天文学   407篇
综合类   830篇
自然地理   1145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429篇
  2021年   487篇
  2020年   444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486篇
  2017年   418篇
  2016年   487篇
  2015年   494篇
  2014年   543篇
  2013年   607篇
  2012年   626篇
  2011年   643篇
  2010年   569篇
  2009年   561篇
  2008年   513篇
  2007年   499篇
  2006年   450篇
  2005年   395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281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224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Granites sampled from Garzê-Litang thrust, Longmen Shan thrust, Garzê and Litang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have been analyzed with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ical method in this study. The measured fission track apparent ages, combined with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mod- eling of the thermal history, have been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thermal evolutionary histories of the samples and interpret the active history of the thrusts and faults in these areas. Thermal history mod- eling shows that earlier tectonic cooling occurred in the Garzê-Litang thrust in Miocene (~20―16 Ma) whereas the later cooling occurred mainly in the Longmen Shan thrust since ~5 Ma. Our study sug- gests that the margin of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as extended by stages: through strike-slip faults deformations and related thrusts, the upper crust formed the Garzê-Litang margin in the Miocene epoch and then moved to the Longmen Shan margin since ~5 Ma.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deformations of different phases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were absorbed by the thrusts within them and conse- quently the tectonic events of long-distance slip and extrusion up to hundreds of kilometers have not been found.  相似文献   
952.
本文对朝阳地震台公皋井地下流体数字化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如何将这些观测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3.
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原理及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视化是实现三维地震数据真三维解释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的基本原理,论述了用光线投射算法实现可视化的主要步骤,详细推导了合成可视化图像的计算公式,分析了阻光度曲线的物理意义及对可视化图像的调节作用,并用两个实际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由原始三维地震数据直接对地质体进行成像,能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互相联系起来,揭示隐藏在数据中的地质现象和规律.  相似文献   
954.
利用吉林和黑龙江省地震台网观测数据,对2003年发生在第二松花江和松辽盆地深断裂较大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合松原地震台单台定位结果,测定松原小震群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松花江和嫩江断裂交汇部位,判断第二松花江断裂发生左旋运动。  相似文献   
955.
推导了二维TTI介质的相速度表达式,并且依据推导出来的相速度表达式,模拟并分析了二维TTI介质相速度的传播快照以及TI介质相速度的传播快照;对比并分析了TTI介质和TI介质模型的相速度理论计算值的X分量特征的差异。TTI介质的相速度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6.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地质环境分析方法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需要探索一些更为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快速解决地质环境这种目标结构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广东省恩平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地质环境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GIS分析与层次分析法进行耦合,探讨其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中选取坡度、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年降雨量、人类活动等作为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因素,并提出了这些因素的提取与获得途径。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剖分及空间分析叠加,计算每个单元的质量评价指数,生成地质环境评价等值线,得出在整个研究区域内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  相似文献   
957.
选择北京平原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都比较典型的沙子营垃圾堆放场,建立了其水文地质模型。在充分收集资料、分析得出部分计算所需参数后,采用现场弥散实验、勘查取样测试等方法,求得了该含水层的弥散系数等参数;用二维非稳定流溶质运移方程对污染物在此含水层中的迁移扩散规律、速度和污染范围等进行了模拟计算;采用现场钻探、取样测试分析等方法,评价了该含水层的实际污染状况。实验模拟计算和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遵循二维非稳定流场中的溶质运移方程,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中的运移速度约为86.25m/a,迁移扩散主要发生在地下水流向上,侧向扩散宽度极小,是地下水流向上的1/17。  相似文献   
958.
针对小尺度的各态历经假设的失效,研究了小尺度上多孔介质特性参数统计特征。利用基于K-L(Karhunen-Loeve)展开和混沌展开的谱模型,分析了尺度大小对地下水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尺度大小导致了特征值系列和特征函数系列的变化,尺度的变化对水头、含水量、流速影响程度不同;水头和流速方差与尺度相关,尺度越大,水头和流速方差越大;研究尺度的变化对水头、含水量、流速均值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59.
红土是一种特殊土,其成分和结构决定了红土本身具有不同于一般粘性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红土中游离氧化铁的存在使土颗粒之间产生胶结,是土具有“假粉性”和“假砂性”特征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游离氧化铁含量和形态的改变,将直接影响红土颗粒的粒度分布。通过对不同pH值红土试样的颗粒成分进行测试,借助分形理论得到不同pH值红土粒度成分分维值。计算发现,不管是否在测试过程中采用分散剂,土粒度分维曲线上都存在两个无标度区。pH值的改变引起了土粒度分维的变化,随pH值的增大,土粒度分维值也变大,反应出土的细颗粒含量增加,土颗粒所形成的集合体越分散。土pH值的大小与粒度成分分维、游离氧化铁含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了红土中游离氧化铁对土颗粒胶结的本质。  相似文献   
960.
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以碳氧同位素作为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试图从古湖泊演化的角度,阐明高原新生代早期环境演变历史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所有分析样品中生物碎屑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显示最低值,反映它们沉积在一个水体滞留时间短的开放性淡水湖泊系统中。泥晶灰岩类样品的δ18O和δ13C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它们发育在蒸发作用明显的封闭性咸水湖泊体系中,而叠层石灰岩类明显富集13C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从始新世到渐新世至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δ18O值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δ13C则由古近纪的负值变为新近纪的正值,反映该区古湖泊系统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预示古近纪到新近纪之交高原古气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