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1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450篇
测绘学   313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759篇
海洋学   33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20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和春季东亚季风区土壤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詹艳玲  林朝晖 《气象学报》2012,70(2):236-243
利用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土壤湿度资料、中国台站观测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的风场和气温资料,在去除了降水资料中的ENSO信号的影响后,分析了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和春季东亚季风区土壤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6月降水和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当中晚春(4—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壤湿度偏高(低)时,晚春(5月)长江中下游上空低层气温偏低(高),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区的海陆温差减小(增加)。海陆温差的减弱(增强)使得6月东亚夏季风较常年偏弱(强),伴随的风场异常主要体现在长江以南地区为南风(北风)异常所控制,而长江以北则为北风(南风)异常,从而使得长江中下游存在着异常辐合(散),最终导致长江中下游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少)。  相似文献   
992.
2003年春季陕西省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俊颉  贺文彬  李金辉  严采蘩  陈万奎 《气象》2012,38(9):1129-1134
文章给出了陕西省春季(2003年)层状云降水雨滴谱部分特征,这些特征与降水天气系统密切相关。降水产生于混合云,各层系统配置适当,有较厚冷层云和相接的暖层云,雨滴数浓度大可达103m-3,雨滴谱较宽可达0.32 cm。反之数浓度较小(102m-3,谱较窄(0.22 cm)。其中直径0.1 cm以下雨滴谱约占总浓度的80%以上,而对雨强的贡献小于20%。0.1~0.2 cm雨滴是雨强的主要分量,它平均占48%~77%。雨滴谱多数呈非单调下降分布,三参数分布n(Di)=n0Dαe-λD明显优于指数分布n(Di)=n0e-λD。  相似文献   
993.
利用NCEP/NCAR全球格点资料和TRMM卫星资料,采用改进后的非地转湿Q矢量,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引起的台湾南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预报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850 hPa高度层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及水汽通量散度分布可以预报未来24 h暴雨的落区及其雨带的分布,暴雨发生在Q矢量散度梯度大值区靠近辐合区域,同时该区域要有水汽辐合中心,雨带分布与该梯度大值区分布基本一致。(2)Q矢量辐合区的倾斜式发展很好地描述了暴雨中心强对流系统垂直结构,强对流系统发展旺盛期出现在暴雨发生前的18 h,具有一定预报意义。(3)台风暴雨发生在次级环流的上升支附近,最强次级环流上升支出现在暴雨发生时期;次级环流中的上升气流从低层到高层的倾斜方向较好地描述了雨带的移动,次级环流的调整比雨带移动提前了24 h,具有较好的预报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通过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向大气中释放CO2的过程。研究土壤呼吸的时空格局,将有助于构建区域尺度土壤呼吸定量评价模型,也可提高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典型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全球尺度碳平衡状况的能力。本文整合了中国区域土壤呼吸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温度敏感性(Q10)和土壤呼吸(Rs)的统计特征和区域差异,定量评价了中国区域Rs的时空格局及其在中国和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呼吸的Q10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气候越寒冷,土壤呼吸Q10越大,并且中国区域的Q10值相对于其他国家偏低;②Rs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Rs表现为森林〉农田〉草地,并且,中国区域Rs低于全球Rs;③月尺度上Rs随着经纬度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异,随着经度的增加,Rs的季节变幅也逐渐增加;④1995-2004年中国区域Rs的年总量的平均值为3.84 PgC,占全球土壤CO2排放的比例4.78%。  相似文献   
995.
2007-2009年2个越冬期,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湖泊共记录到水鸟6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4种,Ⅱ级保护鸟类8种,省级保护鸟类30种。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越冬期水鸟的最高数量均在12月出现,分别约为17.8万只和23万只。对2个越冬期水鸟在9个湖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湖池、沙湖、蚌湖和大汊湖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996.
2007-2009年期间的2个越冬期,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物种的数量一般都在12月达到最高,而10月由于候鸟刚刚迁来以及翌年3月已有部分候鸟迁离,故这2个月份鸟类数量相对较少。保护区的9个湖泊中,沙湖是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而大湖池是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监测发现蚌湖已成为白鹤和东方白鹳重要的栖息地,建议将该湖划为保护区的核心区以加强白鹤等濒危物种的保护。  相似文献   
997.
998.
对丁字湾口外浅海区平行海岸线及垂直海岸线方向上的11个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和210Pb放射性活度测试,分析了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变化特征并计算了沉积速率,结合丁字湾地貌演变、流域人类活动变化,分析了人类活动对丁字湾口外滨海段沉积物粒度演变的影响.海底柱状沉积物可划分7种类型,水平方向上平均粒径Φ值从三角洲中心向四周整体...  相似文献   
999.
基于GIS的土地专题图的制图概括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詹林 《测绘通报》2005,(10):50-53
结合数字国土工程项目的实践,探讨基于GIS的数字土地专题图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并针对专题图制图概括所涉及的若干技术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吉林省东部山区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复顶  李任时  张敏  徐曼  张天翼 《吉林地质》2009,28(3):92-94,99
通过因子分析对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地质体、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再次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地质体的地球化学元素专属性和槽、台界限,完善了以往的元素分区。重点揭示了同生、叠生地球化学场的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