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91篇
地质学   322篇
海洋学   85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亚太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油气产区和最大的油气消费市场。亚太地区155个主要沉积盆地中,已有90多个盆地内发现了油气田或有油气发现,共发现油气田约6 900个。根据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等,亚太地区可进一步分为东亚分区、东南亚分区、澳新分区和南亚分区,约有131个主要的含油气系统。本文对亚太地区不同分区的油气成藏条件(包括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含油气系统等)进行了总体分析与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不同勘探程度盆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对本地区各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亚太地区常规总油气可采资源量为673.7×108 t油当量,占全球的6.1%,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以重油、页岩油、油页岩、页岩气、煤层气为主,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390.4×108 t当量,占全球非常规油气技术总可采资源量的6.1%。根据待发现资源结果及盆地勘探程度,近海和深海勘探是将来的勘探热点:主要勘探领域为深海和成熟盆地新层系及岩性-地层圈闭等;海相三角洲体系是寻找天然气田的重要领域;东南亚弧后盆地群新生界湖相是页岩油的有利勘探领域;澳大利亚中部克拉通盆地群泥盆系-石炭系为页岩气的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52.
突出山铜铁矿床是东天山雅满苏石炭纪弧前-岛弧带中代表性的铁多金属矿床, 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底坎尔组下亚组火山岩中。矽卡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1℃~>380℃, 盐度为1.91%~23.18% NaCleq, 密度为0.76~1.09 g/cm3, 热液硫化物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1℃~280℃, 盐度为0.35%~23.05% NaCleq, 密度为0.74~1.13 g/cm3, 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的NaCl-H2O体系。(绿泥石)绿帘石矽卡岩、磁铁矿(镜铁矿)矿石、含磁铁矿灰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LREE/HREE=2.85~9.21), 以出现负铕异常(δEu=0.22~1.09)和铈异常不发育为特征, 与底坎尔组火山岩相似, 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底坎尔组火山岩。矿区矽卡岩可能是火山热液交代碳酸盐岩形成的, 成矿条件为中-高温、较为宽广的氧化还原环境, 矿床成因属火山热液交代型。  相似文献   
53.
新疆阿尔泰巴特巴克布拉克铁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特巴克布拉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 近矿围岩为石榴子石矽卡岩、角闪斜长变粒岩和浅粒岩。矿体总体顺层分布, 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 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矽卡岩阶段形成的石榴子石中发育纯气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及熔融包裹体; 退化蚀变阶段发育液体包裹体和少量气体包裹体; 石英-硫化物阶段主要发育液体包裹体、含液体CO2的三相包裹体及少量纯气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为217 ℃~499 ℃, 在255 ℃出现峰值, 盐度(NaCleq)变化为8.68%~22.65%; 退化蚀变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为181 ℃~432 ℃, 在225 ℃出现峰值, 盐度变化为12.85%~22.65%; 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为140 ℃~482 ℃, 在155 ℃出现峰值, 盐度变化为0.18%~42.40%。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的 δ18 OSMOW 变化为1.8‰~7.1‰, δ18ΟΗ2Ο为 -4.79‰~4.57‰, δDSMOW 为 -128‰~-84‰, 表明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 混合少量大气降水; 石英-硫化物阶段大气降水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方解石δ13 CV-PDB 变化为 -3.2‰~-2.0‰, 表明流体中的碳来自深部或地幔。  相似文献   
54.
哈尔滨地铁1号线太平桥联络线受到建筑施工影响,需进行应急监测。本文详细介绍了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监测系统的建立,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55.
根据历史日记中的华中地区春季植物物候、清代档案中的湖南4地降雪日数记载和区内5个树轮宽度年表,以及植物物候期、雪日观测记录等代用资料;以器测的华中整个地区的逐年气温距平为校准序列,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结合逐一剔除法验证和方差匹配技术,重建了1850-2008年华中地区年均气温变化序列。结果表明:1自1850年以来,华中地区气温变化以年际至年代尺度波动为主要特征;但至1990年以后则迅速增暖,并超出了原有的年代际波动水平;而1920s中期至1940s中期的温暖尽管也持续了20年,但其温暖程度显著低于1990s-2000s。其间,最寒冷年代则分别出现在1860s、1890s及1950s,最寒冷的年份为1893年。2华中地区1850年以来的气温年代际波动周期为10~20年和准35年,其中1920s以前主要为12~14年,但自1940s开始则转为18~20年以及准35年。  相似文献   
56.
对地表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自然、人文因子间的关系开展综合的、多尺度的定量分析,这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地利用与覆被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的浙江省为研究区,设置了东西向(样线A)和北南向(样线B)两条样线,并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研究区NDVI、高程、坡度和土地利用强度等因子的尺度特征以及这些因子间的多尺度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NDVI、高程、坡度及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四个尺度域;2上述因子在样线A及样线B上的空间分布分别存在两个主要特征尺度,其中东西向(样线A)上的特征尺度为40 km和80 km,北南向(样线B)上主要的特征尺度为30 km和50 km;3在较大尺度域(8 km以上),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NDVI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而在小尺度域(0~8 km),坡度和高程因子成为影响NDVI分布的主要因子。研究还认为,小波分析方法为识别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征尺度、量测要素间任意尺度、任意位置上的相干关系,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相似文献   
57.
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和城市问题解决的必然趋势,从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平台两个方面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从流动空间以及新的人地关系、时空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的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应对和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主要方向,包括顶层设计、功能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整合、城乡治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58.
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景区实现精细化、低碳化、移动化的管理方向,并最终实现"智慧旅游"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智慧景区的探讨多集中于技术、管理和服务层面,尚无文献从游客视角对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游客的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应该从景区智能管理系统、信息服务智能系统、智慧游览系统、智慧预报系统、旅游电子支付、景区综合智能系统、景区安全救助智能系统、景区智能交通系统和景区资源保护智能系统9个方面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进行了智慧景区的实证评价。最后,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势、不足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9.
张海华  郑月娟  陈树旺  张健  苏飞  公繁浩  黄欣  甄甄 《地质学报》2015,89(10):1703-1717
内蒙古巴林左旗碧流台地区分布一套碎屑岩,以砂板岩组合为特征,时代原为早二叠世。对该套地层所取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对取自长石岩屑砂岩样品中100颗碎屑锆石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100颗锆石的谐和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4个年龄区间,分别为253~298Ma,309~362Ma,428~595Ma,851~1526Ma,最年轻的一组锆石年龄为253~298Ma,存在266Ma的锆石峰值年龄。266Ma的年龄限定了地层的沉积时限,即地层应在晚二叠世沉积,且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和地层岩性组合与区域上发育的林西组可以对比,故将该套地层划为林西组。年龄数据普值特征反映出,该地层具有多物源供给的特点,但物源主体来自东北各地块,未见华北板块的物源区年龄信息,表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二叠世并未完全碰撞闭合,253~298Ma的锆石年龄与西拉木伦缝合带附近与板块俯冲、碰撞相关的岩浆事件相吻合,表明两大板块的最终碰撞拼合时间应晚于266Ma。  相似文献   
60.
内蒙古突泉盆地侏罗系油气发现及工作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泉盆地是公益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在大兴安岭中南部火山岩覆盖区已发现的油气新区,有望成为实现松辽外围侏罗系油气新区、新层系勘探突破的远景盆地.基于突泉盆地地质背景、沉积特征与烃源岩发育特征,阐述了突参1井和突D1井的地质设计思路及其油气发现情况,并从原型盆地恢复、烃源岩评价、火山岩覆盖区勘探方法以及非常规致密油的超低孔、超低渗储层等方面,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