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5篇
  免费   834篇
  国内免费   1308篇
测绘学   532篇
大气科学   554篇
地球物理   795篇
地质学   2333篇
海洋学   712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329篇
自然地理   66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58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212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309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西藏冈底斯带东段石炭纪构造环境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冈底斯带东段石炭纪构造环境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发现石炭纪诺错组和来姑组火山岩具有碱性系列向拉斑系列过渡的特征,具有双峰火山岩特点;石炭纪玄武岩样品的平均化学成分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的平均值较为接近;微量元素除Ti、Yb、Y之外,其他元素都富集,其中Rb、Th、Ce富集程度相对较高;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铕、铈异常不明显。显示出石炭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大陆拉斑玄武岩相似。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石炭纪玄武岩样品主要落入板内环境的大陆拉张带(或初始裂谷)玄武岩区。因而认为冈底斯东段在石炭纪属于陆内裂谷或被动陆缘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99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与矿产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25,他引:20  
周涛发  范裕  袁峰  钟国雄 《岩石学报》2012,28(10):3051-3066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成矿带之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在该地区开展了广泛深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发表了大量科学研究论文和50余部专著.据统计,1959年~2012年间在公开发行的中文地质学期刊中,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学术论文共888篇;1990年~2012年间公开发表的SCI检索论文中该区有185篇.这些论文中涉及矿床学方面的研究最多,约占论文总数的一半.成矿带内,铜陵矿集区研究程度最高,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也最多.有关成矿带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趋势逐年增加,在20世纪90年代初和2010~2012年出现两个研究高峰,反映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仍然是我国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地质与矿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中生代构造转换与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2)岩浆作用与深部过程;(3)成矿系统及其演化;(4)成矿潜力.本专辑收录的26篇论文基本反映了当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的最新研究进展,所报道的大量地质学新观察、矿床学和岩石学研究、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同位素年代学特别是高精度锆石U-Pb年龄等对深入进一步探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推动成矿带基础理论研究和指导找矿勘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The in situ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hydrous garnet samples (Py20Alm76Grs4–Py73Alm14Grs13) was determined at pressures of 1.0–4.0 GPa and temperatures of 873–1273 K in the YJ-3000t apparatus using a Solartron-1260 impedance/gain-phase analyzer for various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oxygen fugacities. The oxygen fugacity was controlled by five solid-state oxygen buffers (Fe2O3 + Fe3O4, Ni + NiO, Fe + Fe3O4, Fe + FeO, and Mo + MoO2).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within a frequency range from 10−2 to 106 Hz,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signal frequenc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hows an Arrhenius increase with temperature. At 2.0 GPa,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anhydrous garnet single crystals with various chemical compositions (Py20Alm76Grs4, Py30Alm67Grs3, Py56Alm43Grs1, and Py73Alm14Grs13)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yrope component (Py). With increasing oxygen fugacity,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dry Py73Alm14Grs13 garnet single crystal shows an increase, whereas that of a hydrous sample with 465 ppm water shows a decrease, both following a power law (exponents of 0.061 and −0.071, respectively).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is hydrous garnet increases, along with the pre-exponential factors,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and activation volume of hydrous samples are 0.7731 ± 0.0041 eV and −1.4 ± 0.15 cm3/mol,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small hopping polarons ( \textFe\textMg · ) \left( {{\text{Fe}}_{\text{Mg}}^{ \cdot } } \right) and protons ( \textH · {\text{H}}^{ \cdot } ) are the dominant conduction mechanisms for dry and wet garnet single crystal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nd the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we establishe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an eclogite model with different mineral contents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high pressures, thereby providing constraints on the inversion of field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results in future studies.  相似文献   
994.
青海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源汇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2 856个土壤统计剖面数据,计算了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土壤0~20 cm和0~65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根据1∶400万数字化土壤类型图,统计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合本研究采集的105个表层土壤数据,估算了青海省典型地区土壤有机碳近30年来的年均变化量。研究建立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子的关系方程,根据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估算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青海省土壤碳源汇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0~20 cm表土层SOCD20加权平均值为4.509 kg/m2,其值在各类型土壤间差异较为显著,SOCR20为2.953 Pg;0~65 cm的SOCD65加权平均值为13.597 kg/m2,SOCR65为8.904 Pg。由于受气候、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海拔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特征;(2)近30年来青海省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3)根据气象站的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的年均气温变化趋势,预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土壤将表现出碳源效应,而研究区愈加明显的人类活动影响、大面积草地退化等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也是造成土壤碳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5.
乌兰盖盆地属于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火山岩覆盖区,利用重力、磁力和大地电磁测深等非地震物探方法调查潜在沉积盆地分布和构造格架,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依据。在充分研究盆地岩石地层物性特征的基础上,根据重、磁、电各方法的优势,采用互约束反演技术,开展综合研究,解释推断了盆地白垩系巴彦花群、侏罗系地层的分布形态及构造格架,指出乌兰盖断陷盆地具有很好的找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南海某工区不同采集参数采集的地震数据的分析,就海上拖缆地震勘探中震源及电缆的沉放深度对采集数据质量影响进行讨论,得出如下结果:震源沉放越浅,子波频带变宽,高频效果越好;电缆沉放深度越浅,频带越宽,分辨率越高,但受风浪影响的噪声比较大。这为地震资料采集和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东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发育大量片麻状花岗岩,据野外特征分为含斑片麻状花岗岩和不含斑片麻状花岗岩,片麻理属后期韧性剪切叠加改造结果.本文获得含斑片麻状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42.1±7.2)Ma和(941.9±4.9)Ma;不含斑晶的片麻状花岗岩年龄为(424.2±3.4)Ma,这些年龄数据表明片麻状花岗岩分别形成于新元古代和中志留世.野外调查表明,片麻状花岗岩侵入于长城系星星峡群和卡瓦布拉克群中,被块状石炭纪花岗岩侵入.研究区西侧上覆泥盆纪地层未发生明显韧性变形.据此限定区内韧性剪切变形发生于晚志留世(约424 Ma)之后至泥盆纪之前.  相似文献   
998.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砂泥岩普遍发育超压。通过对地层压实特征、黏土矿物转化及有机质演化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凹陷超压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①营尔凹陷纵向上发育常压带、浅层超压带、过渡带和深层超压带4个压力带,超压带内具有明显的泥岩密度降低、电阻率减小和声波时差增大的欠压实特征,表明不均衡压实作用是形成该区超压的主要原因;②凹陷内发育3个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带,第一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浅层超压带,第二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深层超压带,反映黏土矿物转化与凹陷超压有一定的联系;③深层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Ro>0.6%),与浅层超压带相比,生烃作用对深层超压带的超压贡献更大。由此认为,营尔凹陷的下白垩统地层超压是不均衡压实作用、黏土矿物脱水作用和生烃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并且隆起带和洼陷带的成因机理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99.
总结了小窑采空区和塌陷区的地球物理特征。采用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相结合的物探手段,对北京门头沟地区浅埋区小窑采空区和塌陷区进行勘查。分析总结物探勘测成果,布置相邻钻孔分别对异常区和正常区域进行钻探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MODIS NDVI和AVHRR NDVI 对草原植被变化监测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草地作为研究载体,对比分析草原植被AVHRR NDVI和MODIS NDVI两种NDVI序列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讨论两种NDVI序列对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水汽压3种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为合理选择NDVI序列对植被进行监测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两种NDVI序列所反映的草原植被年内变化趋势相似,但MODIS NDVI对各类草原的区分度优于AVHRR NDVI;(2)两种NDVI序列所反映的2000年—2003年草原植被年际变化差异明显。较之于MODIS NDVI,AVHRR NDVI变化趋势分类图表现出更强的植被改善趋势,植被改善面积在AVHRR NDVI变化趋势分类图中占94.25%,在MODIS NDVI中为83.33%;两种NDVI变化趋势分类图反映的植被变化趋势吻合度为52.88%。(3)两种NDVI序列与水汽压、降水量相关性差异显著。MODIS NDVI与各站点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均大于GIMMS NDVI;而MODIS NDVI与水汽压的相关系数83%(10个站点)小于GIMMS 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67%(8个站点)小于GIMMS ND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